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1215章

官居一品-第1215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这冯保狡猾隐忍,心计深沉,竟让他钻营成了皇帝的大伴,还深受李娘娘信赖,如果让他站稳脚跟,成了气候,必然会效仿那刘谨事,操纵国政、作威作福,哪怕是三公九卿、部院大臣也得仰其鼻息,任其驱使。这等局面,又有谁愿意见到!”高拱越说越是激愤,让三人微微诧异,暗道一个区区秉笔太监,还不配做首辅的生死大敌吧?

殊不知,高拱的话,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藏在心中,难对人言。身为大半辈子都跟典章故事打交道的翰墨之臣,高拱一想到刘谨那儿,就联想起武宗正德年间的朝局。那时的内阁也是三位大臣主事。一个是河南人刘健,一个是浙江人谢迁,一个是楚人李东阳。三位内阁大臣的籍贯,竟然与他和沈默、张居正的一模一样。而且当时刘健是首辅,谢迁是次辅,李东阳排名第三,与他们三人的排序分毫不差,你说这是巧合还是宿命?

更巧的是,那个楚人李东阳也是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满腹的阴险狡诈,更是全无士大夫的底线……要知道,文官素来便与宦官水火不容,就是一对宿命的敌人。高级官员不要说勾结太监,就是给耍横的太监好脸色看,不去主动压制,也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因此,凡是勾结太监的高官,毫无疑问,必然会成为众人心目中,出卖良心和人格的典型,不论是当时人,还是后世人,都会作此判断,不会有第二种可能。

所以稍有节操的高官,便对中官避之如蛇蝎……虽然会因此带来诸多不便,但比起人格和声誉上的损失,还是值得的。然而总是有那么些‘心术不正之徒’,在正面突破无望的情况下,试图走终南捷径,通过巴结奉承皇帝的近侍来达到目的。

李东阳就是这样一位君子眼中的小人,他与刘瑾内外勾结,狼狈为奸,一年之内,竟把首辅刘晦庵、次辅谢木齐全部排挤出内阁,终于实现夙愿,当上了首辅。

~~~~~~~~~~~~~~~~~~~~~~~~~~~~~~~~~~~~~~~~~~~~~~

天道轮回,六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形势比那时还要危险。原因有三,第一,武宗皇帝继位时,毕竟已经十五岁,算是半个大人了。而当今天子才十岁,还什么都不懂呢,自然更容易被蒙蔽;二是冯保和张居正的组合,比刘谨和李东阳的组合更加的阴险胆大,也更加难以对付;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当今的生母李贵妃,不是武宗皇帝的母亲张太后那样胆小本分,从不干涉朝政。在潜邸时,高拱就看出来,李贵妃这女人工于心计、城府很深,更有颗不甘寂寞之心。一旦她要是也掺和进来,和冯保张居正形成的铁三角,就真的固若金汤,牢不可破了。

‘拖得越久,这种危险就越大……’想到这,高拱终于下定了决心,抬头望向他的三个学生。韩楫三人早就等着他拿主意了,全都眼中放光的盯着座师,只听高拱咬着牙问道:“这恶奴可是犯了欺君之罪,你们说,该当如何处置?!”

“若不趁机把这厮除掉,必将后患无穷!”他有什么心思,全都写在脸上,门生们自然不会猜错,异口同声道:“趁他立足未稳,把他彻底打倒!”

“就是这个理!”高拱杀气腾腾道:“先帝宾天之前,拉着老夫的手,要我辅佐幼主,保住大明江山,皇图永固!老夫既受顾命,为国除害,义不容辞!”他之所以这么着急,还有个原因,就是冯保一旦当上司礼监掌印,有了顾命的加持,可就难对付多了。

“我们六科十三道,这就回去分头上本弹劾这厮!”宋之问的脾气最急,登时站起来道:“让他知道知道藐视国法的后果!”

“坐下!”高拱却喝道:“这般毛毛躁躁,叫老夫如何托付大事!”

“师相……”愣怔了一下,宋之问有些不服气道:“您是当朝宰相,首席顾命,冯保算什么,不过是一条狗而已,碾死他还不是易如反掌。”

“蠢材……”高拱骂一声,不理他。边上的雒遵与宋之问交好,不忍看他受窘,便轻声道:“你说的不错,冯保确实是条狗,但这条狗的主人,是当今皇上,说白了是李娘娘。俗话说得好,打狗还得看主人,若不是碍着这一层,师相能留他到今天?”

“不错。”边上的韩楫也开腔道:“虽然祖宗有法度,宦官不得干政,后宫更不得干政,然而时至今日,纲法废弛,名器不具,司礼监早就与内阁分庭抗礼,正大光明的干涉朝政。现在要是李娘娘也站在冯保这一边,铁了心的干涉朝政,咱们还真动不了这条煽狗。”

“说得不错……”赞许的看一眼韩楫,不愧是自己的头号谋士,句句说到了点子上。高拱缓缓道:“仅就冯保高踞御座之事,是动不了冯保的。”李贵妃宠着护着冯保,皇帝更是不会介意。这种在外臣看起来大如天的事件,在小皇帝母子看来,八成是不值一提,还要怨言官们借机生事,居心不良……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高拱把问题抛给韩楫和雒遵,这是他的一对智囊。

“学生愚见,有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雒遵道:“既然冯保难对付的原因,是有皇帝和李娘娘的宠信。皇帝还小,其实说白了,就是李娘娘这座靠山。我们得想办法,把这座靠山搬开,让李娘娘支持我们,然后自然手到擒来。”

“伯通怎么看?”高拱微微皱眉,不予置评,望向韩楫道。

“雒兄的说法,学生不敢苟同,”韩楫摇头道:“师相乃是顶天立地的大豪杰,巴结奉承非您所长,硬要学他们临时抱佛脚,只能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不是明智的举动。”

………………………………………………………………………………………………分割……………………………………………………………………………………………

今儿就这一章吧。哎,真是的,一本书有其中心思想,我反复描述过沈默的追求,怎么就有人还会以为,都最后一卷了,他依然会什么都不做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八七六章大政变之序章(下)

“嗯……那依你之见呢?”高拱望向韩楫道。

“向李娘娘表达善意自然重要,但不能指望她就不护着冯保了,”韩楫冷静道:“毕竟冯保对她控制内宫,和外廷联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能寄期望于,她在我们向冯保动手的时候,反应能不那么激烈;对既成事实,能不那么困难的接受。这样不仅会使我们的行动顺利轻松,更关系到日后的宫府关系。”他又话锋一转道:“但有道是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在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还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打对方的七寸,焉有不胜之理?”

“唔……”高拱赞许的捻须颌首,问道:“那我们的长处在哪里?冯保的七寸又在哪里?”

“我们的长处,自然是人心了。”韩楫的语调充满自信:“师相的人品功劳堪比周公伊尹,在朝中深孚众望,百官无不为您的马首是瞻。更何况,您还是先帝钦定的托孤大臣,首席顾命,只要我们行得正、做得端,公道自在人心,百官一定会坚定站在您的身后,我们科道更是甘为马前卒,为您扫平妖氛,有进无退!”他这一番慷慨陈词,让众人都有些热血上头,仿佛将士听到战鼓,随时准备冲锋一般。

“至于冯保这条毒蛇,一直善于隐藏自己,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就算大都事涉宫墙之内,也不是没法弹劾他。”韩楫却还保持着冷静道:“然而单单靠弹劾,是无法一击致命的,因为他有护身符。”

“你是说李娘娘?”雒遵插嘴道。

“不。”韩楫摇头道:“后宫干政向来是大忌,李娘娘想要护他,是得下大决心的。只要我们处置得当,为了国体和自己的声誉,她不插手的可能性要更大些。”顿一下道:“冯保的法宝是司礼监……”说着看看高拱,低声道:“皇上年幼不能理政,批红权自然落入司礼监,也就是冯保之手。”

高拱的脸色果然变得极为难看,韩楫这番话,戳中了他的痛点。可不是么?国朝的政治是有法不依的人治,本来就充满了弹性,因此司礼监的职权,没有确定的范围。名义上司礼掌印太监是‘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太监‘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事实上他们的职权,可以无限的扩大。掌理章奏是一个上下其手的机会;照票批株,是对于内票拟的谕旨,用朱笔加以最后的判定。这本是皇帝自己的事,但遇到皇帝不负责任,‘批朱’,也就是批红权,便落到司礼秉笔太监手里。这种情况下,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内宦武宗时候,司礼太监刘瑾甚至把章奏带回私宅,和妹婿、食客共同批答,这是北宋以降的宰相都不敢做的事情,但这些胆大妄为的太监,就可以利用皇帝的不负责任,和手中的批红之权,达到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的目地。

现在小皇帝只有十岁,连穿衣服都不利索呢,对已经事实上掌握了司礼监的冯保来说,肆意妄为的条件,甚至比他的刘前辈更好。但高拱不是李东阳,哪能受得了被一个太监骑在头上作威作福的屈辱?

“本朝开国之初,太祖皇帝便看到前朝这一弊政,就订出了大明律条,宦官不得干政,还铸造铁牌悬于宫门之外!太祖皇帝法度严谨,扒了好几个胆大妄为的太监皮……”想到这,高拱一挺身,在太师椅上坐正,双目如电扫过来,疾声问道:“大明律文仍在,为何却成了空文?”

“在于政事糜烂,纲法名器不具……”几人大摇其头道:“做臣子的没有尽到责任,才使寺人钻了空。”

对这种套路化的答案,高拱很不满意,大摇其头道:“如今的朝廷,可以算是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为何还有被阉竖篡权的危险?”

“积重难返。”宋之问小声嘟囔了一句。

“这是一方面原因,”高拱恢复了他杀伐决断的刚明,捋着胡须道:“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君道不明。当年海瑞上《治安疏》,开篇名义,便说是为了‘正君道,明臣职’。这句话让人茅塞顿开,一个国家要想政治清明,不仅要为臣者循臣道,还要为君者行君道,只有君臣合道,能上下一心,不被小人钻了空。甚至老夫窃以为,国有妖孽作祟,被阉寺窃取权柄,大都是君道出了问题!”

这种话,在这今天地君亲师的年代,可谓是耸人听闻了。要不是阳明心学传播多年,不管是不是王学门人,大都沾染了些‘我心为主,不拘礼法’的习气,怕是三个学生要坐立不安了。但现在也只能是缄口听着,没一个敢接腔的。

高拱并没有察觉到,三位门生已经产生了心悸,兀自在那里大发感慨道:“如今新君固然天资聪颖,但不过冲龄,又深居九重,见识尚浅,一时也不能明辨是非。这正乃君道不明之际,这既是天下的不幸,却又是天下的大幸。只要我们这些顾命大臣,科道言官,一方面克尽职责,悉心教导,凡有圣上不明事体,放旨有乖于律令者,正词直谏,以裨益政教。另一方面,把权力从阉寺手里收回,直到皇上亲政,自然就没有宦官乱政的空间。”说着他看一眼韩楫道:“你方说到点上去了,司礼监只是为皇上传递文书,照圣意批朱的书办而已,现在皇上尚且不能亲政,岂能由着他们胡作非为?所以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把批红的权力,从司礼监收回来!冯保没了批朱的权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