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442章

官居一品-第442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其分布规律。大体是以紫禁城为核心,住的越靠里的就越是权贵,住的越靠外的就越贫贱,像赵尚书这样,都住在外城墙根下了,绝对是个例中的个例。

轿子到了胡同外,便不得不停了下来,因为那胡同太窄了,根本进不去。沈默只好下了轿,三尺拎着礼物在头前开路,领着他进了胡同。前日一场大雨,让地上的土道泥泞不堪,胡同里的居民便隔些砖头落脚,好有个进出的路。

三尺一边走一边道:“大人,您踩好了砖头,有些地方是要跳的,可千万小心点……

沈默便小跳着前进,虽然没有失足,袍子却也被溅起的泥点点弄脏了。

要不是三尺来过一次,沈默绝对会以为他领错道了,这哪是堂堂部堂住的地方?虽然说国家财政紧张,京官发不下薪来,部堂们都带头只领半俸,但身为礼部尚书,大明的预备阁员,地方上的冰敬炭敬还是不会少的,怎么也不该混到这一步啊。

“也许是为了少惹麻烦、不愿露富?”怀着这份猜测,沈默走到了赵尚书门前。

三尺上前敲门,里面便传来赵贞吉的声音道:“进来吧,门没关。”

~~~~~~~~~~~~~~~~~~~~

三尺一推门,闪身让沈默进去,便见院子里铺满了席子,席子上摆满了书,赵贞吉正在与一个老家人,一边清点一边装箱,看到沈默进来,他才搁下手中一套《卫藏通志》,笑着招呼他道:“沈大人,你来了。”

“部堂叫我拙言吧。”沈默躬身施礼道:“在您面前,我当不起大人两个字。”

“呵呵,你也别叫我部堂了,老夫如今致仕,早把官位还给皇上了。”赵贞吉笑呵呵道:“叫我大洲吧。”

“还是大洲公吧。”沈默笑道。

“随你便啦。”赵贞吉笑道:“外面没个插脚的地方,还是里面请吧。”

“大洲公请。”沈默笑道。

两人便进去屋里,跟外面到处是书的拥挤相比,里面的摆设却再寒酸不过了,除了必要的桌椅家具,什么装饰都没有。

看沈默打量屋里,赵贞吉自嘲的笑笑道:“我这也算是“家徒四壁书侵坐”了……为官三十年,唯一的积蓄便是外面那些书,拙言,当官可不要学我哦。”

沈默摇头笑道:“大人这话我不敢芶同,不学您的清廉自守,难道去学那些人贪污受贿吗?”

“呵呵,水至清则无鱼啊,太过清了就讨人嫌了。”脱下官袍的束缚,赵贞吉说话特别坦诚,道:“老夫用这一生,印证了个道理,个人名节和建功立业,就像鱼与熊掌,是很难兼得的。”

听到顽固不化的赵老夫子,都承认现实的无奈了,沈默缓缓点头,心中却百味杂陈,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

赵贞吉只好自己打破僵局,笑道:“怎么,还带酒来了,莫非要给老夫践行?”

沈默回过神来,将那坛子酒奉到赵贞吉面前道:“这是高祭酒托我送给大洲公的,他说一切都在酒里了。”

“呵呵……这家伙,还神神秘秘的。”赵贞吉拿过酒坛子,顺手便拍开泥封,一股馥郁的酒香传来,他一闻,笑道:“原来是他们老家的杜康酒。”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沈默笑道:“原来如此。”

“原先经常跟他一块喝酒,他便总说哪的酒也不如他们河南的杜康,我跟他争,说我们四川人才多名酒哩,这家伙嚷嚷着要给我从家乡带一坛,好镇住我们四川人。”回忆起当日的种种,仿佛就在眼前,赵贞吉摇头笑笑道:“可后来他成了裕王的师傅,便前怕狼后怕虎,把自个封闭起来,谁也不见,谁也不联系,我道他忘了这茬了,想不到还记着呢。”

说着便把两人面前的粗茶倒在地上,用开水冲冲茶碗,就往里面倒酒,他动作很猛,自己洒出来不少。

沈默面上浮现一丝苦笑道:“这可是高大人珍藏的……”

赵贞吉豪爽笑道:“酒嘛,不就是用来喝的。”又去取了一碟花生米,几根腌黄瓜,便跟沈默对酌起来。

~~~~~~~~~~~~~~~~~~~

喝了一会儿,沈默问道:“怎么没见夫人和贵公子?”

赵贞吉呲牙一笑道:“我那婆娘和儿子,一直都在四川老家呆着,无论我在北京还是南京,都没跟在身边。”有人曾问他,你现在都是尚书了,完全有能力把家人接来团聚,为什么要长期两地分居呢?赵贞吉笑笑道:“我这个性子当官,随时都可能卷铺盖回家,老婆孩子跟着我干什么?还不如在四川老家待着,图个安生呢。”

当时人还笑他杞人忧天,结果那话说了不到半年,赵贞吉就真的罢官了,也不知是料事如神,还是生了张乌鸦嘴。

圣旨一下来,他便与老家人赵安一起收拾行囊,其实也没什么好收拾的,除了那些书,就啥也没有了,今天打打包,明天就可以开路了。

“老夫一生爱书成痴……”赵老夫子有些消沉道:“所发的薪俸除了基本吃穿外,全都用来买书。”

“那些书,是大洲公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吧?”沆默轻声问道。

赵贞吉点点头,又摇摇头道:“不怕你笑话,原先没钱没权,想要书而不得,几十年辛苦下来,也抵不上这几年攒下的多、精、珍,” 说着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其中还有你们司经局的呢,待会儿你拿回去吧。”

沈默摇头苦笑道:“我是虱子多了不咬,不差您这几本了。”

“怎么,司经局的库房缺书很严重?”赵贞吉吃惊道。

“您不是去借过书吗?”沈默道。

“没去过。”赵贞吉摇头道:“都是从别人手中买到的,只是看着有司经局的印戳,才知道是你们的。”

“那就更不用给我了。”沈默叹口气道:“现在大伙就那么个心理……公家的便宜,谁不占谁是王八蛋。我也真没法较真。”

“是啊……”赵贞吉感同身受道:“整个风气不转过来,何谈大明中兴?”

两人对着叹了会儿气,赵贞吉道:“你也看到了,我家里就我跟赵安两个,就算雇两辆大车,也装不下这么多书。”说着一脸肉痛道:

“这可都是些珍本、古本、甚至还有孤本,我可得给它们找个好人家,不然可真是暴殄天物了。”

沈默笑笑道:“大可不必,您没听说过“大运河快递行”吗?”

“是干什么的?”赵贞吉问道。

“他们是漕帮成立的,专营商旅运输业务,分部已经遍布全国了。”沈默有些自豪的笑道。

由不得他不自豪,当初跟马五爷合伙成立的车马行,随着市舶司的兴盛,也跟着兴旺发达起来。七年下来,分号已经开到全国两京十一个省,从业人员十几万人,并顺势整合了全国的漕帮、沙帮、船帮、形成一股强大的隐形势力。

当然,没人知道他家在其中占了一半的股份。

~~~~~~~~~~~~~~~~~~~

听了沈默的提议,赵贞吉颇为意动,但寻思了一会,却又摇头道:“还是算了吧,我就带一车回去,其余的拜托你送给国子监吧。”

“为何?”沈默轻声问道。

赵贞吉叹息道:“那些书,都是用下面人奉上的冰敬、炭敬买的,是受贿所得,我千里迢迢拿回去,又该如何处置?是摆着,还是藏着,心里都不能安生了,哪里还是宝贝,不过一块心病而已。”

沈默又劝了几句,见他态度坚决,便不再说什么了。

赵贞吉看看他道:“那些书来路不正,我就不送你了,送你一本我用自己的钱买的吧。”说着起身,拿个用红绸包着的匣子,送到沈默面前,笑道:“其实这本来路也不正,是禁书。”

沈默脑海中马上浮现出“金瓶梅”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心怦怦跳着,打开红绸布,一看是个木匣子,再打开匣子,便见里面静静躺着一般泛黄的书籍,上面只有两个字道《孟子》。

沈默不禁大失所望,心说您老不会是中了谁的掉包计了吧?

“翻开看看,”赵贞吉看懂了他的表情,笑笑道:“看看扉页。”

沈默轻轻掀开扉页,便见上面印着一行字道:“钱塘书局绍兴三年印。”这才低呼一声道:“宋本的?”

“不错。”赵贞吉压低声音道:“你拿回去看看,跟现行的《孟子》比一比,就会发现,现在的书中,足足少了八十五段!”

沈默已经是个地道的大明人了,自然知道在本朝,孟子先生是不受待见的……其实比起总站在统治者立场上说话的孔子来说,孟轲同志就是个以民为本的大愤青,当然不能讨得统治者的欢心。

孔子的许多话,都是直接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说的,比如最著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名言,历代统治者都是见之如见爹娘,那叫一个心领神会啊,绝对的身体力行,照此执行,坚定不移。

又比如,“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简单说,就是人要是孝顺就不会犯上作乱,一句话便奠定了历代皇朝以孝治天下的基调。

再比如“事君,敬其事,而后食其禄。”之类,那就是教导臣子们要多奉献、少索取,更是让统治者们爽得不能自已,一直传到几百年后,甚至连外国人都奉为圭臬,一个叫山姆的大叔,便用他们那的方言,翻译这句道:“别问国家给了你什么,先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论他们文化程度高低,兴趣志向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爱孔夫子!

第九卷 鬼哭神啸朝天号 第五二三章 以民为本

与端庄稳重,符合统治者品味的孔夫子相比,孟柯兄就是个人见人恶的大愤青,据说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其实哪里是敬仰,不过是孔子说了他爱听的话,其实哪里是厌恶,不过是孟子说了他害怕的话罢了。

打开原版的《孟子》看看他老人家的言论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不用解释,对唯我独尊的皇帝来说,什么时候都是他自己最重要,如何接受这种说法?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好么,只要我对你不好,你就视我如仇寇?真是反了天了。

“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我靠,弑君?朕没看错吧,老孟,你还有什么不敢说?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呜呀呀!来人呐,把这个姓孟的抓起来,朕要诛他九族,不,十族,一百八十族!!!

万幸的是,老孟已经作古两千年了,连骨头都找不到了,所以历代皇帝才没法怎么着他,而且诸位大佬虽然心里不爽,却碍着孟子亚圣的地位,勉强忍耐这些无比刺耳的言论。胸襟开阔,深谋远虑如唐太宗者,还以《孟子》为诫,写了《贞观政要》,警示自身与后代。

他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魏征对他说:“臣闻古语云:“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也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所以说“孟子之道,以民为本;恪守躬行,四海咸服;国泰民安,贞观之治。”

但轮到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孟子老兄终于遭报应了。朱皇帝在当皇帝前,曾经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