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龙啸大明 >

第247章

龙啸大明-第247章

小说: 龙啸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商毅最后在纸上写下:在清军入关之后的一定时间内,可以依附于明室,或者和某个明室的皇帝合作,而且在名议上可以保持臣属关纟,一同对抗清军,但始终要保持自己集团的独立性,始终掌握一支属于自己集团的军队和地盘,并且不受其他势力的影响和支配的情况下,扩大自己集团的势力范围,注意扩大自己集团的影响力,等一切客观条件成熟之后,不排除建立自己的王朝。

划上句号之后,商毅又看了两遍,再后面又加上: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始终注意保持自己集团开明、公证、清廉、效率、亲民、纪律的形像,尽量不参与党争,不参与明室的皇帝的内斗,首先以中下层百姓为主要争取对像;其次是抓住沿海地区的商人,手工业者,和了解海外世界的开明人士;并力争得到传统学者中,思想较为开明者的支持。

写完之后,商毅这才觉得十分满意。中国始终还是一个农业国,没有广大农民的支持,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做好。而商人,手工业者,和了解海外和世界的人士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生产力的发现方向,当然不能放过。只有传统学者其实是商毅最烦的一类人,除了像王夫之这类少数的开明者之外,其他的大多数人自视甚高,实际却没多大本事,还以每每以道德者自居。反正商毅也看透了,如果真是思想开明,到时候自然会分辩出谁优谁劣,如果抱定了为明室尽忠,自己也不想多费力气,至于其他属墙头草的,就更不用管了,只要自己的势成,当然就会趋之若鹜一样倒向自己。

那么这一段文字,将做为自己在未来几年内的行动准则了。

总则确定下来之后,商毅又换了一张纸,开始制定俱体的计划。

按历史的进程,明年也就是祟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中旬左右,李自成将攻入北京,灭亡大明朝;四月底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撤离北京;五月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六月清军开始攻占河北、山西、山东等北方地区。然后一直到第二年二三月间,才开始挥兵南下,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攻破南京,灭亡南明福王政权。也就是说,留给商毅的准备时间,大体就是今年剩下的这两个多月和明年一年的时间。

因此商毅首先在纸上写下了三个时间点,今年、祟祯十七年六月、崇祯十七年十二月三个时间点。那么大体的准备工作,将分为这三个阶段完成。同时在每个阶段,又分为军事和内政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今年结束之前,军事上要进一步扩充军队,现在商家军有五个正式团,两个特种营,另外在山东和浙江地区还新编制了九个新营,可以算为两个团,还有相当一部份预备军。

那么在最后两个多月里,要将全军扩大到八到九个正式团,适当可以编一二个师,两个特种营,也都要升级为正式团的编制。而扩制兵力的来源,主要还是预备军、辅军和原明朝的官军中选拔。另外可以根据昌国卫的俱体情况,开始筹备组建海军。

同时在杭州地区建立起兵工厂,实行所有武器自产化。并可以开始考虑造船项目。

在内政上,要稳定对目前所占的五个府的统制,建立以杭州为核心,基本建全的行政机构。并且开始寻找可以増加自己财政收入的途径。

在第二阶段。全军将正式组建师的编制,计划组建四到五个师的兵力。在山东战区的军事重心由穆陵关转移到登州,居民、兵工厂、作坊全都搬迁到登州。而穆陵关将作为一个粹军事要塞,可以设立一个独立团守卫。登州保证有一个师的兵力驻守。

在抵抗清军战斗的山东战区,将以登州为核心,穆陵关为辅助,注意联合山东地区的其他义军、明军共同对抗清军。并在自愿的基础上,努力收编他们,扩大自已的力量。

而在浙江一线,各兵工厂都要开始运作,达到月产火炮四十至五十门,火枪五百至六百的水平。同时海军开始正式成军,造船计划开始施行,并建立登州与杭州的海上连系路线,保障山东一线的后勤供应。

内政方面,在浙江建立稳固的统治,可以适当扩展到周边地区,并且开始进行清仗土地,打击豪强势力,争取得到农民的支持。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在一二个村庄试点,开始着手建立农村基层管理基础。

开避几条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可以适当建立海外贸易,并加强战略物资的储备。建立学校,陪养人材。

在第三阶段。全军将组建六到八个师的兵力。在山东地区将保持二到三个师的兵力,并立足于山东登州,并分布形响莱州、青州等地区,形成山东抗清的斗争区域。

而在浙江一线,并且根据当时的南明朝廷情况,做好迎战清军南下的准备,海军形成初步的战斗力,可以实行近海的远航作战能力,不仅要保障山东一线的后勤供应,而且还可以适当主动出击,支持山东的战斗。

各兵工厂达到月产火炮一百门以上,火枪一千支以上的水平,以达到战争的需要。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始考虑,占领台弯的计划。

内政方面,进一步加强第二阶段的结果。为清军南下作好各种物资储备准备。

第112章 合作计划

计划写完之后,商毅又反复看了几遍,也觉得比较满意了。当然这份计划现在只能自己一个人看到,还不能告诉别人,因此要小心的收藏起来。可惜自己的电脑留在穆陵关,由叶瑶瑱保管着,否则可以输到电脑里面保存,这样就谁也发现不了了。

第二天一早,有人来通报,说是林之洋要求见商毅。

商毅得知以后,立刻让人请他们进来,而且自己也来到屋檐下等候。见了商毅之后,林之洋也颇为感动,像商毅这么年轻又没有多少官架的官员实在可不多,何况现在的商毅在浙江省来说,绝对是炙手可热的人物,还能够保持这么平易的作风,确实是很难得。

商毅把林之洋让进厅堂里落座,林之洋这才又向商毅拱了拱手,道:“商将军这次收复了杭州,平定了浙江的叛乱。实在是我等浙人之福,在下也是托将军之福,终于可以重返杭州的老宅了。实在是要多谢将军了。”

商毅道:“林先生太过奖了,朝廷即然任命我为浙江总兵,那么保境卫民便是我应尽之责,又何必称谢。”

林之洋接着从袖口里取出了一张纸来,递给了商毅,道:“这是大人托我购买的货物,请大人过目。”

商毅接过来一看,只见写着米二万石,生铁三万斤,硫磺二千斤、各类药材三千斤,水银二十斤。共计白银八万五千两。等商毅看完之后,林之洋又道:“这批货物将在三天之后,运到杭州,请大人到时派人查收。”

商毅也点了点头,心里想着,林之洋办事到是很有效率,这么快就把第一批物资送来了,道:“好,我这就让人准备银两。”

林之洋忙道:“大人,不必着急,货还没有送到。”

商毅笑道:“不过就是二三天的时间吧,早一点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总之林先生办事我完全可以放心。”

林之洋又客气了几句,又道:“上次大人不是说过,想做丝绸生意,现在浙江的叛乱以经平息了,不知大人是怎样考虑的?”

商毅心里想,平息了浙江的叛乱之后,自已的身价果然就不同了,林之洋也主动来寻求和自己合作的意向了,当然这里面还有孙传庭惨败的因素。

原来这时别说孙传庭在郏县惨败,就连潼关失守的消息都以经传到了南方,林之洋和李格非经过了仔细的分析认为,尽管目前孙传庭还是生死未卜,但有见识眼光的人都知道,其实到了这一步,孙传庭是死是活以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军队都打光了,就算孙传庭还活着,也不能力挽狂澜了。而大明王朝将要发生巨烈的变化,亡国也不是不可能,就算不亡国,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量也将大为下降。

因此在这个时候,像商毅这样手握兵权的地方实力大将自然也就行情上涨。而在南下之后,商家军以经在南方建立起良好的声望,而且他又是浙江总兵,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在浙江驻守。无论从那一方面来看,至少在一定的时间内,商毅显然以经是江浙一带最有权势的人了。

如果大明因此而亡国,商毅至少也有能力立足于江南称王。就算大明王朝不亡,以后朝廷恐怕也要看他的脸色行事,起码也是割据一方的藩镇。插手丝绸生意,自然就不再话下了。

另外李格非甚致还认为,商毅这么年轻,就能有现在的成就,而且他的见识、阅历都远超于一般,那么在乱世之中,恐怕前途未可限量。因此就应尽快抓住时机,和商毅加强合做,甚致是投靠到商毅的阵营中来,却么以后商毅每有一步发展,林之洋和李格非都可以跟着水涨船高了,因此林之洋也主动向商毅提了出来合做。

商毅对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不过他现在也需要林之洋、李格非这样的商人,进行深入的合作,由其是李格非。虽然商毅只和他见过一面,但却敏锐的发现,他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了解世界的中国人,正是自己最需要的伙伴。无论自己最终能够达到那一步,但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使中国走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竟争。

现在既然林之洋主要提出来,自然是再好也不过了,因此商毅道:“那么我也不瞒先生,我想开一间织造坊,收购生丝,直接加工织造丝绸,然后再转买到海外去。”

林之洋也不禁大感诧意,他原来还以为商毅是打算经营丝稠的买卖,也就是低价收入,转手买出,这样周期短,来钱快,风险小,而且利润大。经营也十分简单,几乎所有的生意人都会选择这种经营方式。却没想到商毅会选择自己生产丝绸。尽管这样做可以自己控制货源,取得更大的利润,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前期投资会增加,风险自然也会增加。

商毅当然看出了林之洋的疑惑,心里也不禁苦笑,其实这就是观念的问题了。

在中国古代,一惯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被后世许多人认为,这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然而这里面的深层原因,却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商人和手工业生产是完全脱离的。商人获利的方式无非就是将甲地的物产运到乙地贩买,赚取其中的差价,说白了是长途贩子。至于商品的生产,则几乎与商人完全无关,基本是以家庭手工业,或是小手工作坊来完成。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仅靠家庭手工业和小手工作坊,也就能够为商人提供足够的商品,而且中国的商品在海外历来竞争力强,一直不愁销路,商人也没有必要去从事生产,寻求改良生产的方法。在宋明时期的中国的海外贸易繁荣,实际上就是靠着内陆地区数以十万计的家庭手工业者和小手工作坊在支撑着。

而这样的结果却造成了尽管中国的对外贸发达,商品竞争力强,但商业行为却不断没有突破小农经济,把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提到一个新阶段的能力,相反还俱有破坏和摧毁小农经济的作用,因为商人赚到钱之后无非就是做两件事情,一是买地放租,二是放高利贷,而不是用来扩大生产,提高技术,结果只会造成土地兼并和对小农的严重剥削,还有就是对手工业者的压价。

当然如果在这个时候,朝廷能够采取积极的政策,有意引导和扶植手工业扩大生产规模,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