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千山记 >

第499章

千山记-第499章

小说: 千山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皇后叹道,“真是我的冤家,早两年就是不来,偏生这个时侯,叫人担心。”
    “我早就与娘娘说过,孩子家,也讲究缘法的,该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咱们皇子,这是恰到好处。”苏夫人说起来满面笑意,又道,“这回,多亏了你三叔祖。”
    苏皇后对苏不语亦颇是感激,道,“眼下也不是说谢的时候,母亲代我去跟三叔祖母说一声谢吧,我心里,都记着呢。”
    苏夫人笑,“咱们也不是外人,你爹跟你三叔祖自小一道长大,我以前听老祖宗说,他俩小时候还为糖打过架呢。”
    苏皇后也是笑起来,柔和的脸上散发着即将身为母亲的光辉。苏夫人道,“娘娘这有了身子,要注意保养,也别忘了去太后娘娘那里尽孝才好。”
    “这我晓得。”苏皇后柔声道,“这些年,母后待我,就似母亲一般。我这心里,也如同敬重母亲一样敬重母后的。母后这次能为我这孩儿说话,一则是看在三叔祖的面子上,二则,我知母后是重礼法之人。”
    苏夫人点头,“太后娘娘天下敬重,便是由此而来啊。”
    眼下,凤仪宫麟趾宫都静了下来,唯曹淑妃的昭阳宫,真恨不能一天往宣文殿跑八趟,要是有可能,曹淑妃恨不能住进宣文殿去侍疾,可惜谢太后有规矩,妃嫔请安,也不过早上一遭罢了。
    安泰帝为帝这些年,也不是没有决断的人,当初赐死生母,安泰帝也没有下不去手。眼前之局,他很快也有了主意,嫡母的意见不能忽略,与如曹夫人那般说谢太后小话的人不同,安泰帝对嫡母的看法更倾向戚国公夫人,嫡母重礼法不说,这些年,嫡母不论在朝政,还是别的事务上,她的见解,从来没有错过。对于一个总是对的人的建议,安泰帝不会置之不理。至于几个皇子,安泰帝心里都有数。孩子们年纪尚小,现在说贤愚,太早。
    安泰帝召来夏青城,眼下苏皇后已有孕两月,安泰帝问夏青城,“朕能否活到皇后生产?”
    夏青城思量片刻,道,“倘陛下遵医嘱,臣有七成把握。”
    安泰帝将心一沉,道,“你尽管开药,朕必静心养病。”
    安泰帝要养病,朝事便交诸内阁,但有难决断的,也是让韦相去问谢太后。
    问谢太后这事儿吧,韦相不大乐意,谢太后也不大乐意。谢太后的意思,“让内阁决断便好。”
    韦相则认为谢太后毕竟深宫妇人……安泰帝不理韦相,他这个先生,胜在平稳,或因治学多年,性子还有些刻板。但,安泰帝既有命令,韦相都是一丝不苟的执行的。安泰帝亲与谢太后道,“母后,眼下咱们皇家,还能靠谁呢?母后看朕长大,儿臣说这样的话,并非客套虚词。眼下,儿臣要静养待皇后生产,宫里,也就是母后能帮儿臣了。当年,父皇临终时,还让儿臣但有大事不能决断,要同母后商议。这些年,我知母后,母后知我。”安泰帝叹口气,“母后,非但眼下儿臣要将朝政托于母后,以后,不论是嫡皇子不是别的皇子,他们的年纪,都还小……皇后,是个贤德的,儿臣却是知道,她管管后宫则罢了,朝上的事,她是真的不懂。至于妃嫔……见识尚不如皇后……”
    安泰帝恳切相求,谢太后也只得应了,叮嘱安泰帝道,“你静心养病,我还是那句话,不论什么事,再重重不过你的身体,保养好了,以后多少事都做得。”
    安泰帝也应了。
    谢太后在先帝时就经常参与国事,安泰帝登基,但有大事,也多会问她的意见,所以,谢太后在这方面还真不陌生。她那种阅历、手段,强大到无微不至,韦相尽管对谢太后有微辞,但相处下来,对谢太后的才干也不由起了敬畏之心。
    敬,自然是敬谢太后才干。
    畏,也是畏谢太后才干。
    说来,韦相有女在宫为昭容,育有六皇子。就是平日里老妻进宫,听闺女说话,谢太后对闺女也是极好的。想到这里,韦相不禁心绪复杂。
    韦相倒不是想六皇子去争大位,韦相根本就没这个心,便是老妻进宫,韦相也只有叮嘱,让老妻与闺女说,安稳行事的。
    韦相是不禁由谢太后想到辅圣旧事,辅圣公主摄政之时,权势滔天。还有辅圣公主的母亲,太祖皇帝之母,世祖皇后程氏,这位程皇后,如太祖皇帝这般英明神武的开国之君,当年都没能阻挡程皇后争权之心。便是太祖皇帝过逝,程皇后直至掌权到死,才将权柄交给了辅圣公主。
    谢太后这些母族血亲,除了谢太后的母亲,那位魏国夫人没有掌权外,如谢太后今也是大权在握。想到谢太后母族,韦相便会不由自主的心生防范,担心谢太后走了母族老路。
    韦相心绪烦恼着,倒是自谢太后代安泰帝掌政以来,曹淑妃对慈恩宫简直是柔顺到了谄媚的地步。谢太后待她倒是一如从前,另外日日前来请安的妃嫔,谢太后也是老样子,唯有苏皇后因有身孕,谢太后时常叮嘱她保养好身子罢了。
    曹淑妃同谢太后道,“自从陛下龙体微恙,臣妾这心里,亦是无一日心安。臣妾恨不能以自己抵了陛下去,臣妾想着,别的事,臣妾做不来。想着,能不能自天祈寺请一尊菩萨到宫里,臣妾愿意为陛下日日吃斋念佛,祈求陛下平安。”
    这样的事,谢太后如何不允。
    谢太后道,“我素不信神佛,你信也是好的。”便允了曹淑妃请菩萨的事。
    大家一看,这事儿不能叫曹淑妃一人占了啊。咱们哪个不为陛下担心啊,她们还不似曹淑妃是生有长子想谋大位的,她们说来心思更纯,就是盼着安泰帝能大安,不然,她们可是都要去守寡了的。
    于是,人人向请太后请求,都要请菩萨到自己宫里,给安泰帝念经。
    苏皇后对丈夫一样担心,苏皇后还未说话,谢太后先说了,“我知皇后的心,但,念佛什么时候都没见,她们没有身孕,念一念无妨。皇后怀有龙嗣,你平平安安把孩子生下来,比念经有用。”全了苏皇后的脸面。至于其他人,想念就念吧。
    后宫,永远这般的风云暗涌。
    八个月有多久,于许多人,不强弹指一挥,觉着光阴太快。
    于苏皇后,是对孩子一日复一日的期盼。
    于曹淑妃,似是半世岁月的煎熬。
    于戚贤妃,倒是一段宁静的岁月,她想明白了,她的皇子毕竟是二皇子,家族很难给她明面儿上的支持。戚贤妃整个人都平静下来,除了往慈恩宫服侍,就是去凤仪宫看望皇后,余者,除了抄些经文给安泰帝祈福,她竟还亲自绣了一件有平安经的经文的禅衣,命人送到天祈寺去给安泰帝消灾祈福。
    要说这些念经的妃嫔,心虔莫过于戚贤妃了。
    谢太后都说,“贤妃不愧于这个贤字。”命人拿一套红宝首饰赏了戚贤妃。
    曹淑妃是念经的首倡者,最后却叫戚贤妃得了尖儿,心里那叫一个恨啊。苏皇后已是待产的日子,这些天,谢太后命她在凤仪宫休养,不要再去慈恩宫请安。
    苏皇后待产中听闻戚贤妃之事,想到这些日子戚贤妃常过来说话,人亦是柔顺,不比曹淑妃是个掐尖儿好强的。且,戚贤妃皇子为二皇子,于兄弟排行上低了曹淑妃所出大皇子一头。苏皇后自己也更喜欢戚贤妃一些,得知此事,苏皇后吩咐近身女官,道,“拿上次得的那对羊脂玉镯,去赏贤妃,与她说,她的心,我是知道的。”
    戚贤妃一下子得了宫里两位巨头的赏赐,叫宫里诸人看得那叫一个眼热,气得曹淑妃当天又多给菩萨烧了几柱香,求菩萨保住,皇后一定不能生出嫡子来。
    苏皇后生产的日子终于到了。
    谢太后提前召苏夫人进宫陪伴苏皇后的生产。
    没有想像中的稳婆被人收买,生产时被投毒,或者御医不稳妥之类。苏皇后生产当日,夏青城都被安泰帝派来坐镇。
    夏青城的性子,天然不通人情世故的医痴,你前脚收买他,他说不定后脚就当无所谓的事说出去。夏青城不是不能收买,是无人敢收买。
    谢太后亲自在凤仪宫等着,苏皇后虽是头一胎,生产亦不算艰难,两个时辰后,苏皇后产下一女。
    那一刻,谢太后的眸光一沉。
    而曹淑妃脸上的笑几乎掩饰不住,她甚至因欣喜过度的说了一句,“这是陛下第一位嫡出的小公主呢。”那声音,因激动而发颤。
    谢太后淡淡的看了曹淑妃一眼,曹淑妃如同被掐断脖子的鸭子一般,没了声响。谢太后进去看了苏皇后,苏皇后面色惨白,几缕汗湿的发丝粘在脸侧,让她整个人看上去颇是疲惫。刚生产完的妇人,没有一个不疲惫的,但,苏皇后眼中除了泪水外,还有着几乎要将她整个人淹没的悲伤与黯淡。苏夫人那脸色,比刚生产完的苏皇后好不到哪儿去。谢太后望向苏皇后道,“记住,你是皇帝的嫡妻,诸皇子皇女的嫡母,东穆国的正宫皇后,你住的地方,是凤仪宫。”
    苏夫人这才回了神,连声安慰女儿,“太后娘娘说的是啊,娘娘,您可得保重才不负太后娘娘对您的关怀呀。”
    苏皇后眼泪早就滚了下来,哽咽道,“都是我不争气。”
    谢太后将手一摆,“你这话不当在我跟前说。”
    苏皇后这才想起,谢太后一生未曾生育,无亲生骨肉,不要说皇子,公主都没一个的。
    苏皇后极是歉疚,谢太后已是起身,道,“好生保养。”就出去了。
    谢太后直接去了宣文殿。
    安泰帝显然已得了消息,他有些失望,但也没有过于失望。
    妇人生产,没人能百分百把握生下儿子。
    安泰帝为了撑到皇后生产,八个月来已消瘦的脱了型,谢太后见到安泰帝这番模样很有些不好过。安泰帝自己倒是没什么,他道,“母后莫如此,儿臣生来有福,自小被母后抚于膝下,悉心教养。之后,儿臣被立储位,得父皇传承江山,这些年,亦是江山平顺,百姓安康。儿臣想一想,这一世,除了寿数稍短,也无可憾之事了。”
    谢太后摸摸安泰帝的脸,道,“你自小就像先帝,长得像,性子也像。”
    安泰帝笑笑,人之将死,心情空灵,安泰帝问,“皇后可好?”
    “皇后无事。”
    安泰帝点点头,便放心了,道,“朕召内阁与诸皇子过来。”
    谢太后没说什么。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别离,至亲至爱,一次又一次的得到又失去。
    但,她在。
    她还在。
    内阁与皇子们来得都很快,安泰帝道,“皇后为朕生下小公主。”
    其实,不论皇子公主,皇家有生命诞生,都是喜事。要是往常,诸人必要恭喜安泰帝一声的,但今日,这声恭喜委实说不出口。
    安泰帝道,“母后,您看,立储之事……”
    谢太后沉声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谢太后此话一出,内阁诸人均是心下一跳。
    安泰帝再问内阁,内阁以韦相为首,韦相是安泰帝的先生,曾教导安泰帝的功课,今自己胡子头发都白了的年纪,还好端端的活着,安泰帝却因病到不得不立储之际。想到自己这位学生,勤政、宽厚一如先帝,于国事上亦颇具作为,却是如此的天不假年。韦相眼泪先下来了,哽咽道,“臣等悉听陛下吩咐。”这就是对谢太后的话没有异议了。
    安泰帝召大皇子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