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掌家娘子 >

第168章

掌家娘子-第168章

小说: 掌家娘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庄王低沉的声音响起来,“你先回去。这件事我作不得主,到底怎么样还要看吏部如何拔擢。”

何明道已经使尽浑身解数。不得不垂头丧气地告辞。

姚宜闻听着外面的响动,看到宝蓝色的帘子掀开,年轻的庄王走进来,他全身的血液一下子涌上了脸颊。

说不出的羞臊让他忍不住浑身颤抖。

“王爷,”姚宜闻上前行礼,“那何明道是含血喷人,我们姚家从不曾有这种事。”

姚宜闻话音刚落,只觉得庄王异样的目光落在他脸上。

不知怎么的。见到那样的目光,他不禁心里瑟缩,好像自己撒了大谎。

“叫你过来,本来是有话要跟你说,”庄王拿起手边的茶杯,“如今正好我府中有事……”

这是要送客。

姚宜闻心里大急起来,冷汗从他额头上滑下来,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现在走出这扇门,否则就再也没有了颜面见人。

“王爷,”姚宜闻恳切地看过去。“还请王爷指点。”

“本王听说你有个女儿大方得体,做事进退有度,早已经名声在外。”

没想到庄王会提起婉宁。

姚宜闻吞咽一口。“王爷说的是我的长女。”

庄王点点头。

“本王想你家风素来不错,就想为令爱做个媒。”庄王声音淡淡传来。

家风素来不错。

姚宜闻觉得嗓子如同被刀割了般难受,腥咸的血一直涌到他的喉口,何明道的声音又传来。

这样看来,庄王爷是为了给婉宁说媒才将他请来王府,根本不是因为通政司的官职。

要不是因为婉宁,庄王爷绝不会再留他说话。

姚宜闻低头道:“没想到小女能有王爷做媒。”

庄王想了想,眼睛里露出爱才的目光,和之前看姚宜闻完全不同。“本王要说的这个人,出身名门望族。深得皇上信任,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四书五经六艺样样精通……”

听到庄王爷说这些,姚宜闻豁然想到翰林院编修楚青,楚家算得上是正经的书香门第,要论年轻有为,楚青应该算是一个。

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的官职,将来应该会有个好前程,对婉宁来说,这已经算是极好的姻缘。

只是楚家不嫌弃婉宁的生母出身商贾?

陈阁老还不是因为这个才不肯让陈季然娶婉宁,他还想过书香门第不成,将来只能再行物色。

庄王接着道:“连皇上都夸赞他静思笃行,持中秉正,未经科举入仕就有了正六品的官职,是皇上身边的新贵。”

姚宜闻忽然诧异地睁大了眼睛。

正六品官职。

这是谁?

庄王道:“本王说的是兄弟皆尚书,先皇后的母家,曾任谨身殿大学士崔实图的长子,崔奕廷。”

崔家是先皇后的母家,正经的名门望族。

庄王爷为崔奕廷做媒要娶婉宁。

姚宜闻僵立在那里。

庄王抬起眼睛,“你可愿意和崔家结这门亲事?崔家请我来提亲,生怕怠慢了令爱。”

崔家怕怠慢了婉宁。

看着庄王的目光,姚宜闻耳边响起何明道的话,私下里被人叫做“张孝子”,庄王爷方才不肯说了,是怕他拿不定主意要找岳父商量?

姚宜闻已经汗湿了衣襟,立即点头,“王爷做媒是小女的福气。”但愿王爷看在这门亲事的份上,不要将何明道说的那些话放在心里。

他怎么也想不到某一天要牢牢抓住婉宁才能在人前站直身体。

没有这门亲事,他定然已经惊慌失措。

第二百零七章赐婚

“这么说,就算定了,崔家还等着本王的消息,”庄王说着吩咐下人,“将崔家送来的庚帖拿来。”

红灿灿的帖子送到姚宜闻眼前。

姚宜闻仿佛这时候才弄清楚,这件事是真的。

打开一看,庚帖上清清楚楚地记着崔奕廷的生辰八字,还有钦天监写的八字批语,怎么会写的这样周全。

姚宜闻草草看过去,大概的意思是崔奕廷婚配上百般不忌,不好合婚的几个属相,婉宁都不在其中。

方才被何明道吓了一跳,如今手里被塞了一张庚帖,姚宜闻不知心里是什么滋味。

庄王道:“既然是我保媒,等到成亲之日我跟着一起去迎亲。”

庄王爷不但保媒还要跟着迎亲,姚宜闻不禁一怔。

将姚宜闻送出府,庄王吩咐管事,“去崔家说一声,庚帖已经收了。”既然收了庚帖就不能随随便便答应别家。

就算是赐婚也要让内侍来询问,这样一来总算多了些胜算。

庄王妃听得消息赶过来,庄王咳了好一阵子才停下,庄王妃忙送上一盏茶水,“怎么偏偏就看上了同一门亲事,要不是之前有所安排,这可怎么是好。”

庄王咳的胸口疼,让庄王妃不停地用掌心慢慢地送着,好半天才理顺了气息,“好事多磨,自己争来的亲事好,能拼了命去争,就是心里真的喜欢,将来才能夫妇和顺。”说着掀开眼睛看王妃。

听着王爷说的俏皮话,庄王妃也不禁笑起来,去推搡庄王的肩膀,“这件事王爷怎么不早说,早些说妾身将姚七小姐请过来坐坐。也好认认人。”

庄王摇摇头,“别看崔奕廷做起事来有手段,这次却小心的很。追的紧了怕跑了,跟的远了怕丢了。要不是这次有人处心积虑的要坏事,也不会一下子让他怒起来。”

这样才显出了崔奕廷办事的狠劲儿。

……

南书房里。

皇帝在看着福建的奏折,提起笔来又不知道要写什么朱批,终于将笔狠狠地丢掷在桌面上,“那些海盗倭寇当真那么厉害?朝廷剿了那么多年,居然没有半点的起色。”

吏部的官员被憋了一屋子,都在商量是谁去福建的好。

推选了几个人,都被皇上驳斥回来。再拟名单哪里会这样容易,不能满朝文武随随便便的扒拉过来一个个地去试,只能揣摩皇上的心意,希望两边权衡抓出个人来,将这件事平平安安度过去。

听着皇上发脾气,几个人互相望了一眼,皇上是有意要将门槛提高,将来去福建的定然是皇上十分信任的人。

在没有任命之前,谁都是那个人的陪衬。

如今已经万事俱备,却怎么不见那个人毛遂自荐。

等了好久。吏部也开始有些忐忑不安,难不成根本没有这个人,是真的要他们拟出人选?吏部尚书从南书房出来急忙去了内阁找几位阁老商议。

“不是有消息传出来皇上要用锦衣卫吗?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动静。”

内阁的议事房里许多人已经坐不住。

汪同源来了京城。皇上没有召见却让人问了福建的事,汪同源将王卢江手底下的海船式样带过来呈给皇上御览。

海盗手里居然已经有了上百艘海船,不管是招安还是剿灭现在都刻不容缓。

圣意真是难以揣摩。

吏部已经焦头烂额。

吏部尚书终于忍不住去见了夏大学士。

夏大学士看着手里的奏折,听吏部尚书说话。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按照常理锦衣卫那边应该有了动静,却怎么这样沉得住气。”

……

宫里的宴席散了,锦衣卫换了一班值守。

张戚程也在屋子里听消息,夏大学士那边没有任何的动静。

张戚程很奇怪,崔奕廷到底在等什么。既然之前有了风声,就不是乱传。就算是再镇定从容,也应该在皇上最为心焦的时候体察圣心做出决断。就算是崔奕廷不去,也应该给出了理由。

夏大学士在宫里不曾回府,也是有些坐不住,想要等出个结果。

还有几天就过年了,竟然还有这样一件棘手的事不好解决。

“宫里的消息传出来没有?”张戚程低声道。

话音刚落,就有下人来道:“汪家那边有了消息,说是惠妃娘娘当着命妇的面说出要为汪家做媒的话,还问了三太太姚七小姐有没有婚约。”

张戚程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

总不能驳了惠妃娘娘的面子,更何况还有皇后娘娘的母家在。

皇上对汪家不是一直都有亏欠,用一桩婚事弥补过去是最简单的方法。

“崔奕廷早晚都会去福建,现在不过是造声势而已,不用管他。”

听了这样的消息,下一步要难受的人不是他们。

再等一两日,邓俊堂就能写消息去福建。

……

值房里,崔奕廷看着手里的花名册。

下属来禀告,“定远侯世子来了。”

崔奕廷点点头,不一会儿功夫沐淮尚大步走进来,“奕廷,”还没有站稳脚跟,沐淮尚就急着开口,“你到底要怎么样?”

屋子里的人退下去,几个心腹守住门口,沐淮尚就更加急切起来,“福建你到底去不去?不去的话要怎么安排,去又要怎么办?你在这是不是要等什么消息?”

所有人都在等皇上的举动,都在揣摩去福建的人会是谁。

崔奕廷道:“去不去福建,要等宫里的消息,我们不用着急。”

不急才怪。

皇上的意思已经很清楚,就是要自己信任的人去福建,可是锦衣卫的事吏部不好开口,许多人都在等着有人自己摆明态度。

崔奕廷道:“去不去福建不重要。重要的是另一桩。”

另一桩,他从醒过来之后,一直想要做的一桩事。如果在这时候失去,他做的那些努力就没有了任何意思。

福建本就没有人愿意去。更没有人赞成招安海盗,皇上执意要派人手去福建,吏部写了两本奏折被驳斥回来就不敢再动手,加上早早就有皇上要派心腹之臣去福建的说法,整个朝廷都在算计那个心腹之臣是谁。

这样一来好像所有事都停滞住了,宁可不做不错,谁也不敢有什么建议。

所有人都以为他在托大,等着关键时机稳住自己的地位。危急时刻才会站出来,解开现在的困局,让皇上松口气。

“崔大人,”说话间,内侍进来值房,“皇上有请南书房。”

……

崔奕廷快步进了南书房。

皇帝埋头在奏折之间,屋子里是浓浓的墨气。

崔奕廷等候在一旁。

吏部的文书源源不断地从内阁议事房里送过来。

皇帝看了奏折,提笔写了朱批:不准,再拟。

“福建的事,你怎么想?”

皇帝低沉的声音从书案的另一边传来。崔奕廷弯下腰,“听圣上的意思,剿就剿。招安即招安。”

冷笑声传来,皇帝抬起脸失望地看向崔奕廷,“都等着看朕的笑话,吏部要么选出胆小怕事的官员,要么用那些只会写奏折弹劾的清流,知道朕不可能用这样的人,还一遍遍送奏折上来。”

皇帝站起身,走到崔奕廷跟前,“一个个都是搪塞朕。”

崔奕廷不慌不忙地跪下来。“皇上,微臣说的没错。想要招安,就给王卢江一个机会。若是招安不成,就派兵剿灭海盗,大周朝历经几十年,平西北,击倭寇,大大小小的战事从不曾间断,小小的一个王卢江,不过有百艘船只,还不能难为满朝文武,是生是死,是胜是负,皇上让微臣去福建,无论如何微臣都会有个结果,将海盗、倭寇乃至整个福建的局面弄个清清楚楚,查不出个结果定不归京。”

声音清脆,铿锵有力,没有半点的犹豫,也没有半点的害怕,仿佛面临的是一件小事。

整个大周朝不必怕一个小小的王卢江。

不必去怕什么倭寇。

皇帝面色好转,目光中带着几分的诧异,“你愿意去福建?”

“微臣愿意,”崔奕廷道,“微臣进宫之前已经拿定了主意,方才微臣若是能求得去福建的差事,离开京城之前该如何尽孝。”

皇帝五官彻底地舒展,抬抬手让崔奕廷起身。

崔奕廷没有起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