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993章

官居一品-第993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行量最小的,却要数这份《士林报》,每期五万份,最多能卖出一半去,广告收入也是最差的,十分的赔钱。但这却是沈默最看重的一份报纸,他通过各种渠道,将大笔的赞助资金注入这家报社,使其不至于赔掉了腚,关门倒闭。

因为这份报纸,是面向士林的,其内容专注于政治、思想、学术、国家大事等等,在士林中的影响力无可比拟,更是孕育新思想的主要阵地

就拿今天这份报纸来讲,去年那场著名的三公槐辩论,在北京已经少有人谈起,但沈默从这一期的报纸上,就看到了九篇关于‘君与国’的关系的讨论,有这样态度的,有那样意见的,争论十分激烈,且旷日持久。

他还看到有两篇对自己在北京讲学的讨论,让沈默很高兴的是,两篇文章都很支持他的观点,认为要学以致用,以实践学……‘也不知是不是主编者故意登出来讨我欢喜?’这个总把人往坏处想的老官僚如是想到。

笑眯眯的浏览着报纸,当他的目光落在第四版时,瞳孔霎时一缩,整个人都僵住了,浑不知嘴上还含着半截干丝……

只见那篇文章的题目是‘观西秦《十二发表》有感’。

…………………………………………………………………分割……………………………………………………………

发个六千的,还欠五千。

第八零五章 希望(上)

“西秦《十二表法》?”沈默沉吟起来,这应该是苏州通译局出品,便细细看下去。

原来所谓西秦《十二表法》”便是他所知道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这部法典是由古罗马人在西元前五百年左右,也就是我国的先秦时代,由市民阶层主张的,一部由下及上的成文立法。它的立法背景是,当时罗马共和体制确立以后,公民的境遇并没有比从前好多少,他们大都是小农和商人,战时必须冲锋陷阵冒死作战,平时又被排斥在官职之外,而且还可能因为债务被卖身为奴。那时候的法律是不成文法”解释权在元老院的手里”自然会被贵族利用,成为迫害和录削平民的工具。

后来发生了长时间的平民聚众造反,迫使元老院同意选举保民官保护自己的权利。西元前四百五十年,平民要求的《十二表法》颁布于世,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在政治、经济和法律地位上的权力。虽然十二块铜片中,有十块是用来保证贵族的权利,但毕竟还有两块,是反映平民意志的,也多少限制了贵族们的嚣张跋扈,向来被古罗马人奉为圭臬。

到了罗马帝国时代,《十二表法》被逐步完善为罗马法。仍然明白无误地认可了sī有财产的买卖、合作与契约原则,尤其体现正义和公正的神圣性。法律凌驾于君主之上,已经成为全国公民的共识”任何反对这一原则的统治者将自行变成暴君!为千夫所指。

沈默所看的这篇文章,上来先简单介绍了《十二表法》,然后便将笔墨集中在其中某一点上。它说:“《十二表法》有定规,公民之住宅地,及其周围二尺半,乃属个人私产。公民对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其效力可谓天地之间无与伦比。至今仍为欧罗巴人奉为圭臬,西谚有云“风能进、雨能进、唯有国王不能进”,便是此古法之延伸。,,想我华夏先贤,亦有如此之意气张扬”杨朱曰:,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孟子摘取此句,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一按记载”彼罗马共和国与我先秦同处一时”可见有生之初,人各自sī也,人各自利也”

据说,杨朱和墨子的学生禽滑厘有过一场真实而直接的辩论。禽滑厘问他说:‘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杨朱回答道。

禽滑厘又问,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杨朱不理睬他……因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谓‘拔一毛以利天下’,其实是统治者的谎言,今天可以拔你一根毛,明天就能撕你一片皮;后天可以挖你一块肉,大后天就能朵,你一条腿!今天可以伤害你的身体,明天就能杀了你。千里之堤,溃于蚁xué:口子一开,不可收拾。所以要想保住自己的xìng命”就必须从最细微的源头上堵起一根毛、一毛钱,也不能被非法的录夺。

可见杨朱反对的,是以大义的名义,肆意录夺平民财产,他认为这样只是饮鸩止渴”解决不了问题。此文作者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了不起了。

沈默接着看道:“后世则不然,世人竟耻于言利,纵有人人为己之心,亦难以启齿。而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君为主,以民为奴,以天下之利尽归于上,以天下之害尽归于民!何也?皆因天下人不敢言己利,不敢自sī矣”

故而暴君独夫”可敲录天下之骨糙”离散天下之子女!小民无言以受”则最终失其产,亡其所”走投无路、揭竿而起,天下大乱矣!是以,吾乃言小民之利不保,为上者肆意侵占其财,实为天下之大害者!向使人人敢于自sī,则人人各全自利也!则彼焉能苛捐杂税”强取豪夺?继而上下相安无事,天下称治也”

呜呼,孟子不喜杨朱,曰:“处士横恣,无君之言,!然今日观之,向使杨朱之言盈天下,则吾华夏无百姓离乱、王朝更替之苦,天下早大同矣”

看完这短短的五六百字,沈默的后背竟被汗水打湿了,他又反复看了两遍”才想起去看看那作者的署名,曰“清都散客”显然对方也知道这篇文章离经叛道,想要避免麻烦,便用了个别号。

“我真是小瞧了古人啊!”沈默不禁连连叹气道,胸中却心潮澎湃、激动难耐。这饭是吃不下去了,他一摘挂在唇上的半截丰丝,走到邻着湖的窗前,看外面有水鸟戏荷。

他双手抓着窗棂,使劲深吸口气,使劲压低声音道:“我的路,没有错!一直以来,压在心口的万钧巨石,终于有些松动,能让他稍稍透一口气了。

看着双目通红作癫痫状的沈阁老,下人们全都吓坏了,心说这是怎么了?难道菜太咸晌着了?

他们哪里知道,沈默为这一刻等了整整十年,当他在东南种下第一粒种子时,便期盼着能有这样一天他能够打开国门,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思想,也能通过报纸来传播新思想,但他没有能力强行改变人们的思想”他只能在做尽自己该做的事情后,等着那种子萌发,等着人们的心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火huā!

沈默原本担心,国人会不会妄自尊大,宁顽不灵,永远固执在祖宗法度,圣人之言里呢?但事实证明,是他小瞧了古人,就像沙勿略所说:‘中国人的妄自尊大,源于他们的无知,一旦了解到别人比自己强的东西后”便会以最大的热情学习。,他本以为,要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后,自己所作的才会有效果。但现在,仅仅过去了十年,就有人开始“讨论sī有财产不可侵犯“的问题了这是实现他,保障民权,限制独裁,的梦想的最本源火种!

因为一切权利最后都可以归之于财产权,只有当‘个人财产不可侵犯’的思想深入人心,大明才会过渡到契约社会。而只有在契约社会,才不会出现无限制的权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随着大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财产不再专属于权贵阶层,大量的小商人、熟练工人,拥有了自己的财产,沈默相信,保护sī人财产的思想,必将在中国出现!

然而在历史长河中,这种思想和它的提出者杨朱,都被统治阶级不遗余力的妖魔化”将捍卫自身利益的呼喊,说成是堕落的自sī自利遗憾的是,这个‘清都散客’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并未走出惯xìng思维的窠臼,如果人们真按他说的,一味打着“贵乎自我,的旗号,结果很可能只知自身享乐”毫无牺牲精神,连社会〖道〗德也沦丧了,那这个世界非乱成一团不可。

其实杨朱的真意,绝不能片面理解。他的全话中,不但有,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紧接着还有,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而且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必须同时理解在捍卫自己利益的同时,还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更不要说牺牲整个社会,来满足极少数人的sīyù了。

杨朱看穿了小民牺牲个人的结果,竟不过是来满足另一些极少数的个人,这才叫‘极端自私’!问题是,这种极端自私的行为,却又是打着‘天下为公’、‘大公无私’的旗号来进行的。而杨朱所主张的“自sī”本质上却才真正的无sī!

杨朱思想难以被人接受之处就在这里,然而其深刻之处,却也在这里。这就是实现任何社会目标,不能以牺牲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因为“天下人的幸福”是由每个人的幸福构成的,是天下所有人幸福的总和。如果每个人都不幸福,却说天下人是幸福的,这种幸福,集得住吗?如果说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必须每个人都不幸福,都做牺牲”那样的,幸福”又要它干什么?

无私奉献当然崇高而伟大。作为每个人,完全可以这样做。如果你真诚地这么做了,我将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但是,如果你因此而要求别人,要求所有人都这么做,那我就只能说,你不能这么要求”也没有权力这么要求!

因为无私奉献是一种美德,一种崇高的精神,只能提倡,不能以法律强制。一旦强制就变了味,就不能叫无私奉献,而是叫强行索取了,只有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不受伤害,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够不受损害,天下才能大治,也才叫大治,这就叫“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才是杨朱的真正观点,也是老子和庄子的观点。

说白了,杨朱也好,《十二铜表法》也罢,都是在捍卫普通民众的利益一别把小民不当人!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不要动不动就以‘国家大局’的名义,任意侵犯和录夺人民群众个人的权利!

如果那,清都散客,能将其中暗含的哲理理顺,那么这篇文章”甚至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人权宣言》了。然而他并没有说清楚,所以等待他的,必将是铺天盖地的攻击和谩骂……

尽管如此,但对于一个在黑暗中不断摸索潜行的人来说,这已经如指路明灯一般,足以让他欢欣鼓舞起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薪薪相传,星火燎原!

是的,我相信!为了保护这星星之火,我愿意与任何人为敌,哪怕承担永世的骂名!

早饭过后,耿定向按约定过来请他。虽然沈默此次身负皇命,不易额外参加太多活动,然而他还是欣然答应了耿定向的请求,去崇正书院讲一课。得到沈默的XX后,耿定向便回去积极的筹备,谁知消息不胫而走”竟引得江浙各府的学子蜂拥而至不仅把崇正书院塞了个满满当当甚至连起所在的清凉山上,都满是慕名而至的学子,在等待看见他一面。

这种情况下,沈默当然不能爽约了,于是换上身皂缘白绸的儒袍,与耿定向一起乘车”来到了南京城西隅的清凉山下。当年诸葛亮称金陵形胜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踮江岸的老虎就指清凉山,可见其风水之盛。

车子一到山平,沈默便见少说五六千士子黑压压的站在上山的道路两旁,不由看看耿定向道:,“倒让天台兄费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