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千山记 >

第353章

千山记-第353章

小说: 千山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只是男人哪,也有女人,像江姑娘也是一把年岁还未婚啦。”小唐道,“而且,我们不局限于帝都,只要名声够大,帝都闻名,就可以入选。其实论年纪我师傅算不得第一,年岁最大的是以前咱们闽安府的朱知府,现下听说他已经升巡抚了,他年岁比我师傅还老。但我想着,这不是我跟我师傅熟么,就把我师傅排在了第一个。江姑娘排在了第二个,江姑娘不是与娘娘您熟么,她又是女人,名次上得照顾她一些。就把朱大人排在了第三,还有娘娘您娘家族弟,谢远谢大人荣列第四……要不是李宇李伯爷前些看成了亲,他也是热门人选哪……”小唐说着分外遗憾。
    谢莫如听得好笑,问,“其他还有谁?”
    “靖江前元帅冯飞羽也而立以后的年纪啦,勉勉强强排第五。海外四海国主,听说也是沧桑的很,据传闻年纪可能比朱大人还要老,也没听说他有王后,论实力,他最强啦,但他在海外,且有海盗出身的嫌疑,且为人太神秘,不大了解,故此排第六。冯飞羽身边还有个狗头军师,一道与冯飞羽被全国通辑的叫商月,也年岁不轻,给他排第七。段四海的狗腿子宁致远排第八。再有就是我师祖的得意关门弟子欧阳小师叔,排第九。”
    谢莫如难得听八卦听得津津有味,与小唐道,“北岭先生也是,以前收九江做弟子的时候,就说是关门弟子了,这么几年,怎么又关了一回门?”
    小唐坏笑,“我听文休法师说,我师祖早三十年前就关过一回门啦。他常这样,收一弟子觉着好,就说,唉呀,这是关门弟子啦。过几年,再遇着个好的,就把门打开,再关一回。喜新厌旧,人之常情啦。”
    谢莫如听得一乐,又问,“第十是谁?”
    小唐很有些不好意思地搔下头,“我看这榜上都是有才干的人,因着我还没成亲,暂时把我自己排第十,也跟着光辉一回。”
    谢莫如给小唐逗的大笑。
    小唐给笑的怪没面子的,瞪圆了一双猫眼,道,“这有什么好笑的,谁还不规定不能毛遂自荐了。三公子也想上榜呢,可他今年才十五,断没有上榜理由的。不过,我跟三公子商量好了,以后排个帝都十大黄金热门女婿人选,一定把他排进去。”
    谢莫如险给喷了茶,好半日方道,“那冯飞羽与商月,也是战犯,如何能入选?”
    “我听三公子说,陛下都曾夸赞过冯飞羽不凡呢。是不是战犯,也算风云人物,就把他列进去了。”
    谢莫如笑了一回,同小唐道,“此次唐大人回朝,估计要把你的亲事给办了。”
    小唐道,“可是快急死我了。”
    谢莫如又是一乐,小唐就是这样有啥说啥,十分有趣。
    与小唐说了回八卦,谢莫如就听到朝中的风声,四皇子妃过来同谢莫如说的,“听我们殿下说,今儿父皇接到湖广捷报,甭提多高兴了。父皇令内阁下旨,让五殿下乘半幅御驾还朝。”
    谢莫如微微一笑,“陛下恩典。”
    四皇子妃道,“是啊,我父亲也能一道回来了。”
    谢莫如安慰四皇子妃,“嫂子和南安夫人总算能放心了。”
    四皇子妃感激的望向谢莫如道,“客套话我就不说了。”
    “说了便外道。”
    四皇子妃一笑,客套话并不是外道,只是五皇子对南安侯的恩典非感激二字可以言喻的。父亲多不容易啊,好几年隐姓埋名不敢回帝都,非得立下功劳方可还朝,不就是因为父亲的下场皆是太子所赐么。四皇子妃十分明白父亲的选择,倘无功而返,一介朝臣,如何能与一国储君辨个对错是非,纵他们身为太后母族,只要穆元帝没有易储之心,怕是都会维护太子体面。何况,还有江南沦丧的责任,吴国公死了,这责任谁来担负,父亲这个前江南大总督是跑不了的。唯有如今于江南再立战功,此际还朝,方得体面保全。
    四皇子妃对五皇子府岂是感激二字可以形容的,五皇子简直是她母族的恩人。
    四皇子妃说一回家里孩子们的亲事,“转眼咱们就要做婆婆了。”又打听了一回谢莫如给太孙的贺礼规格,他们都是藩王府,贺礼还是要保持同一水准规格比较好,倘这家厚了那家薄了,可就是笑话了。
    江南再传捷报,除了五皇子府愈发热闹,另一喜庆地方就是文康长公主府了,不为别个,李九江虽是庶子,也是姓李的,也要称文康长公主一声母亲,李九江为朝立下大功,这是整个永安侯府的体面呢。更何况文康长公主嫡子李宇,更有活捉靖江子孙的功劳在,就是永安侯,在保卫帝都之战中,也颇有战绩,就是现下不是还驻守豫地么。碍于永安侯不在家,大家也要贺一贺文康长公主的,都说文康长公主教子有方。
    规矩就是这样,纵是庶子,都要认嫡母为母的,就是庶子有了出息有了官职,给母亲请封,也是给嫡母请封,而不能是生母。如李九江,当然,李九江生母早亡,文康长公主也不缺诰命,所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这也说明庶子嫡母一体的道理,譬如,先前李九江名声败坏时,虽无人敢得罪文康长公主,但私下不是没有人议论李九江少时名声败坏的事儿与文康长公主相关。今李九江声名显耀,人们也会说,公主你教子有方。虽然这样的夸赞让文康长公主并不十分爱听,不过,李宣是出名的好性子,他又是李家下任族长,对于庶兄的功绩,李宣很为庶兄高兴。
    这不,在五皇子府的茶话会上,就有人说到李家,纷纷夸赞李家子弟有出息。的确,永安侯四子,庶长子李九江,嫡次子李宣,三子李宇,四子李穹,李九江李宇都是有战功的人,李宣没打过仗,今在禁卫军当差,行事向来谨慎,为穆元帝所倚重。就是李穹,不比三个哥哥,也非纨绔子弟,老老实实在朝廷当差呢。这样的家族,一看就是兴盛之兆,且有文康长公主的面子,故而人人都赞了几句。夫家有出息,长泰公主自然欢喜,笑着谦虚几句,“也是赶上朝廷用人的时候。”长泰公主素来会做人,又道,“咱们几家,除了五弟妹六弟妹娘家是文官出身,余者都是武官家族,不说别个,江南之战,各家都有子弟参战,都是为国朝尽忠。”这话其实很公允,一场战事,投入兵力几十万,大小将领亦有数千之众。大家觉着李家子弟有出息,是因为李家子弟在这场战事中做出显眼的战功。但其实更多的将领,他们的战功没有李家兄弟这样耀眼,还有许多人,直接战死沙场。就是太子妃娘家吴家,亦有不少家族子弟参战。
    说到江南战事,大皇子妃道,“现下就盼着大军班师回朝了。”
    大家纷纷称是,大军回朝,也就意味着,所有的战事名单既将揭晓,有多少人战死沙场,又有多少人建功立业,还有多少人可以夫妻父子团聚。一时间,不少人心绪复杂。还是四公主说了几句话调节气氛,她同长泰公主道,“说来,现下李大人可是帝都热门,不少人打听李大人的亲事呢。二姐姐可知晓?”
    长泰公主笑,“这怎能不知?不少人问到驸马跟前,驸马自是盼他早日成亲的,就是不知他是如何想的?”李九江毕竟年纪不轻,且有战功在身,回朝必有封赏,这等年岁权位,他的亲事,早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能做的主,哪怕依文康长公主的身份能给李九江做主,文康长公主是个明白人,根本不会插手,自是让李九江自己做主。
    三皇子妃听出长泰公主的弦外之音,笑道,“非但李大人是热门,那位彭将军,听说年不过弱冠,更是青年俊才。”虽然大家族怕不会舍得嫡系之女,但彭大郎这等战功,也足以令大家族心动了,旁系之女有的是。
    此时就表现出皇子妃与公主们的胆量不凡了,朝中御史都要为彭大郎屠城之事唧唧歪歪,女人们说起彭大郎则没有半点挂碍,大皇子妃道,“这个彭将军倒奇怪,先前从未听闻此人,不知是何来历?”
    四皇子妃笑看谢莫如,“我也没听说过。”
    谢莫如是知道的,因为五皇子每次传捷报都会夹带私信。谢莫如道,“听殿下说,这位彭将军也是个可怜人,他原是韶州府下一个小县城的举人家的儿子,因少时多病,为青城山一位道长所救,为了修养身体,便随道长去了青城山习武。眼瞅着身体调理的差不离了,家里来信给定下亲事,他就要下山成亲,结果遇到江南战乱。原本彭家也无事,但后来,靖江派去的县令是个昏馈的。那会儿靖江所占地盘不是把许多富户的田地分予了平民么。后来,不少心数不正的东西就去衙门告发,说哪家哪户与朝廷有联系,是朝廷的细作,不少富户士绅因此遭秧。彭家一个小小举人之家,能与朝廷有什么联系,无非是县令立功心切,举报的不安好心。由此,彭家十几口就此丧命。彭大郎回家后,家里已经没人了。他学过武功,这等灭门大仇,焉能不报。他去报仇,虽杀了那县令与那举报之人,却也被城中驻军所伤,后来却是他命大,逃入山林,遇着休养身体的南安侯。”
    这身世,也够崎岖的。女人们听了纷纷叹息,都说彭大郎也是个不容易的。
    茶话会结束,诸皇子妃公主纷纷告辞离去。以往最迟告辞的四皇子妃,今提到南安侯中毒休养身体一事,四皇子妃不由又十分挂念父亲,回去准备先同丈夫商量,预定下太医院院判,好待父亲回来,给父亲调理身体。故此,四皇子妃也早早告知了。六皇子妃慢留一步,想同谢莫如打听一下唐家的事。当初定下小唐的亲事,娘家是愿意的,谁晓得江南一打仗的打这么久,把妹妹拖成十九岁的大龄剩女,六皇子妃为妹妹急的很,只是一时不好开口,同谢莫如道,“五殿下要是能年前回来,正好同嫂子侄儿们过个团圆年。”
    谢莫如笑,“是,自打闻了信儿,孩子们没一天不念叨他们父王的。”
    说到五皇子府的几个孩子,六皇子妃也喜欢的很,她家里庶子庶女的也有几个,六皇子妃也并非刻薄嫡母,照顾孩子们也算用心,只是不知怎地,就是不如五皇子家的招人喜欢。当然,六皇子妃尤其喜欢的就一个,二郎。想到二郎,六皇子妃也不急妹妹的亲事了,道,“等二郎回来,叫他去我那里,我又研究出了一道好菜,让他尝尝。”六皇子妃人生得略有丰润,平生最好爱好就是研究各种美食,唉哟,同二郎简直就是忘年交。
    谢莫如眉眼一弯,“他要知道,怕今儿下午就得过去。”
    六皇子妃道,“我就喜欢二郎这样开阔的孩子,性子好,谁见谁喜欢。”
    谢莫如笑,“二郎跟你格外投缘,说来你们倒像亲娘儿俩。”
    六皇子妃道,“就是我自己亲自生一个,怕也没有这样可心。”世间母子也没有她与二郎这样谈得来的小知音哪。
    谢莫如听的直笑,六皇子妃是个很懂生活乐趣的人,非但的饮食上,衣食住行,六皇子妃皆极富审美,而且,六皇子妃并非是那等风花雪月的人,事实上,除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六皇子妃管家理事也很有一手。这样聪明的女人,谢莫如倒不介意二郎与六皇子妃多接触,二郎的生母徐氏看孩子大了,就很有些要求二郎上进的样子。徐氏出身书香,于念书一途颇有执念,二郎则自小是个慢性子,给生母徐氏烦得头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