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千山记 >

第424章

千山记-第424章

小说: 千山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人心下颇有些滋味难明,他们都是辅佐过悼太子的,悼太子的结局……嗯,起码说明,他们辅佐的不大成功。今穆元帝还叫他们辅佐新太子,二人心下千般滋味里总有一味是感激之情的。二人连忙谢恩,并言说,定会呕心沥血,死而后矣的辅佐太子。
    其他詹事府的配置,尽管张长史还在蜀中没回来,詹事府詹事的位子也是留给张长史的,少詹事由薛长史兼了,这两位大人,才具只是中等,出身也只是寻常,但运道委实没的说,他们都是跟随太子多年老人,只要活得够久,以后委实不怕没前程。李九江做了左春坊大学士,连小唐都弄了个从六品的司直郎,一下子升了大官,叫小唐怪不习惯的,还着紧的回家跟他爹请教了一回,这司直郎是做什么用的。
    把老唐气的,气血一阵翻腾,心道,这种白痴竟能到詹事府做官,莫不是这小子常给神仙祖宗烧香的缘故啊。人哪,当真得看运道的。
    老唐也只得在家好生指点了儿子一番,小唐此方恍然大悟,道,“掌弹劾纠举,听着倒跟御史差不多。”
    “也可以这样说。”
    小唐道,“我官服估计也快发下来了。”他头一遭做六品大官,心下非常激动。
    老唐气地,“别只顾着官服,到了詹事府不比在王府的时候,必要好生当差,不要辜负殿下的期望。”
    “我晓得。”小唐笑嘻嘻地,“真想不到,殿下竟做了太子。”
    “真是傻话。殿下德才兼备,陛下英明,自然立殿下为储。”老唐虽然没捞到正副使的差使,但身为五皇子党,哦,现下升格为太子党了,老唐也是很高兴的。尤其几个儿孙还在外地官位上熬资历,倒是小儿子傻人有傻福一步通天入了詹事府,这个小儿子,叫老唐打小就操心,偏生有运道,非但拜得名师,功名也考出来了,今前程也有了。老唐自己也入了内阁,觉着,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
    新太子一立,整个朝廷都是欢欣的,喜悦的。顺顺当当的立了太子,咱们又有奋斗目标了,先前与太子关系好的自然高兴,想着以后跟着太子殿下,总少不了肉吃。就是与太子关系一般的,也能努力一把,尽量在太子面前刷一刷好感。当然,与太子有嫌隙的,就得想法子如何洗白了。
    好在,太子为人宽厚,在朝中还真没什么敌对之人,顶多就是关系一般罢了。
    想也知道,倘处处是仇人,人家就是为了自己,也不能叫你这太子顺利册封啊。而五皇子册封太子,还是五皇子以往的大对头大皇子第一个实名举荐的,如此,五皇子在朝中还能有什么对头呢。
    但,五皇子很快发现,胡太后简直是比对头都难缠千倍。
    胡太后对五皇子,不,现在应该称太子了,她老人家非但对太子好,对太子的儿女都极喜爱,连带对侧妃们也是和颜悦色,就是不能见谢莫如。谢莫如搬入东宫第一天带着侧妃们过去请安,胡太后硬是没见,别人全见了,就是没见谢莫如。胡太后说了,“你主持东宫事忙,叫珍姐儿在我这里服侍则罢,你就先回吧。”
    太子得知此事后,先是安慰了妻子,又去找他皇爹沟通,穆元帝沉默半晌道,“你皇祖母将八十的人了,老人家,难免有些孩子脾气。她年轻时正赶上世祖皇后秉政,你媳妇生得有几分像世祖皇后,你皇祖母胆子小,暂且不见也罢了。”
    太子听得瞠目结舌,道,“以往媳妇也常进宫请安,皇祖母不好好的么。”
    穆元帝长叹,“先时你皇祖母便因这个吓病的,叫朕能怎么着。老人家这把年岁,你媳妇以往不也不爱去慈恩宫么。”
    “可若不缓解,难道就一直如此?”太子问。
    穆元帝道,“朕已令你姑妈缓缓劝解着些,只是你皇祖母上了年纪,得慢慢着来,不能着急。”
    太子见父亲脸色不大好,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再回去安慰妻子,太子叹道,“这世间竟有如此荒谬之事。”世祖皇后算起来是胡太后的婆婆,做儿媳的,哪怕就是装,见着像自己婆婆的人,也得表示欢喜啊,有哪个如胡太后这般吓去半条命的!
    谢莫如不以为然,“这个缘故啊,我早就知道了,先时太后生病,据说就是给我吓的。”
    太子连忙道,“你怎么没跟我说。”
    “彼时盼着太后大安都来不及,接着又是太子的册封礼,咱们要搬入东宫,桩桩件件的事,总要以你的册封礼为先。”谢莫如淡淡道。
    太子道,“你放心,这事我来想法子,难道就一辈子不相见了。明明以前你进宫也无事。”
    谢莫如不好浇丈夫冷水,还是道,“以往我进宫,不过是藩王妃偶尔进宫罢了,太后知道,我早晚要随你就藩离开帝都的。如今你既为太子,我必执掌东宫。太后这是担心以后呢。”
    太子都无语了,半晌方道,“皇祖母这想的,也太长远了。”
    谢莫如唇角勾起一个讥讽的弧度,想得远的,何止是胡太后!
    太子已正位东宫,朝廷才想到一事,赶紧让六皇孙回来吧,六皇孙还代太子在蜀中就藩呢。既然都册封太子了,以后江山都是太子的,蜀地自然也在其中,哪里还用得着六皇孙亲自守在蜀中呢。六皇孙还未回帝都,蜀地却是牵涉出了一件大案子。
    说来这事与六郎没什么关系,但六郎不能不管,主要是里头牵涉了嫡母的亲舅舅的女徒弟,按理,徒弟什么的,也不是什么要紧人物,可方舅舅十分恼怒,竟请去了薛帝师主持公道。里头更牵涉了赵充仪的母家赵地主家,以及蜀中总督李终南等人。因此事不雅,六郎给他爹发的秘折,他爹也是私下与他祖父说的。太子道,“那个方家舅舅的女弟子,就是养绿菊的菊仙姑娘,方舅舅很是看重,哎,方舅舅听说光棍了这些年,不知他是不是对这菊仙姑娘有意呢。还有就是赵李两家,都说是要菊仙姑娘进宫,六郎说,经调查后,他们没少在当地搜罗民女,可没听说父皇再纳妃嫔。这外头人还得以为是父皇要选妃呢。”
    穆元帝脸色极是难看,怒道,“一群败类!蠹虫!”他也就收到过大儿子一次献美,这些混账东西哪里是在给他搜美人,明明就是借他名声行不法之事,坏他声誉!
    穆元帝活到这把年岁,最在意的也就是名声脸面了!让太子退下之后,立刻宣来大儿子一顿喝斥,厉声喝问大儿子,在蜀中搜罗民女的事,是不是大儿子让李终南干的!
    大皇子冤死了,大皇子一手指天道,“儿子对天发誓,倘此事是儿子所为,立叫儿子天打雷霹,不得好死!”大皇子不好说第一回也不是他让李终南干的,身为一个孝子,总不能把亲娘供出来,但发此毒誓,穆元帝也信了他,知道这个儿子虽有些鲁莽,到底也是有分寸的人,更非渔猎美色寻欢作乐之人。
    但,穆元帝仍是申斥了大皇子几句,让他以后多跟好人来往。然后,着三司审理李终南冒天子之名强征民女之案。至于李终南的总督之位,自然也是易了主。
    穆元帝气个半死,他几乎可以想像方昭云那云淡风清的脸上会对着薛帝师说出什么话,肯定是,“呵,抢人抢到我跟前来了。”
    倘要真是个天仙,也值得一抢,就这么个种菊花的村姑,穆元帝想想就看不上,非但白担了恶名,还丢人丢到故人面前,简直不可忍!
    此案让谢莫如知晓,谢莫如只说了一句,“他们倒是好长个手,竟伸到舅舅跟前去。”
    “可不是么,舅舅孤独这许多年,好容易有个可心的,却发生这样的事。你收拾些女眷得用之物,我着去接六郎的人一并带去,也给菊仙姑娘压压惊。”五皇子觉着,得补偿一下菊仙姑娘,也是给方舅舅全了脸面。
    自从知道方舅舅在蜀中,这几年倒是没断了来往。当然,都是谢莫如这边送东西,方舅舅也没什么表示,称得上有来无往。谢莫如虽对这位舅舅没什么感情,但有人欺到她舅舅头上,明摆着就是没将她放在眼里,还得替方舅舅出头,如今又得送东西,谢莫如道,“殿下真是大方。”
    太子笑道,“这是哪里的话。”
    “从没见过,说来跟陌生人也差不了多少,我打发人去,他也没个回信。有了事,他不是着人找六郎和行云,而是请薛帝师出面……看来他对薛帝师信重犹在我之上……”谢莫如淡淡道,“我也只是看在母亲的面子上罢了。”
    太子劝她道,“方舅舅在外多年,兴许是不想给咱们添麻烦呢。”
    谢莫如“哦”了一声,不欲再多谈此事。
    倒是杜鹃姑姑在谢莫如面前有些欲言又止的模样,倘谢莫如开口相问,怕是杜鹃姑姑会有不少话要说,但谢莫如没问一字,只是道,“我是我,方家舅舅是方家舅舅,姑姑不要忘记此事。”
    杜鹃姑姑脸色微凛,恭敬的应一声,“是奴婢糊涂了。”
    谢莫如摆摆手,让她退下了。
    方舅舅既然都把薛帝师请出来了,官司自不消谢莫如担心。倒是大皇子,平白受此牵连,颇为恼怒,还特意召赵国公到府中一问,赵国公不愧是大皇子亲外公,几乎是指天誓地的保证,绝对没有让李终南搜罗民女,大皇子冷声道,“希望外祖父与我说的都是真的。眼下此事已经御前,他们在外以为朝廷遴选宫人之名,坏父皇声誉,眼下三司已赶赴蜀地。”
    赵国公面色微变,脱口问道,“焉何至此?”
    大皇子心道,还不是那起子不争气的把事搞大了,父皇收美女是没错,但那些美女也得是心甘情愿的,哪里有这样明抢的!这话却是不好说出来的,于是,大皇子冷冷一笑,并不言语。
    赵国公虽然在大皇子面前嘴硬,但回家还是好生问询了儿子一番,赵世子连说自己不与此事相关。赵国公此方放下心来,与儿子道,“原想着趁立太子的喜庆,这就上本让你袭爵,朝中偏又出了这么档子事。哎,再等一等吧。”
    赵世子连忙道,“家中还需父亲主持大局,儿子还需父亲教导,请父亲千万莫再提让爵之事。”
    赵国公摆一摆手,道,“你也是胡子花白的人了,还说这些虚辞做甚?李终南此事,你该多想想,倘非有人揭露,他身为一地总督,此事怎会上达天听。”
    能状告一地总督,且把案件查个差不离的,其人身份肯定不低。一虑至此,赵世子的脸上顿时浮起浓浓的担忧。赵国公人老了,眼神也不大好,早老花眼多年了,平日里看个书本字画都要借助放大镜,但儿子脸上的担忧实在太过明显,赵国公顿时心生不祥,问,“到底怎么了?”
    赵世子此时不敢再隐瞒,低声道,“就是同李终南,有些个,嗯,生意往来。”
    “什么生意?”
    赵世子道,“也不是什么大生意,无非是蜀锦的生意罢了,父亲也知道,帝都无人撑腰,如蜀锦这样的生意,纵李终南是蜀地总督也难说保得住。”
    赵国公稍稍松了口气,做生意什么的倒不是大事,这也是权贵门里的常例了。说做生意是委婉的说法,无非就是许多大商家想在帝都生意场分一杯羹,必得寻一靠山罢了。这样的事,不要说赵国公府,就是当今谢太子妃,据说也同徽商晋商有些走动。
    当然,依谢太子妃的眼界,自是瞧不上这些锦缎生意的。
    赵国公放下心来,叮嘱长子,“李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