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千山记 >

第46章

千山记-第46章

小说: 千山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离继续道,“老太太有了年岁,当年之事,实难放下,恐怕一时半会儿的劝不妥当。何况此小事一桩,更不必老太太出面。请殿下进宫与太后直言,先时听闻太后有择淑女之意,凤仪宫之位,谁人能不心动?不要说胡家心动,难不成宫里那些后妃娘家不心动?只是后来方知,陛下厚待承恩公府太过,再思及家族已有太后娘娘的荣光,又有先皇后的体面,荣宠已极。请陛下切勿再加恩承恩公府。公府后人,当思为国效力。殿下把话带给太后,太后自会为公府解围。”
    承恩公有些犹豫,道,“会不会太直接?”直接说他家对凤仪之位心动,这好吗?
    程离一笑,“陛下圣明,焉能听不出是真话还是假话?对陛下而言,真话比那些假话套话更能打动圣心。何况这也是以退为进之计,倘陛下真有心再立胡氏女,见公府如此小心退让,定会加以抚慰。倘陛下确无此意,我们先退一步,也算是合了圣心。”
    承恩公心下一叹,别人看他家荣宠无限,殊不知他每日亦是战战兢兢,揣摩圣意,生怕哪里得罪了君王呢。
    话至此处,程离道,“其实,这些话,既是实话,也是属下真心之言。公府富贵已极,如今所谋,无非是与国同长,富贵绵延。外戚之家,富贵易,长久难。国公诸子已长大,族中亦不乏想出人头地的族人。国公爷可知焉何陛下看重苏相,苏相三子,嫡长子嫡次子庶吉士后,苏相给儿子安排的无不是穷苦之地为官。所以,苏相当初能为大长公主重用,大长公主之后,当今亲政,苏相不退反进,更进一步,入阁为相。一个家族,想立足,靠的永远不是女人,而是家族的男人。一个家族,欲长久,靠的只能是实实在的功勋。”
    程离起身,对着承恩公深施一礼,“国公爷,是该为家族做长久之计的时候了。”
 
    ☆、第44章 公主与公主

  宁荣大长公主第二天一大早就进宫了。
    胡太后与这位小姑子兼弟媳妇关系很是不错,早在胡太后还是先帝妃嫔时,俩人就交情不浅。后来,宁荣大长公主下嫁承恩公府,给老胡家生了三子一女不说,便是当初今上亲政,宁荣大长公主也摇旗助威来着,出力不少。
    打发了其他命妇,胡太后单独留宁荣大长公主说话,笑问,“昨日五儿的及笄礼可还热闹。”
    “托娘娘洪福,热闹的很。”宁荣大长公主笑,“来的人不少,还有娘娘赐她的红玉凤头簪,多少人都说是难得的宝贝,这孩子有福。”
    胡太后很是欢喜,笑,“她的福气还在后头。”
    宁荣大长公主忽然起身跪了下来,胡太后吓了一跳,连声道,“妹妹这是何意?快起来快起来。”
    宁荣大长公主道,“娘娘,我知娘娘喜欢那孩子,只是思来想去,进宫前,国公爷一再叮嘱我,让我定要力辞此事才好。”
    胡太后一下子懵了,先前不都说的好好儿的么,这,这怎么事到临头改主意了呀。还是先扶起宁荣大长公主,问,“可是家里出了事?”
    宁荣大长公主重新归坐,道,“有娘娘在,家里能有什么事。说来还是谢家姑娘给家里提了醒儿。”宁荣大长公主把昨日的事大略说了说,甭看寿安夫人不晓得王莽,胡太后在宫里多年,从不识字的宫人走到现在,自身素质已有了大幅度提升,她老人家是知道王莽何人滴。宁荣大长公主还没架桥拨火呢,胡太后已是脸都青了,胡太后咬牙道,“真是妖孽!世间竟有此妖孽!”也不瞅瞅自己什么身份,就敢在承恩公府说王莽!你外祖母当年险做了武则天,你还敢在承恩公府说王莽!
    胡太后怒,“你怎能容她胡言!”
    既然是打算交好谢府,宁荣大长公主便不能坐视胡太后继续迁怒谢莫如。她上前握住胡太后的手,温声道,“娘娘,古来贤君在位,朝中定有直谏之臣。娘娘,听我一句好不好。”
    胡太后这个年岁这个地位,从太祖皇帝在位时,她忍程太后,待程太后过身,她忍宁平大长公主。百忍成金,胡太后冷声道,“什么直谏不直谏的,要是因她胡说八道,便不叫五儿进宫,别人更得说,胡家是怕了这王莽之言!”
    宁荣大长公主一笑,“要是依娘娘这样说,岂不是凡外戚之家都有王莽的嫌疑。其实说起来,我与国公爷先时是恼的,后来反是要谢她。”说着,宁荣大长公主眼神变得愈发恳切,“自来外戚,没有不富贵的。陛下是孝子,优容外家,这是胡家的福气。只是,我与国公爷说起来,陛下厚待,娘娘关爱,虽知是天家恩重,可朝中大臣,文官治国,武官安国,都是因功而贵。国公爷偶然谈起,常因不能为陛下分忧而郁郁。”
    “我都是做祖母的人了,哪里真就因她一个小姑娘的话就放在心上了。可转念想想,咱家有太后娘娘,又出了先皇后,一门双后,富贵已极。当初,娘娘喜欢五儿,有了立后之意,我们做亲爹娘的,自然是盼着闺女好,便有了私心。可说到底,做父母的还不都一样,哪个没有私心呢,都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宁荣大长公主又是感慨又是惭愧,“直到昨日谢姑娘的话,才让我与国公爷警醒。位尊而无功,厚奉而无劳,纵使有娘娘与陛下偏爱,可宫里妃嫔,不乏出身贵重,服侍陛下多年,育有子嗣大功的,尚居妃嫔之位。五儿她一个孩子,又凭什么入主凤仪宫呢?就是朝中百官,怕也不能心服。”
    “这些年,娘娘时时惦记家里。家里,亦因娘娘得以富贵体面。我们岂能再因做父母的私心而让娘娘蒙上偏颇娘家的名声呢?便是昨日之事,我想来也多有过失之处。大姐姐过逝这些年,就这一个后人,还是外孙女。家里老夫人年岁大了,放不下当年先承恩公之事,我未料及此,只想着宜安下嫁谢氏,咱们也是亲戚,便下帖子请了谢夫人前来,却不想触动了老夫人的心事。”宁荣大长公主一叹,“那孩子,口齿伶俐些,说话也直率。咱们做长辈的,多包容就好,与个孩子计较,就不合适了。我与国公爷并不怕什么王莽之言,先不说胡家忠贞,陛下当政这些年,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岂是汉平帝能及。我是觉着,这孩子给胡家提了醒,以前都是娘娘照拂家里,可家里也得给娘娘争气才行。胡家因娘娘而兴盛,国公爷说,家里也得给娘娘作脸。胡家啊,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上进,用实实在在的功劳为娘娘争光。便是娘娘与陛下有立后之心,请娘娘切勿提胡氏女,宫里妃嫔都是贤德之人,帝都淑女,优秀者不知凡几,定有才德兼备匹配后位者。”
    胡太后叹,“还要什么样的辛劳才能堵住那些人的嘴,小二在南宁关天天跟那些南越野人刀里来血里去,哀家一想起便是睡觉都不能安稳。”
    宁荣大长公主笑,“这正是他该做的。男孩子,吃些苦不算什么。”
    胡太后道,“那妖孽,真是……”
    宁荣大长公主连忙道,“娘娘莫恼怒,文康已教导过她。您要因此气坏身子,想来都是我多嘴之故。”
    听到闺女替自己出了气,胡太后面色稍缓,宁荣大长公主再劝,“娘娘自来偏爱承恩公府,正是因此,我劝娘娘切莫真恼了谢姑娘。娘娘,再怎么,也要看着魏国夫人的面子呢。”
    “她?”胡太后一挑眉,“她多少年不进宫,不请安,哀家可有说过一句。当初便因大长公主之功,再怜她是出嫁女,并未牵连于她,连她的封诰都没动。她倒有功了!”
    “娘娘!”宁荣大长公主有些焦争的看向胡太后,胡太后一叹,“哀家知道,大长公主有安社稷之功,哀家这把年岁,难不成还真与个小丫头计较,没的低了身份。”
    宁荣大长公主稍稍放心。
    反正与谢氏交好非一日之功,慢慢来就是,还有的是时间。
    宁荣大长公主留在宫中陪胡太后用过午膳方出宫,待傍晚穆穆元帝来慈安宫时,胡太后便与皇帝儿子絮叨了几句,“原本哀家想着,先皇后过逝也快十年了,以前你心里放不下,哀家不好提这事。可这些年了,皇帝是一国之君,外头那些穷人家娶不上媳妇还罢了,皇帝怎么能一直打光棍呢。哀家就寻思着,得给你娶房媳妇啊。”这就是草根出身的好处了,立后搁朝廷上那绝对是大事中的大事,搁胡太后这儿就是,俺是做亲娘的,俺要给儿子娶媳妇,俺当然能做主。
    穆元帝早知此事,亦知宁荣大长公主所来为何,只是还得装的不知晓的样子问,“以往未听母后提起,看来母后是有人选了。”
    “哀家有人选有什么用?哀家要是外头小门小户的妇人,给儿子娶媳妇,自然是哀家说了算。可做了太后,儿子是皇帝,也没能全靠哀家说的理。原本我是相中了你舅舅家的五儿,那丫头懂事也聪明,宁荣和你舅舅也是乐意的。结果那谢家丫头,唉哟,就是魏国夫人的女儿,不知多恶毒,在你舅舅家就说起王莽来。”胡太后愤愤,“皇帝说,她这是什么意思!”
    穆元帝呷口茶,唔一声,道,“好端端的,怎么忽然就说起王莽来了?”
    胡太后没料到皇帝儿子未顺着自己的话处置谢家丫头,反问原由,胡太后顿时语塞,含糊道,“话赶话的。”
    “这就是了。”穆元帝放下茶盏,道,“自姑姑过身,魏国夫人只此一女,这孩子年岁尚小,她一个孩子说话,哪里能当真。母后不必与她计较。”
    胡太后道,“怎么能说魏国夫人只此一女,魏国夫人是谢家长子正室,嫡女是亲的,庶女庶子一样是她的孩子。”说着,胡太后实在有些快意。
    穆元帝一句话,“嫡庶怎能相同。”
    胡太后知道皇帝儿子的脾气,识趣的不再提这事,转而继续给娘家刷好感值,拉回话题,道,“你舅舅和宁荣的脾气,最小心不过。平日里样样恭敬,就是怕大臣说你偏颇公府呢,一听这话就吓坏了,宁荣一大早的进宫就是跟哀家说呢,家族荣宠已极,不敢再盼凤仪之位。唉,真叫人不知说什么好了。”
    胡太后唉声叹气,“哀家心里觉着胡家亲切,想来也是哀家偏心吧。皇帝若有相中别家淑女的,只管跟哀家说。或者宫妃里有合你意的,立为皇后也好。”
    母亲这话,是真心里包含了试探。穆元帝不过一笑,“儿子宫中妃嫔无数,春兰秋菊,各擅胜场,倒没觉着哪个更好。立后之事不急,母后倘有时间,延熙明年十五,待过两年,也该大婚了。”这说的是大皇子穆延熙。
    胡太后笑,“这也是。这些天尽忙着宜安的嫁妆,原想着待宜安大婚后就给他张罗来着。皇帝心里可有主意?”
    “皇子妃么,知书识理,心胸开阔,也就够了。”
    “成,这事便交给哀家。”胡太后又道,“女孩子,更得温柔敦厚才好。”谢莫如这口气,真是难咽啊。
    穆元帝陪太后说了几句话,便回了昭德殿安歇。
    宁荣大长公主在慈安宫劝说兼表忠心的外交活动相当成功,苏不语与李宣都在国子监念书,放学后俩人去永安侯府说话。
    李宣昨日与母亲一道去了承恩公府的,只是他年岁渐长,未去内宅,故而未亲眼所见此事,不过后来也知道的。苏不语与他道,“按理,你们的血缘可比我近的多,莫如妹妹的母亲与长公主是表姐妹,你们是正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