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65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65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虻模峁┑拿糠菘诠┥隙几怯兄と说闹赣 

经过“周密”调查,房遗爱等人谋反罪名成立,宣判如下:

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斩首;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和巴陵公主(柴令武之妻)念其皇族身份,可留全尸,特赐自尽。

另外还有几位平时与长孙无忌不怎么对付的,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理:侍中(相当于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兼太子詹事宇文节、太常卿(主管祭祀礼乐的最高长官)江夏王李道宗和驸马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因与房遗爱交往过密,被撤职流放岭南。

蒙冤受辱的李恪悲愤交加,自知命运已无法扭转,临终前他倾尽全力,向上天发出了凄厉的请求:“长孙老贼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倘若神灵祖宗地下有知,你家势必不久就会被满门抄斩!”

薛万彻也是一身豪气,对着监斩官大喝:“想我老薛乃大唐勇士,本该为国效力,至死方休。怎能受房遗爱小贼牵连!快快给我个痛快!”

话音刚落,刽子手一刀下去,薛万彻的脖子顿时血肉横飞,但却并未立刻死去。薛万彻大怒,回过头来大声呵斥道:“干什么出工不出力!”又惊又怕的刽子手抡起又是两刀,才算了事。

处理完政敌后,长孙无忌开始清除隐患:李恪的母亲杨妃和弟弟蜀王李愔都被剥夺了皇族身份,贬为庶民,发配巴州(四川巴中市);房遗直被贬为春州(广东省阳春市)铜陵县尉;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则被贬到了交州(越南河内)。

作为钦命的办案专员,长孙无忌确实表现出了不一般的能力和魄力。一桩大案被迅速侦破,犯人——无论什么来头都被依法处置。但同时,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又显得心胸不够宽广,对于曾经与他有仇隙以及政见不合者,他伺机打击陷害,完全不考虑当事人是否冤屈,或曾经为国家做过重要贡献,一味依据个人的好恶来罗织罪名,清洗对手。他固然攀上了权力的巅峰,却也不知不觉将大部分人赶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为自己招来了一个愈加庞大的反对集团。因为人们发现,要么赶紧上前抱住长孙无忌的大腿,牢牢不放开,要么紧密联合以求自保,否则哪天长孙舅舅一个不高兴,自己很有可能就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

政治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李治,这个原本舅舅眼中的乖孩子,正逐渐走向长孙无忌的对立面,毕竟他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而正在呼风唤雨的长孙无忌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长孙无忌更不会料到,一个此前他都几乎没有太过注意的女人很快将会左右他的命运。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武昭仪又为李治生下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公主。对于这位天之骄女,李治倾注了十分的宠爱。

按照传统,作为后宫之主,王皇后是所有皇帝子女的“大妈妈”,理当前往探望。

王皇后虽然不得宠,但品行端庄,该做的事一件不落。尽管她与武昭仪之间的利益冲突已接近水火,但两位女人还是很有礼貌地见了面,嘘寒问暖,倒也显得十分亲热。

面对可爱无邪的小龙女,王皇后饶有趣味地逗弄了一会儿后离开了。没多久,李治驾到。可是当他抱起心爱的小女儿时,却惊讶地发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

太医们一阵手忙脚乱之后确认:小公主已经撒手人寰!

戒备森严的皇宫后院,小公主居然无疾而终?这还了得!

李治立刻命人将乳母、宫女等全部召集起来,仔细审问。

大家都慌了,生怕皇上一动怒或自己说错一个字,脑袋就再也吃不了饭了。好在慌归慌,头脑还不糊涂,不至于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

很快李治便得到了重要线索:王皇后来过;来之前小公主还是好好的;王皇后走后再也没人来过。

武昭仪早已哭成了泪人,抱着女儿的尸体悲痛欲绝,撕心裂肺地向上天祈求用自己的性命换回女儿的重生。心烦意乱的李治更是怒火四起,暴跳如雷,咬牙切齿地骂道:“王氏这个贱人竟敢谋杀朕的女儿,真是胆大包天!”

“皇上,你可要为我们娘儿俩做主啊!皇后早就看我不顺眼,说我妖媚惑主。她不害死我们母子是不会甘心的,可怜我一个小小的昭仪,无权无势,根本无力保护自己和孩子……”

“够了!不要再说了!朕……朕要废了这个贱人!”

噩耗很快传遍后宫。作为当事人之一的王皇后当即一脸无辜和惊愕地来见李治,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

可是一切似乎都对她不利:她有作案时间(借着看孩子的时机下手)、作案动机(武昭仪受宠,彼此矛盾很深),还有宫女们提供的口供,都表明她极有可能是杀害小公主的元凶。

可怜王皇后只是一个劲说:“我冤枉……”

那有证据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吗?

王皇后……

事实上,无论王皇后怎么解释,在李治心中,她早已是一个人面兽心、凶残狠毒的蛇蝎女。这种女人,还有什么资格统领后宫,做天下女子的表率?倒是那善解朕意,温柔贤淑的武昭仪更适合。

但即便是这么想,李治也不能就这样随便下个诏书把皇后废了。因为哪怕是后来的锦衣卫和东厂,定罪前也得先取得口供,才能让自己的行为合法化。而现在没有切实的证据,只能说王皇后有重大作案嫌疑,却并不能确认她就是凶手,所以李治就算再恼火,也不能把皇后怎么样。

关于这事儿,目前最流行的版本是武昭仪自己下狠心掐死了女儿,以此栽赃皇后。央视版《武则天》便是这一版本的积极实践者:王皇后走后,武昭仪突然生出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毒计,但她毕竟爱女情深,长久地注视着襁褓中可爱的女儿,眼中默默流下了两行泪水……

《资治通鉴》和《新唐书》也采用的这一口径,一致认为是武昭仪为搏上位,下手杀死了亲生女儿。

但《旧唐书》中却压根没有提及此事。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呢?

王皇后虽然政治智商不算高,但也绝非目光短浅的毒妇。如果真的是她借探望之际害死小公主,好处只有很可怜的一条:武昭仪的女儿死了,我可以暗自爽一把。

但随之而来的全是对她的不利:首先杀死婴儿这种事要遭天谴,其次自己无法摆脱干系,所有人都会把怀疑的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特别是那个已经根本离不开武昭仪的皇帝丈夫。为了出口恶气,给自己招来无穷的后患,以王皇后的家世和受教育程度,她应该还不至于如此愚蠢。

而在李治看来,他愿意相信皇后有这么愚蠢。本着“一切可能都被排除后,无论多么不可能的事都是真实的”原则,他只能认定皇后是凶手。

李治不会想到,孩子的生母也有作案的动机。他也绝对不会往这方面想,因为在他心中,武昭仪是那么的温柔贤淑,只恨世间的言语不能精确表达出朕心目中她的完美无瑕。

《旧唐书》的很多内容都是照搬唐朝史官的记载。武媚娘做了皇帝,自然不愿意在史书上留下这么不光彩的一笔,而她的后世子孙们为了皇室的体面也有可能故意掩盖事实。而宋代成书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不会有此羁绊,倒可能会相对客观。

但如果下手的真的是武昭仪,作为唯一当事人的她,势必会守口如瓶。

那么,别人又如何知晓呢?

蜗牛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武则天后来与男宠相处时无意中说出来的,又或是睡梦中的呓语被别人给偷听了。

可是后人又是怎么知道并写入正史的呢?

除野史外,也就是推测或是抱着某种宣传目的地泼脏水了。没办法,谁让一个女人当上皇帝了呢?这可是对正统观念的极大嘲讽与颠覆。

事实上,如果就事论事,小公主的死因不乏意外的因素,比如包裹的衣物太多导致窒息死亡,突发急症等等。毕竟当时医疗水平还不高,宫廷之中婴儿夭折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这还真是个谜。但不是眼下的关键。

关键在于现在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小公主死了;王皇后嫌疑最大;武昭仪地位更加稳固,距离皇后之位又稳稳地大踏步前进了一下下。

武昭仪这里形势一片大好,但一切却还只是水中望月。首先皇后的“罪行”无法得到确认,废后理由不充分;朝中重臣,尤其是长孙无忌铁了心地支持王皇后,根本不给武昭仪任何进步的机会。

李治很清楚,要想立武氏为后,长孙无忌这一关必须得过。于是李、武二人开始积极对长孙无忌展开公关。

此时的长孙无忌刚刚成功清洗了朝中的反对势力,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一天,他突然接到外甥李治的亲切通知:为进一步稳定领导核心,加强君臣沟通,朕将于某日亲往舅舅府上一叙。

为了接驾,长孙府上顿时忙活开了,房子要粉刷,酒宴材料要准备,门口道路要清扫,家人也要接受严格的培训……

约定的那天终于来了。只是李治并不是一个人前来,同行的居然还有武昭仪!

来就来吧,反正多张嘴也就是多付筷子的事。

酒宴的气氛十分融洽,李治一如既往地敬重舅舅,不时就大小事务向他请教;长孙无忌也尽足了臣子的礼节,回答恭顺有加;一旁的武昭仪也恪守外甥媳妇的本分,对舅舅一家礼貌有加。那场面归纳起来就一个词:和谐。

和谐的外表下三人却都在暗自里盘算着。李治和武昭仪想的是如何劝说舅舅倒戈支持自己,长孙无忌似乎已经觉察到了李治的意图,也在积极思考着应对之策。

很快,李治便找到了突破口:加封长孙舅舅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没实权的闲官,享受正五品待遇,可作为“进步”的跳板);另考虑到此次造访给舅舅家在经济上造成了一定负担,特赏赐十车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无数。

对此,长孙无忌一家欣然接受,当即叩谢皇恩。

好,你开心了,那咱就切入正题吧!

李治:舅舅,王氏为后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嗣……

长孙无忌:咳咳,太子新立,皇后疼爱如同己出,皇上大可不必担心。

李治:呃,舅舅看武昭仪如何?

长孙无忌:好啊,温柔贤淑,又为皇上诞下皇子,实乃皇上之福!

李治:比之皇后如何?

长孙无忌:陛下,微臣觉得皇后、武昭仪和其他的妃嫔们都很好,后宫稳定,都是托了皇上的洪福啊!

李治:不是,朕是说……

长孙无忌:来来来,为皇上有此贤后,有此昭仪,干!

李治:皇后的事……

长孙无忌:皇上,今日既来了微臣家,微臣就要让您吃好喝好!来,请满饮此杯!

在一片推杯换盏的声音中,李治根本无法继续这个话题。一旁武昭仪的脸色也是微微一颤:好你个长孙老儿,实在奸诈狡猾!打过去的糖衣炮弹你是把糖衣吃掉,再把炮弹尽数扔了回来!得了好处还装糊涂!实在是可恶至极!

酒过若干巡,拉长着脸的李治和武昭仪匆匆移驾回宫。跪送他们的是一群恭恭敬敬的大小长孙们。

眼见长孙无忌等人一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李治着实觉得对不住心爱的女人,琢磨着要重新给武昭仪一个名分。这个名分虽说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但在后宫也就仅次于皇后。

这个名分叫“宸妃”。

“宸”本意指房屋,还有个意思是北极星的位置,并被进一步引申为皇位和帝王的代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