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590章

官居一品-第590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编的,还能是真的吗?”高拱笑道:“那些不凡,大都是后人穿凿附会捏造出来的,一是为了显示神圣,二是为了愚民尔。”

也不能说是编的吧……”这时《陈以勤有不同意见了,道:“遍览史书,生具异象者,帝王将相。先哲圣贤,不计其数,难道全都是编的?我觉着还是确有其事的……不然没法解释,这些大人物的大运气。大不凡。”

老实人殷士瞻也道:“是啊,我也觉着,也许有一些事穿凿,但还是有些确有其事的,远的不说,就说我那同乡戚继光,出生时也是红光满屋,云霞满天,十里八乡都能看见……现在证明了,他果然是位不出世的名将。”

“八成当时正火烧云吧?”高拱不以为然道,一是私人分成两方,为生具异象的真假争执起来。

裕王连忙劝住他们,对沈默道:“沈师傅,你觉着呢?”

“也可能有,”沈默道:“也可能没有……”众人心里说,这不废话吗?一起问他道:“那到底有没有?”

“这个谁都不敢说。

沈默笑笑道:“正因为如此,咱们才好干点什么……”

“你是说?”张居正沉声道:“造个异象出来?”屋里一下没了声息。陈以勤和殷士瞻心说:“者认可太大胆了,也不怕万一走露了风声……”

裕王变了脸色道:“风险太大了吧?”

“王爷放心,”所有人都紧张起来。沈默却没事人似地道:“这种事情风险小的很,自古多少这么干的,也没见谁演砸过》”说着笑笑道:“只要手脚利索点,不会有事的。”

沈默说完,屋里沉默了,裕王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目光最后落在高拱身上道:“高师傅,您说呢?”

高拱掳着坚硬的胡子道:“我看中……”一不留神,家乡话都出来了。

“太冒险了……”陈以勤却害怕道 :“你们疯我不拦着,可别扯上王爷。”

“那你有什么办法?”高拱看着他道:“人心似水,大臣们越发向景王那边靠拢,不给他们信心,谁还会支持我们?今年元旦大典上,你们也都看到了,皇上是怎么对景王世子的,要不是那黄玉如意莫名其妙断掉了,那天就大局已定了!”

“高部堂说的没错。”张居正道:“那次真实老天庇佑,才让我们过了那一关,但陛下的心思可见一斑,确实是已经偏向景王爷了。”

“若果我们能好好谋划一下。做到天衣无缝,绝对事半功倍……”见张居正也支持,高拱精神一振道:“值得冒这个险!”

五个人里,一下子有三个同意的,裕王又看着殷士瞻道:“殷师傅。您说呢?”

殷士瞻是个实在人,道:“下官不赞成,不过也不反对……不赞成的原因是,这样有违君子之道;不反对的原因是,非常之时做些非常之事。也是迫不得已的。”说着笑笑道:“但不管怎样,算我一份吧,出了问题大家一起担着。”

他这话太烫陈以勤郁闷了,心说:“你什么意思?怎么就扯到愿不愿担责任上了?”

这时,高拱又状若无意的挤兑道:“陈大人不愿意掺和也无所谓,只是请看在王爷的份上,为我们保守秘密。”把陈以勤这个气啊,闷声道:“你们是英雄,就我是怂包?”说着一拍桌子道:“格老子地,干就干,谁怕谁?

沈默与高拱若无其事的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满意的笑……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大家开始讨论具体的细节,裕王爷虽然心里不踏实,但他的意见向来无足轻重。一切以极为老师的商谈结果为主。

过了没两天,在家赋闲半年的沈默,终于接到了圣诣,命他以左佥都御使的身份,进入严世蕃一案的调查。

“不会吧?”刚返城不久的徐渭道:“难不成要你领导三位部堂高官?”

“瞎说什么呢。”沈默从他手中拿过那上谕,端正的放入盆中,然后收进抽屉里,还上了锁……总从被这家伙摔了如意后,他就防火防盗防徐渭,唯恐在惹出什么麻烦来。把东西收好,他才接着道:“你刚回来不知道,内阁对三法司会查进行了解释,说会审才需要堂官出面,会查要比会审低一个档次,不必堂官出马,由次一级官员充任即可。”

“那刑部和大理寺都派谁?”徐渭问道。

“涂立和大理寺少卿周淮安。”沈默道:“还算好对付吧。”

“那你打算怎么办?”徐渭又问道。

“不是我打算怎么办,而是皇帝如何打算。”沈默道:“都察院左都御史以下,还有右都御使,左副都御使,右副都御使,我满打满算排在第五位,用我而不用他们,无非就是为了省心。”

“那你怎么让皇帝满意?”徐渭道:“还不让自己失望?”

“这次我跟皇帝又想到一起去了。”沈默笑道:“我满意,皇帝就满意。”

第二天,沈默应邀去刑部,跟涂立和周淮安开准备会,最然他的贫瘠比涂立低,资历比周淮安浅,但人的名,树的影,尤其是涂立早领教了他的厉害,哪敢在面前托大?客客气气的请他进签押房就坐,又上好茶,又十分热情的寒暄,那姿态摆的要多低有多低……他是个厚道人。想着沈默当初不计前嫌,帮他和周毖在皇帝面前说好话,让他俩免于处罚便觉着应该这样对沈默。可让一边的周淮安心里直犯嘀咕。不知沈默有什么独门密器,竟让涂侍郎若此忌惮。

闲话少叙,直入正题。涂立简单开了个头,便对沈默和周淮安道:“这个案子牵动了皇上的心,之所以从正印官手中,降到咱们这里,并不是说其重要性低了。恰恰相反,正是皇上慎重的表现,咱们必须把握好其分寸,既要对天下人有交代,又要让皇上满意。”

沈默看着涂立,心说能感到副部长的,确实都有两把刷子,把事情看的真通透。

周淮安却不甚上道,道:“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咱们秉公查案,只求问心无愧便好。”

沈默和涂立同情的看着他,心说:“万采给他什么好处了,让他这么死心塌地?”但凡有些头脑的,便该知道,皇帝必然是对起先的调查不甚满意,所以才中途换人,警告各方不要报些不切实接的幻想。所以像涂立这样的老油条,立刻就警觉起来,任凭顶头上司威逼利诱,也不远得罪皇帝。他在嘉靖朝为官近三十年,岂能不知谁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然后沈默也表明态度道:“周大人说的不错,严部堂是肯定有问题的。但我估计问题不会太严重。涂大人说的更对,咱们查案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给所有人个交代……”就当两人以为他想和稀泥,等于什么都没说时,却听沈默轻描淡写道:“交代过去便可以了,不必太过较真儿。”

涂立听了捻须微笑,因为他也觉着最好谁也都不能得罪。

周淮安愣住了,他原本以为,应该是自己和涂立一起针对沈默的,谁知竟反过来了,自己倒成了被挤兑的那个。

“如此,咱们便分分工,各自行动吧。”涂立道:“我来查工部账目,请沈大人调查严部堂是否在居丧期间,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至于周大人,请你坐镇衙门,居中协调吧。?三言两语,便把不上道的周淮安排挤出去了。

他们三个里涂立官儿最大,所以得听他的,沈默自然没意见,周淮安倒有意见,可也不敢当面质疑上官,于是三人约定三天后再次碰头汇总案情,便各自散了。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三位大人重新坐在一起,亲热的互道辛苦,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这几天也没干什么,全都闲的无聊,还真累不着。

但还是要装模作样的,涂立问道:”沈大人,你那边差的怎样了?”

沈默笑笑道:“我这边基本没问题。严部堂确实不拘小节,但没那么禽兽不如,居丧期间还是挺守规矩的。”严世蕃给欧阳夫人守丧期间,整日大开筵席,用美貌歌妓拉拢大臣,这在京城都是传开了的,所以沈默是睁着眼说瞎话。

但听了涂立的话,他才知道一山更有一山高,还有脸皮更厚的呢……

第十卷 莫道浮云终蔽日 第六四四章 帝王心

只听涂立道:“本官三天来查看账目,也没有查出问题。”顿一顿道:“看来严部堂是被诬告的。”

沈默心中一沉,暗道:“严党这么快就软下来,想要退一步不了了之了。”按照严党原先的方向,是想把事情闹大,从而实现大翻盘,但涂立现在要息事宁人,显然是退求不胜不败了。

如果沈默是个纯粹的政客,接受这个局面倒也无妨,但他的良知毕竟还没让狗吃了,怎能眼看着严党继续为祸国家?无论如何,都得让严家父子下台,这是他的底线,所以他才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徐阶,并义无反顾的接下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人不能总那么自私,有时候傻一点,才是真君子。

只听沈默沉下脸道:“涂大人,你想救严东楼我没意见,可也不能把咱仨赔进去吧!”

“这个……”涂立错愕道:“沈大人是什么意思?”

“要是严世蕃没有问题,你怎么解释那不翼而飞的一百五十万两工程银?”沈默沉声道:“难道是被咱们三个贪污的吗?”

涂立和周淮安闻言脸色大变道:“沈大人,话可不能乱说!”

沈默逼问道:“那皇上问起,我们当如何解释?”

“这个沈大人有所不知了。”涂立淡淡笑道:“皇宫禁内的用料极为考究,别的不说,就是那些大殿的金丝楠木、紫檀木、黄梨木,在中原已经找不到了,得从云南、海南采伐,然后长途运输进京。”说着双手对搓道:“当时世道不太平,不敢走陆路运送,专门造了三十艘大船,十艘运送木料,二十艘作为军舰护送。仅这一项,就耗费了近八十万辆银子。”

“那为何工部的帐上查不到这些船?”沈默问道:“也从没有人提起过这件事。”

“造船是广东布政司和都指挥司负责的,钱直接拨给了地方上,”涂立慢悠悠道:“这是有据可查的。”说着对沈默道:“我为这事专门问过工部的人,他们说,现在工程完工了,三十艘船可以交给兵部调用,那八十万两的开支,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记在兵部帐上了。”

冷不防对方给出这样的解释,沈默知道他们是准备先自我撇清了,然后那给宫里的八十万两做要挟,你要是不接受这个说法,那咱们就彻底查下去,扣去我们能说清的部分,再查剩下的流到哪里去了?倒要看看谁敢查下去!

“还真是光棍啊!”被反将了一军,沈默不由暗暗皱眉,他曾掌市舶司,对船只造价很是熟悉,建造三十艘大船,其中还有十艘运输船,哪怕用最高的规格,最多二十万两银子足矣,哪用八十万两?

而且沈默知道,这些年来,大明的运输业已经十分发达,从天津到山东,从江浙到福建,从福建到两广,从两广到南洋,都有大型的船队如梭往来,只要付出一笔可观的运费,就能把木材从东南运到北京来,哪用得着专门造船?

但人的观念总是落后于时代的,京里的大人们,尤其是紫禁城的皇帝们,意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片木不许下海的时候,将从海南到天津的海路视为畏途,若不亲身经历,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沈默抓住此事不放,最多就是朝廷派员追查此事,广东可在大明朝的最南端,一来二去就是好几个月,严党现造船都来得及,可真是没法说清。

向来很有想法的沈默,竟一下子没了思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