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268章

官居一品-第268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按阴阳五行的说法,这三个月属火,官员虽然为一方守牧,归根结底乃是皇帝的臣子,而“臣”字古音读“商”,商属金,而火又克金 。所以要避开这三个月。

当然这种故弄玄虚,往往是为了隐藏真实的龌龊——实际上这几个月是收税的好时候,新任官得让离任官捞上最后一把,仅此而已。

沈默在官场混了多年,对这些陋习自然心知肚明,道:“我先不带排场,就带着几个人微服去苏州,这样才能更好的摸清状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么。”

见他去意已决,沈京不舍道:“不再住两天了?”

“不打扰你们二人世界了。”沈默戏谑笑笑,见沈京一脸郁闷,这才正经道:“不开玩笑了,我今年有二百万两银子的任务,可万事还没有开头,一想起来就头沉,还不赶紧去摸摸情况,看看该怎么干。”

“部堂不是说你已经成竹在胸了吗?”沈京吃惊道。

“我那是纸上谈兵,想要落在实处,还有很多路要走。”沈默摇摇头,定定望着自己的兄弟道:“前路坎柯,我们都好自为之吧!”

“好自为之!”沈京向他一抱拳道:“马到成功。”

~~~~~~~~~~~~~~~~~~~~~~~~~

从沈京那里出来时,沈默就没穿那身惹眼的官服,而是头戴书生方巾,身穿宝蓝棉袍,脚踏黑面粉底棉靴,恢复了书生本色,没有了官服的束缚,也没有了前呼后拥的,竟仿佛出了笼的小鸟一般轻快。

铁柱和三尺扮作他的跟班,背着行囊跟在后面,其余的侍卫则扮作一伙走镖的,“恰巧”与他们三个同路。

杭州到苏州相距近六百里,着实不算近,这样的距离坐船最合适,沈默他们起先也是乘船的,但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辖区,所以到了吴江之后,便下船改走陆路……

他所辖的苏州府,隶属于南直隶,东至海岸,东南至松江府,南至浙江嘉兴府,西南至浙江湖州府,西北至南直隶常州府,北过江至南直隶扬州府。自府城至南京五百六十里,至京师二千九百五十里。下辖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和太仓州六县一州,其中吴县与长洲县是附郭县……就像会稽与山阴一样,同在府城之中。其余各县皆在府城东北,只有吴江县在南面,所以沈默从杭州踏足本府,第一个进入的便是吴江。

一路上走马观花,就让沈默感到无比震撼。在沈默的印象中,从宋代开始,便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不管是苏州还是常熟,都在他的辖区内,所以他一直觉着,身为国家粮仓的苏州府,应该处处是稻田才对,但只见城内乡下,山上田中,都是大片的桑树种植。甚至于田间地头,也见缝插针种着桑,其种植面积要远远多于稻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

怪不得现在都说“湖广熟,天下足”呢,沈默不由感叹道:,原来苏州已经不大种粮食,该玩经济作物了……这桑树既不能吃,又不能穿,吴中百姓却狂热的种植,肯定是有利可图的。沈默不由暗叹道:“素来听说倭寇打劫时,喜欢生丝胜过金银,看来这种东西,确实是大有市场啊。”

这是当然了,只见仅仅一个吴江县城内,便有工场三十多家,甚至普通百姓也是基本上有几个女子,便有几台织机。至于男人们,都去大户开的绳丝场、丝织场去干活了。沈默问其原因,据说一方面因为工场不收女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户人家受限于生丝数量,有几台织机也就足够了,用不着男人们在家里。

沈默确实被震惊了,反复对自己说:“这就是传说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吧?”我能呵护它长起来吗?还是无法改变它始终长不大的命运呢?

一路往北,看到一幕幕令他难以忘怀的场景,沈默心中的责任感在一点点加重——如果说一直以来,他都在苦苦寻找一条改变历史的道路,那现在,他终于站在那扇门前,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种新兴的力量在勃发,虽然难以预料前途之凶 险,但最低限度,他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方向。

第六卷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三七九章 海笔架

过了吴江不久,路过一家小饭店时,沈默看到一匹眼熟的骡子系在店门口,不由竟有些惊喜,对铁柱道:“进去坐坐。”

铁柱问道:“咱们刚吃了午饭,这才不到半个时辰,公子您就饿了?”

沈默瞪他一眼道:“服从命令听指挥,要保持你的美德。”

铁柱“哦”一声,闷闷不再说话。

主仆三人进了店,此时已过饭点,里面冷冷清清,只有三两桌客人在吃饭。

沈默眼睛一扫,就看到了要找的人,一个背对自己、正在吃饭的孤身男子,便径直走了过去,终于看清那又黑又瘦的男子,面前仅有一壶茶,三个粗面饼,和一碟萝卜咸菜。

沈默见他一手拿着咸菜,一手持着面饼,大口咬一块饼子,小口啃一块咸菜,面上表情竟然颇为享受,仿佛吃得极为香甜。

这些东西沈默是没吃过的,即使最潦倒的时候,也有大米就着野菜鱼汤下饭,好歹还能咽下去。但这种干巴巴的硬面饼子,也不就着点汤水,难道不会噎着吗?

反正沈默光是看看,都替这位老兄噎得慌,竟然不由自主的按住胸口无声做干呕状,仿佛吃饼子的是他一般。

那男子起初认真吃饭,没有理会他,但沈默在他身边站久了,自然要抬头瞧他一眼,结果就看到沈默张嘴瞪眼的这副模样,还别说,直接就真把他给噎着了。

男子噎得直翻白眼,赶紧搁下饼子咸菜,伸手去摸茶碗所在。

沈默心中这个歉疚啊,赶紧将茶碗送到他手里,他接过来咕嘟嘟饮下去,又使劲捶了捶胸口,这才猛地一抖,把塞住喉咙的粗粮咽下去,长舒一口气道:“可憋死我了……”

沈默趁机坐在他身边道:“对不起啊,兄台,我这人有个毛病,最看不得人家噎着,人家一噎,我也跟着噎。”

那人擦擦嘴角的口水,板下脸来道:“好似是你先噎着的,我才跟上的。”

“对不起啊,”沈默继续道歉道:“我就这毛病,您千万别往心里去。”说着打个响指对店小二道:“给这位大爷上碗肉羹……”再对那男子道:“就当给您赔不是了。”

“不必,”男子摇头道:“我吃惯了粗茶淡饭,享受不了什么油水。”

“那就来两盘青菜,再来个素汤。”沈默对小二道:“油水要少!”

“也不必了。”男子再次拒绝道:“我并没有怪罪你的意思,”说着打量一下沈默道:“你爹妈挣两个钱不容易,不必破费。”

沈默差点又被噎到,郁闷道:”我说兄台,您从哪看出我花爹妈的钱?”

“看你年纪轻轻的,应该进学了吧?”男子打量他道。

“府学生员,”沈默自豪道。

“别管县学还是府学,”男子道:“想要食廪,都是要论资排辈的,你这么年轻,想必还没食廪饩吧?”

沈默想一想,自己好像确实没有领过一颗廪米,便老老实实点头道:“未曾食廪。”

“看你这身打扮,”男子继续打量他道:“家里应该算是小康,却还称不上大富吧?”

沈默点头道:“确实,日子过得挺紧。”话说因为他慷老岳父之慨,一下捐出去十五万两银子,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殷老爷还是心疼坏了,说以后都不给他钱花了……所以沈默这也不算唬人。

那男子便很诚恳教育他道:“年青人,要知道读书到现在,你已经花了家里很多钱了,如果科举之路不那么平坦,还会花更多钱,你堂堂七尺男儿,不劳而食已经很不应该了,如果还要大手大脚的花钱,难道不觉着羞愧吗?”

沈默讨了个没趣,只好讪讪道:“您说的对,那我不请您吃了。”

“这就对了,读书人不下地干活,不上机织布,往往不知道一粥一饭、一钱一粟得来不易,这样将来就算侥幸得中,为官也不知道恤民清廉。”男子教育完了他,便继续吃他的面饼。

~~~~~~~~~~~~~~~~~~~~~~~~~~~~~~~~~~

沈默将他的话反复琢磨一遍,突然感觉仅凭这一番话,他就要胜过绝大多数父母官,不由有些尊敬道:“学生受教了,学生沈言,浙江人。还没请教先生的高姓大名,仙乡何处……听您的口音不是江浙人吧?”

“我叫海瑞,号刚峰。”男子也是长途跋涉,很久无人说话了,自然比平时话多了些:“是广东琼山人。”

“天涯海角啊!”沈默惊呼道:“走了很远的路啊。”

“不是从海南来的。”海瑞道:“我已经离开家乡十多年了,这次是从福建南平过来的。”

“福建南平……海瑞……”沈默装模作样的寻思一会儿,突然一拍桌子,险些又把海瑞吓得噎住,一脸惊喜道:“海笔架!你是海笔架!”“海笔架”是海瑞的绰号,但与别人“张大头”、“马大脚”之类的浑号不同,他这个外号是可以登大雅之堂,当面称呼的。

因为这是有典故的,话说海瑞在福建南平自然不是卖炊饼,而是当官,正八品教谕!管县学生员的,小得不能再小的官。

在他任教谕的第二年,正五品的延平知府下来视察,按例要看学堂,在南平县学官署接见学官。海瑞带领两名助教进入大厅,一见到知府大人,一左一右两个助教急趋上前,抢步跪倒,纳头便拜。

海瑞夹在二人中间,只是作揖,却站而不跪。知府大人先是惊讶,继而很气愤,但不好当面发作,只好冷笑一声,对陪同视察的官员道:“你们看这三个人,多像个山字笔架!”两跪夹一站,可不是活脱脱一副笔架的模样?这已经是再清楚的不过的暗示了……老兄,你不协调,快跪下吧!

但海瑞却不为所动,到底也没有跪下,知府大人觉得他是有意轻侮自己,草草巡视之后便离去了,连县里准备好的宴席也没吃。

海瑞之所以不跪,并不是想要侮辱上官,哗众取宠,而是与他的性格有关,也许是先天遗传,也许是后天养成,他是个极度坚持原则之人,视律法为圭臬,不仅自己严格执行,还要求别人也一样遵守——

开国之时,国家就规定学官在学校见上官,拜而不跪,此体现师道尊严,也是写进大明律的。但百年之后,士风日坏,学官们为了讨好上级,无所不为,跪迎上官早已相习成风,所有人都习以为常。

所以在海瑞看来原本正常无比的“不跪”,就显得惊世骇俗了,一下子,“海笔架”的名声便在官场上传开了。

“笔架先生”的名声越传越大,后来提学、布政使等更大的官员前来视察,海瑞皆揖而不跪,但人们想起国家的规定,倒也无话可说,只是将其传为笑谈,竟然让海瑞的名气越来越大。

不得不承认,此时士风并没有烂透,至少高级官员的涵养和气度还是很好的,他们不但不和海瑞置气,反倒称赞他恪守礼法,堪为士范。

引起通省官员的关注后,他这个最清苦、最没前途的学官,实心任事,做出的种种实绩,也就进入了高官的视线……他规范了考勤制度,订出教约十六条,狠抓学校纪律,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思想教谕,使散漫的学风有很大扭转,与其他县学放羊式管理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果然在后面的数次考试中,南平的成绩越来越好,竟然从倒数提高到了前茅。

属下出现了这样的模范官员,对每个领导来说都是脸上有光的,于是“巡按监司交章荐之”,大家争着上本保奏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