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千山记 >

第432章

千山记-第432章

小说: 千山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穆元帝安慰胡太后不少话,不过,穆元帝既未说亲娘不是,也没说谢莫如不是。穆元帝不是他娘,说不讲理就不讲理,穆元帝身为一国之君,谢莫如这么花银子给他娘念经修路,他要再说谢莫如不好,逻辑不通,御史也会上表纠正皇帝三观。
    穆元帝对于谢莫如并没有胡太后这般强烈的厌恶感,当然,穆元帝也不是多喜欢她,但,穆元帝欣赏谢莫如的智慧,这么有智慧的女人,穆元帝还想再看一看。
    胡太后一卧病就不起了,哪怕白云仙长啥也没瞧出来,胡太后自己编个瞎话往外放出去,就说她这病,非得太子妃去念经才能好。还对着刚刚出了静心庵的温安郡主道,“你是个好丫头,孝顺。你母亲有福气呀,哀家不如你。”
    温安郡主连忙道,“老祖宗哪里的话,从皇祖父到太子五叔,从姑祖母到各堂嫂,谁不孝顺您呢。大家都盼着您凤体大安呢。”
    “你们好有什么用,你们好医不了哀家的病。”
    温安郡主恨不能从没从静心庵出来过。
    胡太后一定要谢莫如去给她念经,谢莫如问谢老尚书,“宁家的案子如何了?”
    谢老尚书道,“快了。”
    宁允中别看为官多年,但这些年做官,他一直是清贵职差,国子监、翰林院的,再清贵不过的地方。所以,他其实不大了解,刑部是个什么地方。纵当年宁允中自己置下棺木,然后上表让辅圣公主还政于穆元帝,他倒也做了几天大牢,可彼时辅圣公主并没有真心要他命的意思,他在牢中且有同僚家里照应,虽吃过些苦头,到底不了解,什么是刑部。
    宁允中此次上书也是拿命一搏的意思,四十年前,他搏对的,此次一搏,也是给宁家搏出一线生机。不料,生机没搏出来,倒把自己搏进刑部。纵到了刑部,宁允中还想,大不了一死。但,直至现下,他才明白什么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死,都是奢侈。
    李相倒是有放水的意思,只是,宁允中本就是悼太子旧人,倘他于宁允中之事上放水,太子怕会多心。何况,李相也只是认为谢莫如不适合做太子妃,除此之外,他与宁允中原就不是一路人。
    于是,谢莫如还没去念经,宁允中的案子审下来了。
    穆元帝一看,当下气个好歹,当初,穆元帝把宁允中放到詹事府,也是存了叫他辅佐太子的意思。毕竟,当年穆元帝亲政,宁允中还是出了些个力气的。虽然穆元帝觉着有些邀名之嫌,但,宁允中流放好几年,没功劳也有苦劳,放他到储君身边,日后也是不愁前程的,却不料宁允中背着他是这般撺掇悼太子的。
    穆元帝连李相都迁怒了一回,道,“你以往也辅佐过悼太子,有宁允中这样的祸害,怎么也不与朕说一声!”
    李相沉声道,“陛下恕罪。臣先时任悼太子太傅,彼时悼太子皆好,后臣被调往陕甘任职,离开帝都日久,待臣回来,只觉着宁允中颇是亲近悼太子。他曾兼任詹事府詹事,于詹事府任职多年,臣也未曾多想。及至后来,陛下病沉,臣方察觉此人狼子野心,当时,臣便喝斥了他去!后来……后来,让臣怎么说呢?一宁贼有甚要紧,臣顾惜的是……臣曾任悼太子太傅,臣不愿说悼太子不是。”
    穆元帝轻轻将手一挥,长叹一声,“你下去吧。”
    李相眼眶微红,面露悲色,躬身退下。
    穆元帝一向以绝世好爹为目标的人,平生第一大恨就是被儿子下毒之事了,今日重温此事,穆元帝的心情,简直糟透了,直接命刑部抄了宁家,宁家上下人等,悉数下了大狱!连带宁氏老家也未能幸免!
    谢三老太太直接要哭求到尚书府去,不求给宁家脱罪,起码得把自己闺女捞出来啊。事实上,自从宁允中进去,谢燕回娘家好几遭,连带尚书府也求过数次,不想,没求动尚书府,倒是一大家子都进去了。这下子,谢家三房是真的急了,当然,急的人基本上都姓谢,便是谢驽谢骥因着兄妹情谊,也颇是为妹妹担忧。如二人之妻,李氏于氏,倒是不怎么关心,她二人巴不得这讨人嫌的小姑子跟着宁家一并倒灶的好。不过,看丈夫面露焦色,二人也会应景的说些担忧的话就是。
    谢家三房没让三老太太出面,三老太太在尚书府委实没什么脸面,是男人们过去的,三老太爷脸色很是憔悴,与谢老尚书道,“三叔知道,这些年,都是你照应三叔。宁家的事,没的情面好求,我也不是给他们求情。只是,阿燕到底是女眷,可还有生路?”
    谢老尚书面沉若水,道,“谋逆大罪,连在蜀中的宁家二房也经抄了,均要押赴帝都问罪的。我听老大说,早上晋宁伯府给宁家求情,被陛下命金甲卫撵出昭德殿!”
    三老太爷一听,人险些瘫了,退而求其次,“能不能去看一看女眷?这么大冷的天……”
    谢老尚书道,“我让阿松来安排吧。”
    三老太爷谢过尚书侄子,长叹一声,“当初不该结这门亲事啊。”
    谢老尚书脸色有些僵,当初宁姨娘在府里瞧着挺精明的人,因魏国夫人在院不出,宁姨娘生下三子一女,谢家也有抬举她的意思。三老太太一向糊涂,给宁姨娘奉承的昏了头,宁家便与谢家三房结了亲。哎,说来真是一本烂账。谢老尚书叹口气,幸亏他家里孙子还算明白,也是庆幸自小没让孙子多与宁家来往,不然现下家里也得乱上一乱了。
    谢芝几人自然也知道宁家是外家,只是,宁家办的这事太可恨,谢莫如是谁啊?谢莫如是谢芝几人的长姐,帝国太子妃,因太子妃迟未能册封之事,谢家急的了不得。这个时候,宁允中敢上这样的奏章,竟要太子妃去念经修行!宁允中这奏章一上,就是谢家死敌!
    哪里还有什么情面好讲?
    就是靖南公柳扶风的太太,小王夫人,对着上门的继母,也说娘家糊涂,“宁家的案子,事实清楚,他家既犯案,事干国法,哪还有什么情面好求?父亲心软糊涂,太太就该多劝劝父亲。今情面没求下来,自己也闹个没脸。”
    晋宁伯夫人满嘴苦涩,她是做继母的,不然当初真不能把继女嫁给个瘸子。纵当初是老平国公夫人亲自提的亲事,要那会儿柳扶风不良于行,听说身子也不好,以后爵位也难的。谁料到,继女就走了大运,今连她这做继母的,为了儿孙,也得奉承好继女。晋宁伯夫人道,“你父亲那个性子,你还不知道呢?哪里就是个听劝的。”
    小王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晋宁伯夫人道,“眼下就是老太太的八十大寿,原想大办,却是不好大办了。老太太说,就咱们一家子摆几席酒吧。到时姑奶奶若有空,只管回家给老太太贺一贺寿。”
    小王夫人道,“太太放心,我必去的。只是国公爷就不知有没有空闲了。”
    晋宁伯夫人笑,“国公爷那里若有差使也没法子,总要以差使为要,姑奶奶有空就过来,正好一家子热闹热闹。”
    小王夫人应了,晋宁伯夫人略说几句话,便带着孙女告辞了。
    哎,她这般奉承着继女,也是为着孙女的亲事。倘是自己的亲闺女,姑舅做亲,她做外祖母的,一句话的事。因是继女,这事便不好提了呢。
    只是,柳家显赫,错过柳家,怕是孙女难寻到这样的好亲事了。
    宁允中一案,可谓是各显神通,但宁家到底没逃过满门抄斩的下场。
    宁允中没等到斩首之时,他死于狱中。
    其余宁家男子女眷则在狱中静静的等待着他们即定的命运,此际,一些积年老臣方有一种深深的觉悟:谢太子妃,并不是辅圣公主。
    当年辅圣公主都不稀罕杀宁允中,谢太子妃就要他满门性命。
    这等杀伐……
    这等杀伐!

    ☆、第349章 东宫之十二

  在胡太后躺在床上要生要死要谢莫如去给她念经的时候,宁家的案子终于调查清楚,穆元帝没有半点犹豫的抄了宁家满门,连宁家在蜀中的老家都未放过。
    杀伐之气弥散在帝都的空气中。
    纵胡太后未有所闻,但,在外开府的皇子皇孙公主郡主的,哪个不知道宁家下场所为何来呢?宁允中刚上书让谢太子妃去念经,没过几日悼太子陵就出了事故,悼太子陵的事故,说来并不算大案子,但,经刑部一审,却是审出宁允中谋逆大罪,进而满门都陷了进去。
    这里头有没有东宫的操作,虽只在大家的猜度中,但连年轻时颇有些热爱造谣的大皇子都在家与大皇子妃道,“在皇祖母面前,万不要说半字太子妃的不是。”
    大皇子妃道,“殿下放心,我晓得。”
    大皇子感叹,“老五这回可是动真格的了。”按大皇子对他五弟的了解,他五弟虽有些讨厌,却不是个狠心的人。若不是气狠了,估计不会对宁家下此狠手。
    大皇子妃对于大皇子的判断,深以为然。
    整个帝都的权贵圈都因宁家的下场更加谨慎三分,纵是如李相这种乐得见谢太子妃念经的人,都得多想一想了。哪怕如清流中最不怕死的,自己不惜身,可还有全家全族呢。
    朝廷对于谢太子妃该不该去念经的事,陡然陷入沉默,大家仿佛默契的集体失了忆,如同完全不记得此事一般。
    东宫系就盼着此事就此过去方好,毕竟,跟着太子的老人们基本上没人希望换太子妃,太子妃一向周全,如张长史这样在太子刚开府时就跟在太子身边的,更是知道太子妃的好处。每年三节赏赐,太子妃所备都是实惠又投其所好的东西。还有各人生辰,也都有所赐。另外他们家的女眷,太子妃也会每月都有接见,说一说话什么的。没人比太子妃做得更好了。何况,这些年的君臣感情,家里女人们早与谢子妃把关系拉起来了,再换一个,能有这情分么?
    而且,太子妃在其王妃之位上,并无错处,且比大部分皇子妃做得都好。
    要是因太子妃的血统就把太子妃换掉,当初这婚事可是陛下亲赐的。而且,太子妃的血统有什么问题吗?谁敢站出来说太子妃血统有问题!
    太子妃的母系血统不仅来自于大反叛的前英国公方家,还有世祖皇帝一脉的皇室血统。
    眼瞅事情即将过去,胡太后却突然重病。
    这回不是装的,高烧,烧到奄奄一息。穆元帝都停了早朝在慈恩宫侍疾,太子自然也要跟着他爹一道侍疾。胡太后的病重让先时胡太后放出的流言愈发甚嚣尘上。
    谢莫如依旧没有任何表示。
    好在太子在慈恩宫侍疾非常得力,他简直是不眠不休,端茶递水侍奉汤药的事,他比他爹做得好。主要是,太子是从庶皇子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穆元帝,出生便是太|祖唯一的皇子,顺理成章的册太子,做皇帝,可以说,穆元帝这一辈子都是被人捧着的。纵少时辅圣摄政,对于少年的穆元帝,他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也没学过服侍人。所以,在服侍人上,穆元帝委实不比太子。
    且,穆元帝也是将六十的人了,太子也不忍他爹劳累,所以,大部分的辛苦活都是太子来做。太子还无师自通的学会了糊弄胡太后的本事,胡太后高烧下去,就转了咳喘,就这么半死不活的,胡太后还问呢,“太子妃可为我祈福去了。”
    太子没有半点磕巴的道,“去了,看皇祖母近来病情大有起色,可见太子妃祈福挺有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