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炫风 >

第88章

炫风-第88章

小说: 炫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今许多人并不知道近代中国历史其实是从零丁洋开始的。

泛义讲的珠江海口,事实上就是零丁洋通向南海的那一片宽阔的海面区域。当年中英“鸦片战争”就是在这里拉开序幕的。曾有人把古老的中国地形比作一个“四合院”,而零丁洋则是这个“四合院”的门房。现今珠江口仍有“横门”、“磨刀门”、“金星门”等江洋交界之处的地名。

零丁洋在中国近代史上出名,是因为清朝政府将掌管“门房”钥匙,交给那位“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后才名扬天下的。当年英国侵略者为了打开东方帝国的大门,就是从零丁洋发起了一场让中国人耻辱的战争。然而零丁洋本身带给中华民族的东西有许多并不为世人所关注。不说唐宋时海洋“丝绸之路”的木船是如何从零丁洋启程远航太平洋、印度洋,就说中山引以为自豪的容闳、孙中山这样的历史伟人走向世界时,他们无不是通过零丁洋才见到了人类的“新天地”。零丁洋因此给中华民族留下了落霞般的血色悲壮,同时产生过更多的辉煌诗篇。近百年中国与外界的商贸和人才的交流,尤其是文化融会,无不带着零丁洋的海风色彩。

零丁洋的海风如同它的水势一样,凶猛与温存并存。而零丁洋的水质更为独特,它既有海的咸性,又有内江之水的淡味。咸淡交融,内外相嵌,使得周边的海域与陆岸组成了中国南海之滨的一个聚宝盆。这聚宝盆置于大中华地域的“门房”之前,恰似宅居前的一个开满荷花的半月池。

黑格尔有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会被激起勇气,要去超越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饱饮了零丁洋咸淡水的香山人,当然首先应该是中山人,他们正如黑格尔所言,成为最先激起超越自我和超越民族的激情,在寻求改变自己落后命运的过程中,“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义无反顾地向前,直到望见一片洒满阳光的新天地。也许零丁洋在近代的数百年里饱受了险恶与屈辱的痛苦太多,故而在潮落潮起的公元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特意在这儿画出两个经济“特区”,从此零丁洋变得扬眉吐气而一发不可止,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最为辉煌之地,以还其雄强本色。

零丁洋的历史代表了中山的昨天和今天,零丁洋的潮起潮落更折射了中山现代化建设的风起云涌。

1990年,零丁洋西岸的中山土地上,燃起了一团火炬,它便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联合创办的中山火炬开发区,这是零丁洋周边第一个由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的诞生,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从此使零丁洋的西岸明耀耀地亮起一把不灭的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火炬,其威势使珠江三角洲为之惊叹。

谢力健,现任火炬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这个自称与冯梳胜为“最佳搭档”的中山人,有着一股拓荒牛的“牛劲”。“冯书记是搞战略的,擅长谋篇布局,而我是个搞战术的,在经济战场上滚打多年,也算有点实战经验。战略战术的紧密结合,就能无往而不胜。”

冯梳胜是正规军出身的正师职军人,强于谋划,而农民出身的谢力健,是当地有名的经济能人,强于实战。这位农民出身的经济能人在现今这块中山热土上,同样有过辉煌的业绩:1978年,19岁的谢力健看着零丁洋边的张家边乡穷得可怜兮兮,从那个晒干汗珠子的采石场一步跨出,来到中山名镇小榄,买下了一个淘汰的小厂设备,回到自己的家乡办起了“张家边印刷厂”。当时谁也不会相信,在零丁洋边的庄稼地里办印刷厂能成气候,更不相信谢力健靠8000元能干一番大事业。

“搞战术的人的本事就是会把一个又一个梦想和愿望变成现实。”谢力健的自信来自他成功的创业实践,“当时许多人劝我,说如果在城里办个印刷厂什么的还可能有点生意,你在荒滩野地里办印刷厂,不是神经出了毛病,就是年纪太轻不懂世故。可我没有动摇,心想:小榄那地方也不是天生能做生意之地,可人家的五金生意越做越红火,靠啥?靠的是勤奋和眼光。张家边人不是天生的穷光蛋,不缺胳膊不缺腿,缺的是闯劲。后来我的印刷厂越办越好,连续几年成为当时全公社效益最好的企业。那会儿珠江三角洲‘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产品包装成为许多企业的必需品,我的印刷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做生意越多。我的厂效益一好,有人就学着我干起来了,于是你办厂他办厂,整个张家边的印刷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仅10年工夫,原来没有像样企业的张家边,成为中山第一个被国家命名的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瞧,前面的这个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标志就是老谢设计的。”那一天结束采访谢力健,回开发区的路上,陪同的同志指着“丁”字形路口的一个方形雕塑对我说。在这个“包”字组合成的标志雕塑后面,是现今火炬开发区的六大支柱产业园区之一的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主公司——张家边集团公司所在地。这个集团公司如今虽然不再是单一的包装印刷企业了,但一年100多个亿产值的印刷包装产业仍是它的主业。

身为中国包装协会副会长的谢力健,无疑是张家边能够成为闻名天下的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功臣,同时他也使昔日有名有姓的张家边乡从此甩掉落后帽子,去姓除名成了今天中山火炬开发区的一部分。

将张家边一带建设成中山市国家级火炬开发区,并非谢力健他们建立起来的包装印刷产业所形成的态势,更重要的是这儿虽然过去缺少工业基础,但有广阔的土地空间,而且有个连通零丁洋的中山港。

中山港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是孙中山的同乡、国民党元老、民国政府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花了数年时间苦心而建。孙中山先生曾对这一港口建设亲自作过实地考察,并在《建国方略》中,主张将这一港口建成能行驶万吨巨轮的大港口,以同英葡帝国主义者把守的香港、澳门港口抗争。但由于唐绍仪的建港计划没能得到后来蒋介石政府的支持而搁浅。之后,中山港历经沧桑,终未显示雄风。但它是珠江三角洲的明珠之一,更是中山人的一个梦想。

中山港关联着中山的历史和未来。火炬开发区选择面向大海通道的中山港和已成气候的包装印刷产业园区并具有广阔土地空间的张家边作为自己的战场,天时地利皆俱。

“当时的开发区叫加工区,第二年改成了现在的名字。那会儿,我们的创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但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很大,我们下面干活的人也信心十足。”自称“老开发”的孙浩添,今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可因为对开发区的感情太深,他身患严重糖尿病,却不愿离开这片热土。他是我在中山开发区的最后一位被采访者。老孙做过中山东升镇的党委书记,自1990年来到开发区后就没有离开过。“开发区的初期并不具有规模,港区、张家边印刷基地,各成一块。后来我向市里提出了‘三合为一’的想法,这一建议与市领导想到一起了,之后的开发区发展就像上了快速道……”老孙颇为自豪地向我介绍他最得意的“功绩”。

“冯梳胜来开发区后,谋划了一区五园的思路,优势凸显,招商势头很猛,整个开发区更像熊熊燃烧的火炬了……”老孙对后来居上者更加敬佩。

所谓的一区五园,就是在开发区的统一规划下,根据不同产业划分成若干工业园区。这一做法堪称“火炬模式”。

开发区“一把手”冯梳胜是位具有中山性格加军人作风的典型代表,我很想听他自己介绍这个模式,但他总是开口“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云云来谦虚地表达开发区的每一个进步与发展细节。

言归正传。“火炬模式”的意义确实值得全国许多地方学习。中山火炬开发区其实从纯粹的地理与环境看,它在珠江三角洲并不比别人占优势,然而它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的内涵则令人刮目相看。一个突出的因素是它的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即“火炬模式”。通常的开发区,划一块地,筑好路,造好桥,搭好电线水道,再引入投资企业……中山火炬开发区的建设当然离不开对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问题是之后的管理模式,他们独树一帜,颇有创新。

冯梳胜接手开发区后,正值中国各地进入“开发区热”,各式各样的“开发区”多如牛毛,连乡镇一级都在办。中山火炬开发区从1996年后,一方面大举吸引投资者进入,另一方面采取了独特的园区开发思路,他们率先提出经营高素质园区的发展理念。将整个开发区划成若干个“园区”,每个园区各有产业特色。各个园区采用“公司制”管理,即一个园区由一个直属开发区的集团公司来运作和管理。这个集团公司既承接开发区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相应职能为投资者服务,同时又以独立的公司参与这个园区的经济开发活动,发展不同产业。公司既是所在土地成片开发的主体,又是招商引资、外经外贸、资产运营、科技创新的主体。公司全面引入现代化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使区域的产业发展和公司自身发展同步展开。开发区分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包装印刷、装备化工等园区,每个园区争取建立一个国家级基地,同时在园区内再分成几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关联的产业链,从而建立园区内具有独立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优势的产业方阵。如此“小世界”里所产生的产业链,成本低、物流快,可以使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世界”里更具产品优势。以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例:通过几年产业归类的引进投资,目前这个园区已形成以国基电子、维用电子、逸仙晶园为龙头的微电子产业群;以宏基电脑、欧科音响、佳能电子、卡西欧电子为龙头的多媒体产业群;以波诺威光纤、宏钜光电、台光电子为龙头的光电通信产业群;以液晶电视、变频空调、变频吸尘器产品为龙头的应用电子产业群。每个园区汇聚若干个产业群,所带来的是“1+1>2”的效应。

“各个园区由一个公司独立运作,每个园区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这种运作方式,好比毛泽东主席当年打游击战,建立革命根据地一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火炬开发区的成功发展,里面贯彻和学习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位执著于研究“火炬模式”的学者,一语道出火炬开发区党委的战略思想来源。

“我们的火炬开发区能够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独家拥有6块国家级基地的牌子,这足以说明我们在建设开发区过程中对打造产业链的创新管理模式是极为成功的。而以现代企业的公司管理模式去运作一个产业工业园区的做法,又使我们的开发区实现了‘两个翅膀一起飞’的理想。”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