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14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14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不是一对一的比武,也不是街头霸王或是拳皇,还有很多人在场,关键还都是李世民的人。

这边凶神恶煞的尉迟敬德正带领着数十名骑兵飞速杀来。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的李元吉已顾不得为太子伤心和报仇,此时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最要紧。他松开手,跨上马往武德殿跑去。

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坐骑因多处中箭已无力再跑,李元吉从马上栽了下来。没马就11路吧,不管怎么逃,保得住命才是当前第一要紧的事。

可惜的是,李元吉作为李世民对手李建成跟班的历史使命已随着他大哥的完蛋而正式宣告结束——尉迟敬德的利箭将心有不甘的他彻底地送到了奈何桥的另外一边。

宫内是血流满地,宫外也是杀声震天。得知太子和齐王在宫内遇到麻烦后,已经作好战斗准备的东宫卫队和齐王府的卫队在冯立和薛万彻两位将军的率领下以2000之众向玄武门发起猛烈进攻。亏得那位把乌龟壳扔到地上的张公谨脑袋清醒,四肢也很发达——他在玄武门一个人关上城门,带领着秦王府的一部分人和几乎全部的玄武门守军奋力抗击。

注意,他的四肢发达更多的体现在前半句——一个人关上了城门。

皇城的城门可不是现在楼房里的大门,用手一推就关上了,城门是木质结构,上面还有不计其数的门钉,又大又重,具体形象可以参照故宫宫墙上的城门。

这时候,不知道玄武门安全负责人常何在哪里,在做什么。但是他的手下十分清楚自己的立场,为了秦王李世民的安全和利益全力战斗。

玄武门守将之一的敬君弘和内府中郎将吕世衡奋不顾身地冲向敌阵,最终双双战死在玄武门前。但诚所谓寡不敌众,秦王府的人马不过一百左右,连同玄武门的守备力量不足以抵挡得住东宫和齐王府的数千精兵,眼看秦王府一方就要失败的时候,猛人尉迟敬德拎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赶到。

正是树倒猢狲散,失去了效忠对象的东宫和齐王府联军刚才还是士气高涨的,现在一下子突然都懵了:就算现在杀了李世民不过出了一口鸟气而已,连个给赏钱的人都找不到了;倘若输了这一仗,连老子们的老娘都要被抓来千刀万剐,实在是划不来的买卖。于是大家哄闹片刻后便一哄而散。冯立看了看敬君弘的尸体,长叹一声:“这也算稍微回报一下太子的恩情吧!”他深知自己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只好孤身逃亡,薛万彻也带着几十个人逃往城外的终南山躲避。

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全面胜利和太子一党的土崩瓦解而宣告结束。

玄武门一役结束后,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地冲进后宫面见李渊,一脸忠贞地报告说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护主心切,已经将两反贼诛杀。为保护陛下的安全,特命自己前来护驾。

李渊早知儿子间不和睦,但万万没有想到竟不和睦到兵刃相见的地步,居然在自己的皇城之中、眼皮底下就发生这么血腥的一幕,一下子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剩下的那个自己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心知此时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只好将目光投向了一向视为最忠心耿耿的裴寂老兄身上,希望他能给自己出个主意。

裴寂一向是李建成的忠实拥护者。但此刻他的心情却比李渊更为复杂。押的宝没了,此时说错一句话就可能立时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近在咫尺的尉迟敬德手中的长矛还在往下滴着鲜血。他能怎么办呢?沉默吧,这或许才是最好的办法。

裴寂问不出什么来,那就只能问陈叔达、萧蠫等人了。人精似的萧蠫十分明白目前的处境:如果此时还敢说出对秦王不敬的话,那可真是自掘坟墓了。杀起亲王来都毫不手软的尉迟敬德可不在乎多杀几个普通的大臣。况且皇上现在也是自身难保,我们还是早点弃暗投明,良禽择木而栖吧!

他们墙头倒的很快,也很彻底,当即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贬的是一文不值,说他们没有参与当初的起义行动,对于帝国的建立,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功劳,反而还妒忌秦王功高望重,屡次下套谋害秦王,秦王不得已才将这两人诛杀。秦王功盖寰宇,乃天下人皆知、人心所向。因此应当封秦王为太子,逐级把权力移交给他。

事到如今,李渊心里非常清楚,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前来名为保护,实为监视和控制,自己已经无从选择,若不从他只会把自己也送上绝路。

于是,他只能就坡下驴,表示萧蠫等人的话乃“吾志也”,并且下诏:命令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立即退出战斗,放弃一切抵抗活动;各军从此都要听从秦王的命令。

政变那些事儿,乍一看很玄乎,盘根错节。但纵观中国数千年以来的各次政变,不外乎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首先,要敢于杀人,敢于杀任何人,千万不可手软,否则倒霉的就是政变者自己;

其次,本方要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或取得手握重兵的武将支持;

第三,杀完想杀的人后,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住最高权力,具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挟持皇帝,或是杀了皇帝并把事先预定好的继位者推上宝座,尽快取得合法地位;

第四,斩草要除根,取得主动地位后立即开始大清洗,铲除所有异己或可能构成威胁的人;

第五,依靠取得的合法地位消除任何敌对和攻击努力,如果真有人胆敢来讨伐,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击并成功击败对手,否则前面的四条等于白做。

李世民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双方的实力对比不足以决定政变的成败。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一方虽然以寡敌众。但是由于谋略得当,首先干掉了对方的首脑人物,剩下的人很快就作鸟兽散了。毕竟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混碗饭吃,犯不着为了已经死了的人丢脑袋。玄武门之变之所以最后的胜利者是李世民,就是因为他先下手为强,成功地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实施了谋杀,并一击致命。

混乱平息后,李渊在宫中召见了李世民。他主动展开了自我批评,怪自己轻信他人谗言,险些铸成大错。对李世民更是好言安慰,极尽温和。而李世民也十分配合地把头放在老爹的胸前,父子二人抱头痛哭。是表演?还是确实触动了什么内心的东西?只有天知道了。

和父亲温情过后,李世民便开始了对异己的大清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就是李渊的孙子和李世民的亲侄儿,全部被斩首,而且从皇室的户口本中格式化地彻底删除。在这件事情上,李世民始终保持了头脑的清醒:只有这种斩草除根而且从意识上抹掉的做法才是政治斗争中的真实诉求,也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安全。

而玄武门之变,如果剥去那些涂上的包装的话,就是李世民除掉阻碍自己登上皇位的对手,独揽大权,架空父亲李渊的过程。

结果是,李世民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仅此而已。(文*冇*人-冇…书-屋-。电子书)

无论如何,成者王侯败者寇,李世民最终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当年六月,李渊正式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天下事务,先交太子裁决,再向皇帝奏报,唐朝皇帝已实质易主。贞观时代缓缓拉开了帷幕。

第十三章 贞观长歌的前奏

执政后的李世民十分了解民间的疾苦:经过长期的战乱,百业凋敝,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于是他下令减少皇室豢养的猎鹰猎犬数,带头降低狩猎的频率;同时,认真听取百官关于政令施行的各种意见。那段期间发布的法令条文简单、内容具体、执行有力,从而保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官民各归其位,各尽其责。

经过2个月的实习期,8月,被彻底架空的李渊索性一道诏书将皇位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太子李世民,自己悠闲地当起了太上皇。当然期间按照惯例,李世民和李渊还合作无间地玩起了“三推辞”和“三不准”的游戏。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李世民同志盛情难却,在众望所归中“勉强”登基称帝,是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尊李渊为太上皇。

公元627年,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贞观之治正式拉开序幕。

登基后李世民正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同时释放大批宫女出宫与家人团聚。这招虽说每朝每代的皇帝都在用,但正如韦小宝同志的马屁一样,百试不爽,很快就为太宗积攒了相当的人气和良好的口碑。

当然,光靠大赦天下是不行的,作奸犯科的人肯定是要受到惩罚的,宫女也是一定要有人做的,所以嘛,还要想点别的什么法子来抬高自己,笼络人心的。

很快,机会就来了。

话说玄武门之变前,时任太子洗马(官职名)的魏征时常劝说李建成早日下手除掉李世民,这一点在当时的官场中已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李世民大权独掌后,第一次召见魏征时,曾劈头盖脸地责问他:“为何离间我兄弟感情?”令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替魏征捏了一把冷汗。

坦白地说,如果我是魏征,一定会浑身冒汗,拼命寻找说辞为自己开脱,毕竟那可是足以千刀万剐的死罪啊!最了不起不过像三国时的陈琳一样,来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可魏征就是魏征,他表现得非常坦然,畅言道:“如果太子早些采纳我的建议,绝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李世民的反应是什么呢?这人到现在还不知悔改,居然当面还直言说希望自己挂了,换作是你我这种一般人,肯定会火得跳将起来。可是李世民那不是一般人啊,他将这些话全盘笑纳了,并且因此恋上了魏征的正直,“器其直,无恨意”,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魏征虽说是已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但是能活着肯定是好的,而且居然还意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正所谓“识英雄,重英雄”,他敏锐地观察出了李世民的不凡之处,从此全心全意地效忠于他。

呵呵!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在我眼中,一个好皇帝的肚量应当比宰相更大呢。也正是魏征的正直与李世民的大度,写就了历史上又一段君臣佳话。

不久,魏征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封男爵。当时河北一带仍有不少原先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在任,他们一直害怕新皇帝要和他们秋后算账,因此准备先下手为强——造反作乱。李世民对河北的局面也是颇为担忧,毕竟攻城容易攻心难,杀人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长治久安和人心所向才是真正的挑战。

魏征看出了李世民的顾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如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朝廷应当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方能显示皇上您公正无私的胸襟,才能化解不必要的灾祸。”

听了这番话,刚还陷入一筹莫展境地的太宗突然觉得眼前一亮,眼前这个其貌不扬、不久前还欲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的家伙,话虽然不多,但却毒(准)得很,而且非常在理。好吧,安定河北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魏征也不推托,干脆利索地接受了任务,回去简单收拾了一下就上路了。刚出城不久,就看到两个蓬头垢面、狼狈不堪的家伙被一群士兵押解着迎面走来。上前一问,原来是刚从河北抓回来的原太子和齐王的手下。

怎么办?如果换作别人,估计处理的办法是:鉴于自己的任务是前往河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不管了吧。

可是这回偏是叫魏征遇上了。于是,他当即就下了命令:放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