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盛世光荣:张国荣 >

第7章

盛世光荣:张国荣-第7章

小说: 盛世光荣:张国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超越世俗,避免在庸俗中沾染尘埃。最后显现出来的那种美,因其精炼,脆弱而让人沉溺。而有时候,他要 求变化,他要求自己的音乐无局限,就像99年的《寂寞有害》、2000年的《大热》,同属快歌。前者轻快中带着调侃,典型的外刚内柔,不用节奏冲击,只用 一种骄傲回应,好似说着“予取予求”,何苦执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相比较起来,《大热》就好似显得格外气势压人,旋律里飞扬着狂野的,不容拒绝的王者 之风,就好似站在彼岸高处,俯瞰众生,宣读他的诏令,顿时海面扶摇而上九万里,火山爆发,地动山摇,炽热的情感几欲燃烧太阳系第三行星。何时开始,我们的 Leslie变得如此高高在上,如此具有神的气质?早已不得而知,因为早为他的变化耳目晕眩。他的变化,实在令人太迷惑。

但更多的时候, 他只是写自己的心声。心声何谓,就是那些他不欲更多人知,只给真正能理解能听懂的人听。《我》,这首完全心曲之作,是他真正向大家坦白自己处世的原则。任 尔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管什么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他永远磊落光明地站在那里,不为外物所动,坚持他自己的理念。哪怕是沙漠,一样无惧盛放,只有他有 资格写出,唱出这样荡气回肠,神韵兼具的歌曲。只有他才能无畏宣称“I am what I am”。无怪cash金帆奖的主题歌都要他来做,正是因为他的音乐有好多同人心接近的地方,他不只是“从有之中解构”,他更加可以“从没有中生有”,得听 《挪亚方舟》之后,更加明了他的心声,他不是要别的什么,他只是要经历过人生的精彩,有人可并肩共行。多么简单却美丽的愿望。

而他最后一 次的心声给我的,是那张不忍去听又不舍不听的《一切随风》,林夕一贯刺伤人心的无奈和绝望,就如花瓣般跌坠的玻璃一样脆弱的旋律。《玻璃之情》,惟其晶 莹,易碎而更显凄美,惟其覆水难收而更显无奈。全曲一样浸染着忧伤气息,就像一只苍白的手紧紧地攥住玻璃屑,细碎明锐的疼痛,直到渗出血来,依然紧紧扣 住。音乐死死地摄住人心,然后随着他声音的高低起伏,连身体里最后力量也无形流失。而《红蝴蝶》则是心死之后的无神之语。有一种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的 狠心,就似在远处看着对方,一字一句的轻声倾诉,字句皆恨。钢琴又像一缕清风,吹去爱化成的灰,什么也没有存在。他一例用了平缓的调子,但就是那种平缓, 一波波摧毁了心里的希望。恨蝴蝶未配,恨曲韵不再。

也许就是因为Leslie的创作太过坚持他内心的理念,所以也唯有他自己的演绎才能尽 得曲中精韵。他写给别人的歌,我总觉得在演绎上多少有缺憾。但是,听过《crossover》之后我不禁微笑,原来Leslie并不孤独,他并不是在香港 的浮华上唯一坚持的人。黄耀明在演绎Leslie的歌者里面,是最出色的哦。包括《如果你知我苦衷》,我都更喜欢黄耀明的版本多过周慧敏,他的声音很亮, 很有穿透力,且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近于Leslie,故而Leslie的音乐,黄耀明的演绎,成全了《这么远那么近》的惊艳,他念白的忧郁低沉,他声音的清 越渴求,层次分明的旋律,大气开阔的风格,掺杂各种音乐元素的编曲。虽然电子味重点,但仍然不影响这首歌的冲击力。一切使得Leslie曲子得到了最好的 发挥。而林夕颇有画面感的台词,更令人感到天长水远,永不可遇见的遗憾,仿佛看到Leslie和Anthony站在各自的玻璃窗前,你熄灯,我点烟。几尽 完美的合作。这首歌MTV,Leslie未能参演,实在无比遗憾。

除却作曲,Leslie有几首歌词特深得我心,相信大家也蛮可以从其中 看出Leslie对音乐的感觉。为翻唱歌曲填词的《片段》和《情难自控》。前者如同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词句间都是透着情爱短暂,转眼即逝的遗憾“就算有真 爱恋,亦会有变迁,就算痴心两面,亦觉心酸。”惆怅失意凝在简短几句里,如同电影里的蒙太奇,一个个独立的镜头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相遇到分别,不过 一瞬而已。而翻唱自Dina Carroll的《情难自控》,词句本于主流歌手之中算得非常性感(第一当然是《滴汗》)在听这歌的过程中,我始终看到暧昧不明的画面。“每次爱你令我不 想放松,每次爱你令我心中倍觉汹涌,火般炽热熊”他不善像林夕般写出各种激烈极端,绚丽灵动的文字,但是他善于运用普通的字句营造出不普通的效果。

还有一首不得不讲的是《双飞燕》。开始我还以为是广粤的民间小调,被导演顺手拈来。没想到,竟然是Leslie和黎小田联手打造,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也可以写这样传统的词句,几有乱真之效。对他,实在再不知说什么好。

后记

写 了这么多,实在无法表达出他音乐能力的万分之一。因为,一个人内心总有一点东西是别人都无法知道的。Leslie变化的契机和他一次次超越自我的潜力是从 何而来,我们实在无法完全得知。但我可以断言的是,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是本世纪,Leslie始终坚持他内心对于香港音乐的责任。他力求 完美的性格使得他从未停下在音乐上前进的脚步。而我们在领略他音乐魅力的同时,也必然为他这种默默向上游,永不自满却又永远相信自我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他不是玫瑰,那是俗世的花,他是另一种仿若玫瑰的绽放,颜色更加瑰丽,姿态更加不羁,只在有心人心底开出不一样的天地。那种美丽,够我们欣赏,不止一生一世。

第五章 张国荣饰张国荣——张国荣文化影响力简析

文:rouge

他 曾被冷落,喝过倒彩;他曾默默努力,8年后终见锋芒;他的辉煌和诋毁同至,在恶性竞争中始终保持优雅之姿。他被誉为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成为香港文化昌盛的 标志。90年代他激流勇退,进修之后在影坛又建树屡屡,用一个个形象建立起文化后现代之宿命;重归舞台,他益发融会激情与想象,引来他者的竞相争逐模仿。 他超越了那个环境的那个时代,站在世界的视野,变成一个先驱者,盛享了拥簇与质疑。他,只有他,叫做张国荣。

他并非表演起家,但他的表演 天分足以令所有科班出身的演员乍舌。他的书生痴情憨厚,一缕烛光照亮了他眼中的怯懦与正直;在吴宇森的浪漫主义中,他又身兼潇洒与重情,花都也不过成为他 身后的一抹风景;翩翩佳公子,十二少纵有情而无力的眉目,也于他在烟雾缭绕中隐现。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好时期,也是Leslie磨炼演技的好时期。电 影人物形象丰满,情节动人,香港文化之风日渐。从港岛到内地,人们熟悉香港电影的同时熟悉了他的眼耳口鼻,俊美中又是各异的。看电影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 那些闪回也如童年回忆般隽刻在不时被回顾的内心深处。

在引退歌坛之际,Leslie与王家卫相遇。导演用演员讲了一个故事的开始,演员用 故事装点了时代最后的色彩。他在片里跳的一段恰恰,一如他离开片中生母一样干脆利落。旭仔的叛逆与漂泊,即使如今看来依然叛逆依然漂泊。更何况,这已不是 旭仔独自的生命,它仿佛承载了世界的转向,往一个不计后果的悲剧宿命迈开了步伐。片中不羁的旭仔可能死了,片后的Leslie却终于加冕影帝,这样的吊 诡,正是文化黑洞成形之始。

90年代来临以后,经济腾飞衰败此起彼伏,人与人之间的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逐成反比,孤独感像无形的瘟疫一样 弥散开来。首度与内地导演合作《霸王别姬》,即成就中国戛纳之辉煌。学国语,学唱戏,再化身蝶衣,一生痴梦,却终于要在最后清醒。戏子的个人运命中有史诗 的话语,令人折服的不仅是那出画卷的悲壮,亦有他破茧成蝶的决然。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张国荣,挥别大众偶像,在艺术中他似乎更能快乐。只是那诚 实柔软依然,所以在谣言四起时我们还是看到了血痕处处。但是由盛转衰的不仅是人的同一感,香港文化的生存空间也在日益逼仄,几经动荡后它已失落独占鳌头的 优势,娱乐的片子他应着情面还是参加,但他与新晋导演的合作则更显其对电影事业的提拔之心。与尔东升合作的《色情男女》里,他扮演一个失意的导演,穷途末 路之间为生存斗争不息。同样的还有罗志良的《枪王》和《异度空间》。个人角色之外他帮助这些年轻的导演找寻到自我的位置,为让阿星的经历尽少重演而倾尽全 力,金钱与声名的收获并不显著,然而角色体验和探索文化复苏之道对他而言才更为重要。走上另一条路的,是此时在外面如火如荼上演的《英雄》营销大战。

进 修过导演的Leslie,当然并不满意于只扮演角色。因为他知道,一部电影的真正主人仍旧是导演。许多人不相信一个香港明星可以做好导演,然而在这方面他 的努力并不亚于做好一个演员。从讲一个MV的小故事起,到拍摄仅用了几天的公益短片,他都用专业的标准在导演的领域探索。他为什么不活在既有的财富上—— 这是旁观者的逻辑——做导演又苦又累。他们不相信,他愿意洗去华彩退居幕后;他们没有看见,他想要追求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

Leslie是天生的演员,有人这样评价。只要一站在镁光灯下,镜头前或舞台上,他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地演绎。然而,在另外一个没有打镁光灯的舞台,我们不能臆测太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确实遵循了自己承诺:我始终做返张国荣。

那 个刚开始唱《风继续吹》的张国荣是大众偶像,他的优雅五官与浑厚声线曾吸引了无数拥趸。但显然他并不执着于此,随着他的重登舞台,他渐渐地淡出凭借笑容与 签名的偶像模式,无论你爱他与否,他开始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应该做的事。正如前文所说,他从一个时代象征走向一个时代先驱,这个过程,同样是他从大众文化 转向非大众文化、从偶像转向艺术工作者的过程。他并不刻意迎合大众文化的趣味,而是尽力创造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譬如他在跨越97演唱会上的红色高跟 鞋、在热情演唱会上身着Jean Paul Gaultier的服装,这在当时乃至今天仍然具有其先锋意义,或者说仍具有解读价值。观众的解读不再只是一个单一的接受过程,正如费斯克所认为,接受者 也是一个积极的意义生产者。正是在这样对等的层面上,传者与受者共同创造了整个传播过程,才更能造就Leslie的表演与其响应的意义。

我 们总无法完整地去评价张国荣,因为他总是在改变,改变风格,改变重点;但一直不变的是他的赤子之心,所以我们才能从他眼中看到白璧无瑕的光芒,不变的还有 他对属于自己的艺术的追求,对人之生存的关怀,和对香港文化的热爱。在电影中,他赋予那些人物以鲜活的生命,那些角色又串起了他璀璨的一生。在生活里,他 也无悔地做他自己。堆砌的辞藻都过于琐碎,在这天地间,饰演张国荣的,始终都是张国荣。

第六章 由表情变化浅谈张国荣的表演艺术

文:huaicaiweiAAAAAA

我们很难用一个概念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