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236章

官居一品-第236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大临一直很听沈默的。闻言扮个鬼脸道:“这我晓得,又不是三岁孩子了。”说着嘿嘿一笑道:“他们还说,吏部四司是“喜怒哀乐”。”

“这个有点意思。”沈默笑道:“都是怎么讲?”

“吏部四大司,文选、考功、稽勋、验封。”陶大临卖弄着刚听来的掌故道:“因文选司掌升迁除授之事,故曰喜司;考功司掌降革罚俸之事,故曰怒司;稽勋司掌丁忧病故之事,故曰哀司;验封司掌封赠荫袭之事,故曰乐司。”

“咱们要去的是文选司,”诸大绶笑道:“希望能遇上好事吧。”

~~~~~~~~~~~~~~~~~~

进到吏部衙门,按例先拜会堂官,这次李默却在,他是堂堂天官,自然不会降尊纡贵出迎三人,只是让他们依足礼数觐见……待三人行完礼,立在堂中后。李默又板着脸,拿吏部尚书的威严教育三人道:“你们中了三鼎甲,真可喜可贺,想必已经被人捧到云端上去了,本官现在却给你们泼泼冷水,以免诸位真把自己当成“储相”,提前端起宰相的架子来。”

三人无比郁闷,心指望遇上好事呢,不料却要受这番折磨。便听李默冷冷道:“有道是学而优则仕,你们寒窗苦读,从童生而秀才,由秀才而举人再到进士,朝廷取用你们的标准是文章学识,不管其他。但入仕以后呢?就不看学问了,只看你们有没天良!”

他这话看似同时对三人说,但一双睛却死死盯着沈默道:“天良!懂这两个字吗?天理良知!不遵这个的人,就算学问再高,也是个祸害。越是聪明,就越是祸国殃民。”又铁青着脸骂道:“若是仍旧不遵天理,不守良知,一味的胡言乱语,胡作非为,与那些奸党狼狈为奸,纵使天不罚你,我也要罚你!”

这几乎是指着鼻子的痛骂,让沈默实在无法想象,会是出自堂堂部堂之口,他想象不出,这位大人对自己的深重怨念,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双方地位太悬殊,他只能忍耐并祈祷时间快快流逝,赶紧结束这段郁闷,谁知更郁闷的还在后头,只李默冷笑道:“你们肯定在想,暂且忍一忍。反正又不是这臭脸尚书的属官。那你们就错了,本官除了吏部尚书外,还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就是翰林院院长,虽然没什么权力,但所有翰林的操评都掌于他一人之手,而一份恶评足以让人前程尽毁,就是这样可怕。

看到三人终于色变,李默得意的冷笑道:“我知道你们三个是同乡同年同门,不光你们三个,还有二甲第一,第三,以及另外两个,都进了翰林院。咱们丑话说在前头,若是们却只记得同乡私情,结党拉派,朋比为奸,不念君恩,不要天良,出什么丢人的事,让你们身败名裂也只是易如反掌!”

陶大临忍不住要反唇相讥,却被沈默一拉袖子,示意他压住火气,不要授人以柄。

李默见没有寻趁着,挥挥手道:“把我今天说的话都记在心里,夹起你们的尾巴来,出去吧!”

~~~~~~~~~~~~~~~~~~

从李默那出来,到文选司核对一下个人资料,签名摁手印,便算是将自己卖与天家了。

终于领到梦寐以求的翰林官服,诸大绶和陶大临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本来高高兴兴来注册,结果被骂了个狗血喷头,换谁谁不恼火?

被矛头所指的沈默却很淡然,还温言劝慰两个兄弟道:“这家伙是出名的嘴臭,会叫的不咬人,让他叫去吧。”经过那么多的事情,世间苦难喜悲他都深深体会过了,一颗心早已经磨练的古井不波,根本不会为了别人的恶语相向动气,哪怕是足以让他从天堂坠到地狱的吏部尚书兼顶头的恶言,也是如此。

他坚信,自己不会被击垮,更坚信,对方一定会被自己击败!这就叫自信,哪怕是毫无根据的。

第五卷 京华烟云雪满天 第三五零章 修史

翰林院在东长安街,大门是向北开的。

沈默三个随便找了家饭馆凑合一餐午饭,等未时衙门上班,便来到翰林院门口,向守门兵丁出示了吏部出具的堪合,畅通无阻的进去了。

穿过三重门,进入头一进是署堂,为七开间的厅堂。堂中有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的分座。现在李默不在,便是侍读侍讲二位学士理事。

侍读学士年近五十,叫袁炜,字懋中,慈溪人。侍讲学士稍微年轻点,四十出头的样子,叫李春芳,字子实,南直隶扬州人。前者是嘉靖十七年的探花,后者登科晚一些,是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翰林院里最不稀罕的就是高学历。

所以在两位老前辈鼎甲面前,沈默三人从那方面讲,都是晚生后辈,只有乖乖站着听训的份儿。

但两位学士不李默那种一手遮天的牛人,自然不会慢待三位新鼎甲,客客气气的请他们就坐、上茶、说话。

沈默没有因为李默的折辱而失态,也没有因为两位学士的礼遇而飘然,他彬彬有礼道:“我等晚学末进、侥幸得中,实在是惶恐的很,二位师傅切莫再行折杀了。”诸大绶也温文尔雅的笑道:“是的师傅,规矩不能乱。”陶大临也道:“我们站着吧。”

二位学士由暗赞道:“都说这一科的三鼎甲年少得志,却丝毫不见骄狂之色,实在是难得啊……”大家都是三年才出三个的一甲出身,是以天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李春芳便温言道:“那就言归正传,给们翰林院的差事,最重要的是经筵典礼,不过在秋天举行,现在不用忙。日常工作则是论撰文史、修、编辑、校勘实录、圣训、本纪、玉牒及其他书史,咱们所有的翰林每人都会分一块。比如说我,这两年一直在篡修《武宗实录》袁学士也在校勘当今圣训,这就是咱们的主要工作。”

袁炜接过话头道:“你们也会有相应差事的。不过因为咱们的差事关碍重大。只能由掌院学士分配。所以这几天就不给你们安排差事了。还是等李大人统一安排吧。”

~~~~~~~~~~~~~~~~~~

三人早听说大部分翰的差事,就是读书喝茶消磨时间,所以并不意外,规规矩矩上了几天班,舒舒服服捧着香茗看书,等到了下班时间,便与分在各部衙门的同年相聚会饮,谈天说地,讲一讲对北京城的见闻感受,诸如“中城珠玉锦绣,东城布帛菽粟,南城禽鱼花鸟,西城牛羊柴炭,北城衣冠盗贼。”等等,这是一个外地人想要在京里生活,必须要知道的。

当然大家的身份决定,每次得最多的,还是各自衙门的门道掌故。这些原先还很单纯的进士,渐渐知道原来官场上的门道比四书五经可复杂多了,那些同样读圣贤书入仕的前辈早已经忘了孔孟道德,而是想着法子的捞钱……就连原本印象中最没有油水的六科,都不能免俗。他们还代为概括一下道“吏科官,户科饭,兵科纸,工科炭,刑科皂隶,礼科看”,精辟的点名了每一科的财路来源。在这种嬉笑怒骂,潜移默化中,九卿衙门的权势之浓淡,人情之冷热一一盘踞于胸中,对这些新晋官员将来的为官处事,有莫大的用处。 哪怕你是恬退自守的清官,也得知道这些东西,不然被人卖了还得帮着数钱。

这种日子实在是赛过活神仙,至少在没有厌倦以前是这样的。可谁想到仅仅三天过后,好日子就到头了!

这日翰林学士李默下令,由新科鼎甲三人,校订《元史》!限期六个月!逾期记大过,载入档案!

消息一传开,正在吹牛的一众前辈,用一种说是悲天悯人也好,幸灾乐祸也可的眼神,望着可怜的三个新人……早听说掌院大人要整三个新来的,可这下手可太狠了吧?

按规矩,每次大一统后,新建立的朝代都会给被取代的朝代编修史书,所以洪武元年,朱元璋便下诏编修《元史》,这份由宋濂总裁的元代官修史书,经过两次纂修,共计二百一十卷,但前后历时仅三百三十一天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工了。

很显然,这是一次政治性很强的行动,因为《元史》修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从而打消元朝残余势力复国的幻想,巩固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但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记录一个复杂混乱的朝代,显然是太仓促了。而且因为赶期,这套史书是由许多史官同时开笔,使它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来就遭到学者们的非难……

就资料而言,在长期战乱之后,史籍散失很多,一时难以征集,很难完备;已经收集到的资料,限于翻译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因为对资料随得随抄,缺乏统筹,以至于有大量的内容重复,前后记载矛盾,同一地名、人名、译名不统一,等等。

种种问题不胜枚举,以至于让后世许多想重修这套史书的官方及民间学者望而生畏,到现在仍是老样子。

翰林们都知道这些问题,所以一听说要让新来的三个修订《元史》,还得六个月内完工,第一反应便是还不如杀了他们三个呢!

陶大临和诸大绶都是博学之人,自然也知道《元史》的问题,腿肚子一阵阵打转,只感觉天昏地暗。但他们向来以沈默的马首是瞻,所以并不着急说话。

沈默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平静的接过掌院院士的谕令,竟然不慌不忙道:“遵命。”

~~~~~~~~~~~~~~~~~~~

陶诸两人没有当场发作,回去的路上,终于忍不住道:“拙言,你怎么能答应这事儿呢?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个活儿太困难了,就是把全院的人调集起来,半年也完不成,更别提咱们三个了!”

“人在做,天在看。”沈默突然压低声音道。

“你是说?”两人都聪明绝顶,闻言知其道:“陛下在关注着我们?”

沈默点点头道:“锦衣卫无处不在,皇帝连我中午吃的什么都知道,怎么会漏掉我们现在的处境呢?”

“那你的意思是?”两人恍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沈默笑道:“这不挺明白么?”

两人登时转忧为喜,心说既然是陛下的考验,那可不能懈怠。便跟沈默约定,每天早去晚归各一个时辰,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完成任务。

沈默笑着答应下来,把他俩送回家去。

两人并不知道,因为李默的缘故,锦衣卫并不会及时上报翰林院的情况,所以除非嘉靖帝问,否则永远会知道他们仨的境况。

对于忙于修炼的嘉靖帝,还能不能记得自己这个沈六首,沈默还真没把握。他对两人这样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作为三个人的主心骨,他得时刻保持乐观,哪怕是盲目乐观,才能让这个小团队不至于被失望和失败的情绪所笼罩。

不过他也不是坐以待毙之人,心里反复推敲着京里的形势,积极寻找战胜李默的突破口,只是一直还没找到罢了。

~~~~~~~~~~~~~~~~~~~

第二天翰林院一开门,三人便带着干粮和水,一头扎进文料库中的元蒙档案文献库房。

当打开那扇许久未有人问津的房门,沈默环视四周,只见屋外加盖的参天大树遮挡住了阳光,库房里昏暗而朦胧,几乎占满了整个屋子的书架红漆斑驳,架上的书册卷轴大都古旧发黄,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历史与沧桑的气息。

望着浩如烟海的档案,陶大临忍不住呻吟一声道:“妈呀,这么多!,半年时间看都看不过来吧!”立国一百七十年来,蒙元时期的资料典籍文献源源不断流入这间库房,尤其是成祖六次北伐,缴获了大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