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990章

官居一品-第990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一样都不能少,少一样就可能名落孙山了。”

众人这还是第一次,听人从执政者的角度解剖科举,自然十分震撼,全都凝神倾听,生怕漏了一个字:“正是这种极高的难度,决定了极低的考中率,更导致了一个家族很难保持出仕的连续性,这样自然阻止了庞然大物的诞生……”

“大人,您的话发人深省。”这时有人忍不住问道:“但是我们并未放任子弟荒废,大都自幼严格要求、聘请名师、为的是让他们不坠家门之风……”顿一顿,又道:“他们进南京国子监的目地,只是为了从残酷的江南乡试中脱颖而出,到了会试一关,还是要再次和全国的高手竞争。”

“你说的没错,”沈默淡淡一笑,接着道:“这种连续性虽然很难,不代表没有。后来还是有些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能使族中子弟连续中式。但你有张良计,他有过墙梯,皇家便又提高标准,曰非前三四十名不能选庶吉士,非庶吉士不能进内阁。将每届进士中,能成功登顶的人数,一下从三百缩小到三十,就几乎杜绝了,有家族能连续出现大学士的可能。”

听到这里,众人不禁连连点头,还是沈大人站得高、看得清,原来是这个体制在作怪,怪不得谁家都没法在官场重现昔日辉煌。

“我查看了近二十年的题名录,发现在座诸位的家里,嫡系旁支能拉上关系的,一共出了一百零七位进士,这个数字已经很高了。”但他话锋一转道:“但是,成为翰林的只有七人,最后入阁的只有两位,只有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我们族中子弟也不差,却总是无法和全国的举人竞争呢。”

“是啊,为什么?”众人巴望着沈默,等着他的解答。

沈默见众人终于入彀,便开始收网道:“愚以为,就是皿字号在作祟。”说提高声调道:“不让狸狌去抓老鼠,却用肉去喂它们,这样固然过得舒适,但到了不得不见真本事的时刻,却拿不出真功夫,自然要抓瞎。”说着叹息一声,语重心长道:“诸位的族中子弟,本是些良才美玉,然而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更容易的通过乡试,心理上必然有些松懈,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其余的士子用功。到了会试的时候,自然就比不了人家那些既特别用功又十分聪明的举子了……归根结底,就是你们给提供的条件太好了,让他们无法做到背水一战,也使不出全部的力气。”

~~~~~~~~~~~~~~~~~~~~~~~~~~~~~~~~~~~~~

听完沈默这番话,船舱里陷入了微微的混乱,人们再也顾不上什么礼貌,交头接耳的换取彼此的意见。良久,吴逢源才代表众人问道:“大人,您的意思是,让我们不要再争皿字号,让自家的儿郎,与所有人公平竞争?”

“是。”沈默点点头,没有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

“可这次乡试的结果摆在那里,公平竞争的话,我们几家中举的人数,不足原先的四分之一。”吴逢源小心翼翼道:“如果将来一直这样,怕是用不了十年,我们在座的诸位,就要有大半被取代了。”

“这我当然想到了,”沈默缓缓道:“一开始我就说,这次找大家来,就是为了借此次改变为契机,找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来,让咱们能不再偏安一隅,真正的在朝堂上当家做主”说着叹口气,一脸忧色道:“不瞒诸位说,朝廷常年财政窘迫,早就盯上了东南的花花财富,开征商税之说甚嚣尘上,现在那大学士张居正和户部尚书王国光,都是其坚定的支持者……虽然我能尽量拖延几年,但靠我一人太不保险,还不知什么时候,我就会被摘了乌纱,到时候,想护大家也不能够了……”

听到这话,众人全都变了脸色,方才说来说去,毕竟都是些务虚的话题,加起来不如这一段,让他们肉痛加心痛。

“有道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说这话时,沈默的目光在灯光下晦明晦暗,声音也带着淡淡蛊惑意味道:“在座的每一位,家族的财富都要超过国库,各个富可敌国,这在北京朝廷,已经不算什么秘密了……沈万三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吧。”

“当今皇上可没法跟太祖相比。”惶恐中,众人自我安慰道。

“你怎知若干年后,皇帝会变成什么样?就算他一直这样,但太子呢?我可听说太子小小年纪,就显出圣君之相……”沈默叹口气道:“如把希望寄托在别人手下留情上,我劝各位还是趁早散尽家财,以免家破人亡之祸”

“那……怎么办?”终于,这些油盐不进的家伙,终于被沈默给说软说怕了。

……………………………………………………………………分割……………………………………………………………

今天忙坏了,但还是坚持着写完一章,实在写不动了,依然欠6000。明天刮台风,可以宅在家里了,必然补上。

第八零四章 束氏狸狌(中)

“造反。”沈默缓缓道。

“吓……”众人一下子小脸煞白,结舌道:“大大大人,您开玩笑呢…………”

“当然是开玩笑了。”沈默喝口茶,淡定的转过话题道:“既然都不敢造反,那还得按照现实规矩来办……”

“咳……”众人的小心肝这才放下,一边擦汗一边苦笑道:“大人这玩笑开的,要吓死人喽。”

“活跃一下气氛嘛。”沈默依然微笑道:“诸位,若想做百年大计,投机取巧是行不通的,非得有大气魄、大毅力和大投入不可。”

“大人请讲。”众家主也回过神来,倾听沈默的正题。

“我们要明确目标”沈默便沉声道:“让属于我们的官员,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要不断提高,要保持在朝堂上的绝对优势。”

“是这个理。”这当然是每个人的心愿,然而他们更想知道的是,该如何做到呢。

“首先,不要再留恋皿字号的特权了。诸位的宗族子弟,一不用为衣食发愁、只需专心读书即可,二可以得到名师教授,三还有最权威的考前辅导,有什么理由考不过别的士子呢?”沈默慢慢道:“让他们丢掉侥幸,背水一战,我就不信堂堂世家,就能没有金玉良才!”

众人被他说得微微动容,但也只是微微,有人不无忧虑道:“可是江南士子乃大明文枢所在,读书人如过江之娜,才高八斗者不计其数。若是没了皿字号的庇护,怕是这样一来,中式的人数要大大减少了。”

“不能只看消极一面。”沈默摇头道:“这样一来,中式者确实会减少,但只有在烈火中,才能炼出真金来,况且有诸位雄厚的实力支持”精英子弟不需太多,就大有登阁拜相的机会。”顿一顿道:“况且,诸位不该只把两只眼,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站得高一点,想得深一点,归根结底,江南的士子本该和我们同一战壕,而不该把他们当成对手啊!”

众人这下真动容了,他们也不是不知道,皿字号引起了江南士林多大的反感”但总觉着捞到实惠更重要,所以也就对日渐高涨的抗议声充耳不闻了。这样做的恶果,其实他们早尝到过,就拿“朱纨禁海,和“胡宗宪提编,两件事作对比,前者就能在闽籍官员的一致抵制下,落得身死政亡;后者却能克服困难,把明显更不可接受的政策执行下来,这里面固然有两者能力、朝中风向上的差别,但也不得不承认,江南籍的官员就是不如人家齐心。尤其是在对家乡豪绅的态度上,甚至存在着相当的敌视情绪,这不能不说,是皿字号带来的恶果。

南直的家主们,是触动最深的,毕竟皿字号占得是本省的名额,又不占浙江、闽广的”对人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人家当然乐得继续下去了。然而对他们来说,这可是得罪的可是本省的士子,给别人做嫁衣。如此愚蠢的营生,自个咋就早没意识到呢?

“那……”于是在其他人还在挣扎时,南直的人们说话了:“该如何补救呢?”

“其实有好的例子在前面,当今朝堂哪家最大”沈默悠悠道:“大家难道视而不见吗?”

“当然是山西帮了。”这是三岁孩童也知道的事情。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诸位从没仔细想过吗?”沈默说着看看王瑶道:“蒲公,方便讲一下,晋商是如在这方面,走到前头的吗?”王瑶是扬州商会的代表,算是晋商一家,但从地域上讲”又属于东南的一脉,这就让扬州商人成了双方沟通的桥粱……事实上,也亏了有这些人在其中缓和着,才让双方数次矛盾都没有造成太大冲突,才有了如今的蜜月期。

政治总是经济的延伸,杨博为何对沈默一忍再让,沈默又为何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鸣金收兵,这一方面因为两人都是成熟的政治家,知道要顾全大局,可大局是什么?还不是东南的工商业蓬勃发展,经济总量急剧膨胀,几大商帮都有足够的盈利空间,所以合作压倒了对抗,成为主要的风向。

其实这次聚会,沈默可以不邀请扬州商人来的,然而一来此事同样涉及到他们的利益,将其排除在外,显然不太合适;二来,沈默也想通过王瑶的嘴,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晋商集团……这样对日后的相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于会不会暴露实力,能知道的人家早知道了,不能知道的,这次也泄露不了。所以沈默很大气的请他们一起过来,省得将来再开发布会了。

“大人过誉了”见推脱不过,王瑶含蓄的笑笑道:“那我就简单说两句。”于是清清嗓子,为众人介绍起晋商在这方面的成动之道:一是无论在山西还是扬州,晋商都不惜血本的大规模兴学立教,做到了族有族学、乡有乡学,城市里更是有数量众多的坊学。这些大小不等、成百上千的学堂,各种费用皆由晋商出资,士子在里面读书,无需缴纳束储,家境贫寒又品学兼优者,还会得到额外的资助。这就使许多原先读不起书的年轻人,也有了拿起书本的机会。读书人多了,出人才的几率自然也就高了。

除了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外,晋商还竭力兴办文会,为士子应考前研讨、切磋制艺提供条件……”所谓文会,出自,君子以文会友,一语,然而到了本朝成化以后,却变成了一种制度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江南各地广为设立。如苏州、金陵、杭州、绍兴等地诸文会,均常年开讲席、立讲师,以供士子们切磋技艺。虽然山西的文气没有江南浓重,但晋商们凭着不计血本的投入,硬是把大量的制义名师请过去,不仅在城市中常年开坛,甚至还定期下到乡村开讲”以惠及农村士子。

为了使这种,集一乡,一族之士偕攻制义,通过名师指点、同朋相照来提高水平的文会能正常运行,晋商们不但慷慨提供会所饮食,还对文章最佳者给予奖赏,可谓煞费苦心。但这样做的效果也很明显,使山西从一个科举落后省份,一跃成为不让江浙独美的科举强省。以至于某个县里没考好,人们都会说,这是因为学堂和会馆没搞好的缘故,其重视,可见一斑。

二是慷慨捐输科举资费,为应考士子提供经济保障。这年代,科举考试是个奢侈的玩意儿,不但要求士子脱产,所需花费也十分的高,而且是越来越高……除了束将、书本纸笔、饮食之外,还要蛰见大小座主、会同年及乡里官长。等到中了举人后,还要酬醉公私宴饮、赏劳座主仆从与内阁吏部之舆人,以及来年去北京的差旅之费、试卷之资,花费更要倍增。

读书断不能不多费钱,其花费等闲人家根本负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