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千山记 >

第459章

千山记-第459章

小说: 千山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莫如毕竟是做嫂子的,姑嫂之间,总是有些隔阂。此事,倘是姐妹之间,则好启齿,毕竟,大家都是公主,非但有血缘之亲,立场上也是相同的。
    寿宜长公主见姑妈姐妹们都来看她,很有些不好意思,好在大家都不谈秦驸马之事,先是夸一通孩子。然后,永福长公主长泰长公主是私下问的寿宜长公主,寿宜长公主道,“要是他差使没当好,人没本事,我也认了,人哪儿能都一样呢,有人有本事,有人就平庸些。可这样的事,又不是人逼他干的,有一则有二,我要再跟他过下去,也不过是强凑合罢了。”
    永福长公主很干脆道,“成!你既是要和离的打算,我们就代你跟皇后说一声。”
    想到寿安长公主的话,寿宜长公主又有些犹豫,道,“我心里虽是这般想,毕竟是父皇赐的婚事,大姐姐,能和离吗?”其实,寿宜长公主是做了两手准备,就是不能和离,她也不打算跟秦醒过了。当然,能和离最好。
    永福长公主道,“皇后说都随你的,放心吧,有陛下呢,他总要为我们姐妹做主。倘不能重惩秦家,以后我们姐妹都要被驸马怠慢了。”这也是诸公主要为寿宜长公主出头的原因,一样都是公主,看寿宜长公主这般,大家难免感同身受了,就怕有朝一日也落到寿宜长公主的地步!
    既是难题,永福长公主也只管交给谢莫如办就是。倒是长泰长公主也很有几分这方面的担心,她没在谢皇后面前表现出来,而是回家同婆婆兼姑妈说的。文康大长公主淡淡道,“何需和离这般麻烦,人不在了,更是干净。”直接意思就想将秦驸马肉体毁灭,岂不直接就解决了先帝赐婚的麻烦。
    长泰长公主深觉大长见识。
    谢皇后却是没走文康大长公主想的这条路,她向来直接,把寿宜长公主要和离的事与穆延淳说了,穆延淳道,“和离呀,这个朕得安排一二。”穆延淳想走文康大长公主想走的这条路。
    谢皇后劝他,“老秦尚书为朝廷效力一辈子,虽说秦醒不争气,倘赐死秦醒,倒显的咱们没理,毕竟秦醒养个外室,夺职既可,赐死则有些过了。”
    “他不死,这亲事怎么办。毕竟是先皇御赐。”
    先皇御赐的意思就是,死也不能和离。
    “要是先帝在地下得知秦驸马之事,怕也要悔婚的。”谢莫如道,“陛下想想,咱们也是有女儿的人,要是昕姐儿遇着这种事,咱们要怎么办?永福长公主都说了,就该把秦醒关蚕事里去。“
    穆延淳如同长泰长公主一般,也被呛着了。穆延淳直摆手,道,“永福皇姐这脾气,一辈子难改。”
    穆延淳道,“到底不好忤逆父皇圣谕。”还是倾向把秦醒人道毁灭。
    谢莫如给他出主意,“秦尚书不是上了辞官的折子么。咱们不要秦醒的命,原就是便宜了秦家,不若陛下把这事交给唐尚书来办,也省却陛下烦恼,秦尚书也得知陛下好意。不然,秦醒一死,寿宜长公主再占理,人都死了,以后说起来也不大好听。”
    让唐尚书办此事,穆延淳是乐意的,笑道,“待老唐把这事儿办好,就升他首辅。”
    老唐委实手段不俗,没几日就把这事办好了,秦醒自愿出家修行,人一出家,便与凡俗无碍了。连杨贵妃这前儿媳都能改嫁公公,穆延淳立刻就说,“秦驸马非凡俗中人,今已入空门,实乃天意。”他爹孝期,不好说给妹妹改嫁的事,但这事也就这么定了。
    寿宜长公主颇是松了一口气,虽然她现在并没有再嫁之心,再不必再看那恶心的贱人,待出了月子,也能带着儿子回府清清静静过日子去了。
    连秦尚书虽然恨不得这个败类孙子去死,但能保住这混账一条命,秦尚书也得谢穆延淳手下留情,而且,穆延淳也给他留足了脸面,他一上致仕奏章时,穆延淳还意思意思的做出挽留,然后,秦尚书连上三道致仕奏章,穆延淳方得应允他致仕。
    秦尚书一走,唐尚书就任内阁首辅。
    至于唐尚书空出的户部尚书之位,穆延淳命屁股还没在工部坐热的工部左侍郎李九江接掌。
    穆延淳对李九江道,“朕早就想提携你,一直,没太合适的机会,就耽搁了。”
    有时,感动人的话不一定是多么的天花乱坠,反是一些质朴的真话会触碰人类的心灵。就如同李九江,他知道帝王说的是心里话,他不为先帝所喜,故此,先时虽得封赐,在朝中却是没什么实差,便一直在穆延淳身边当差。后穆延淳登基,朝廷也空出不少实缺,但穆延淳也不能薄了张薛二人,这二人,都是六十的人了,一把年纪,跟穆延淳还在他之前。及至严相为内阁首辅空出工部尚书之位,为严相在内阁地位计,工部尚书又给了当时的工部左侍郎,而后李九江为工部左侍郎,直到现在,穆延淳毫不犹豫的将李九江提至户部尚书之位。
    新君厚道,难免歉疚。
    李九江感激道,“陛下何出此言,臣在哪里,都一样为陛下当差。”
    穆延淳拍拍李九江的肩膀,什么也没说。
    老唐做了首辅,最高兴的就是小唐了,小唐还把他家祖宗如何灵如何灵的事私下同他师傅李九江讲了,小唐道,“昨儿我好好的给神仙祖宗烧了一回。”
    李九江微笑不语。
    秦川秦大人,怕是早忘了三十年前,他是如何在秋闱时折辱于他的事了。
    作者有话要说:  PS:不知为何,一码就是大长章~~~~~~~~~继续爆字数中~~~~~~~~~~~
    今天的小剧场与正文风格比较统一~~~~~
    小唐:我每天烧的香,祖宗肯定是收到了,不然,我爹定当不了首辅!
    唐神仙:这是哪个孙子烧的香哟,没个完啦,快薰死老子有没有!这得多大怨念啊!
    所以,不是所有神仙都喜欢香火~
    
    ☆、第364章 皇后之七

  首辅之事,尘埃落定。
    随后到来的,就是新年了。
    以往新年都是极热闹的时候,这是在大行皇帝孝期之间,音乐歌舞自然是没有了,连酒都是素酒。没有穆元帝的新年,其实都挺不习惯的。
    连穆延淳亦是如此,谢莫如道,“过年,虽说在先帝孝期内,总得添些喜气才好?”
    这也得有喜事才能添喜气吧?
    刚经过秦驸马的恶心事,穆延泽实在想不出有何喜事来?
    谢莫如道,“各藩王府世子还没册的吧?”
    穆延淳想了想,才想到此事,道,“哎哟,我都忘了。先时四哥还同我说过,我说让他们只管上折子。哎,他们刚上了折子,苏相就过逝了,那会儿事情多就没顾得上。”问他媳妇,“大嫂他们在你面前提这事儿了?”
    谢莫如笑,“没直接提,但孩子们都大了,时常在一处说起来,我看出来了,跟陛下说一声。早些定下来也好,且这大过年的,只当是给诸王恩典了。”
    于是,册世子的旨意就在年前明发下去,各诸王府果然十分欢喜,晋王妃等人特意来宫里谢了一回皇后,谢莫如笑,“陛下早有此意,只是这一年事情极多,一则是陛下不得闲;二则朝中老臣蒙先帝召唤,接连过世,有时想起来,却是不得时候。今正趁着过年的喜气,明发旨意,想先帝在天之灵,知道孩子们都长大了,也是高兴的。”
    晋王妃道,“有陛下娘娘这般圣明贤德,先帝于九泉之下,亦是欣慰的。”
    各家心事大定,对谢莫如颇多奉承。其实,各家都是有嫡子的,按理自然是该嫡长子为世子,只是,孩子多了,事情便也多,如晋王妃等人,自然盼着世子之位确定下来,家里便多一分和睦。
    大家说说笑笑,待年下赐宴,宗室公主皆在受邀之列,穆延淳带着诸藩王、谢莫如带着诸藩王妃与公主妃嫔,去慈恩公向太皇太后请安,太皇太后身子已有好转,只是,将八十的人了,得了中风,再如何好转也得慢慢来,年下宫宴是没法参加的,但,大家还是要先来请安。
    太皇太后见到闺女、孙子孙女,亦是高兴,只是一想到儿子,难免又哭了一回。
    年下宫中赐宴就在这种有一点悲伤的新年喜庆中度过了,穆延淳也效仿他爹给臣下赐了福菜,大家吃过年夜饭,诸藩王公主便告辞了。
    新君登基,福菜赏赐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不过,穆元帝当初重用的老臣,新君也没忘了照顾一二。
    新君自然仁厚,像如秦驸马这样的大不敬之人,新君都没杀了他,而是容他出家,留下了一条性命。
    可不知为什么,新君一登基,内阁老臣七去其四,当然,这事儿也不全是新君换的。如先时李钧,就是自己作死,后来给新君换了自己的心腹薛尚书。然后就是苏相严相相继过世,秦尚书给个坑祖的孙子坑回了老家,如此,唐尚书于内阁登顶,李九江子爵继户部尚书之位,而秦尚书空下的礼部尚书之位,一时还没有着落,礼部之事,暂由左右侍郎代管。
    所以,内阁大换血,于新君的名声是无碍的。
    新君拿出来的态度就是,三年不改父道,方为孝也。
    但,开年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兵部尚书永安侯致仕。
    永安侯致仕只有一个原因,父子二人不能同掌六部,于是,李九江升户部尚书位,永安侯只得从兵部退下来了。
    不过,永安侯致仕致的颇是欣慰,他膝下四子,李九江为户部尚书入阁,李宣于禁卫军任职,李宇封侯远镇南安,最小的儿子李穹在翰林做个闲差,但只看家里这些哥哥们何等地位,李穹便是做一辈子的闲差,必也是个富贵散人。
    故而,此时永安侯致仕,文康大长公主也没什么意见,虽然永安侯等于间接被李九江干掉的。
    李九江初登户部尚书位时,永安侯便同穆延泽提及致仕之事了。穆延泽道,“今朕初登基,倘有事请教姑丈,姑丈还得教我才是。”
    永安侯笑,“只要陛下有召,臣无二话。”
    穆延淳对永安侯印象本就极好,虽然觉着永安侯在对待李九江的态度上有些冷淡,但,这毕竟是永安侯的家事,而且,子不言父过……除此之外,永安侯与谢柏都堪称驸马中的表率,尤其永安侯家的儿子们都很争气,故而,永安侯致仕,穆延淳赏赐颇厚。
    永安侯一退,穆延淳点靖南公柳扶风为兵部尚书。
    晋王得以此事,怪叫一声,“老五这奸滑的家伙,岂不是要夺我差使!”如同永安侯不能与李九江同为六部尚书,朝中还有避嫌的规矩,如父子不同在同一部衙门当差,像先前谢老尚书为刑部尚书,谢松于侍郎位上在六部轮转,独未做过刑部尚书。大皇子与柳扶风,正经姻亲,也在避嫌之列。
    晋王妃劝晋王,“王爷这是哪里的话,原本今年出了先帝的孝,咱们就要去藩地的,这差使原就不长了。亲家当兵部尚书难道不好?倒是今趁咱们还没走呢,亲家那里,到底不如你在兵部熟,兵部这些事,要是亲家问你,你好生同亲家说一说才好。”
    晋王心下也知是这个理,只是难免郁闷,与妻子道,“老五这家伙,甭看外头人都说他宽厚仁德,其实,数他心眼儿多。你看看,这才登基半年,就把永安姑丈挤回家去了。”
    晋王妃道,“那李尚书,还不是永安姑丈的儿子。”在晋王妃看来,这事儿永安侯府可不亏,看遍帝都豪门,永安侯府能排进前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