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千山记 >

第143章

千山记-第143章

小说: 千山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番,把皇子公主连带朋友亲戚的都请了来,府里足热闹了三日。不只是五皇子自己的朋友,还有谢莫如的朋友,剁手狂魔啥的,也都来了。
    二皇子那里,因他二哥现下身份不一样了,五皇子还是亲自送的帖子,五皇子笑,“二哥不日就要移宫,待到了宫里,我去宫里给二哥请安倒容易,二哥想出宫来弟弟府里可就繁琐了。趁如今还自在,二哥来兄弟府里吃杯酒。要实在忙不开,礼可得加厚才行。”
    二皇子虽然苦恼于谢莫如与承恩公府的关系,不过,谢莫如毕竟只是女眷,五皇子却是他的贴心好弟弟,自己能这么早入主东宫,这个弟弟当是头功。二皇子听五皇子这话也是好笑,什么叫“趁如今还自在”,就是搬东宫不自在,二皇子也是早就盼的望眼欲穿了,也只有五皇子会说这话。二皇子笑,“礼不礼的我不管,你只管备好美酒,我必要去的,咱们兄弟住的虽近,也有些日子没在一处聚了。”又问五皇子可请了大皇子几个,听五皇子道,“先来的二哥这里,大哥就住二哥隔壁,我这就去。”
    二皇子见五皇子先来得他府里,心下受用,又道,“派帖子的事,哪里还用你一个皇子亲自跑腿,打发个管事也就罢了。我们还能不去怎地,今年也是五弟妹整寿呢。”
    五皇子笑,“是啊,所以我就想着,得给她好生办一办。”
    二皇子又打趣五皇子夫妇和睦。
    二皇子都亲自降临,余者皇子,哪怕大皇子心下很是嫌五皇子总拍二皇子马屁啥的,原是想称病不去的,崔氏劝他一回,大皇子也就捏着鼻子去了。另外诸公主中,长泰公主与驸马李宣带着文康长公主府的贺礼一并到了,另外永福公主府、宁荣大长公主府,哪怕人不来,礼也到了。
    这是皇室人员,另则宗室里无非是靖江郡主、穆七郎两个,亦是亲至。
    而亲戚里,则多是谢莫如母族人员。谢家亦是帝都城大户人家,谢府中人自不多言,谢太太还带了一份谢柏着人捎回来的一些西宁州那边儿的物什,是单独给谢莫如的生辰礼。五皇子府的帖子也下到了戚国公府,谢莫忧也就打理齐整的来了,另外在帝都的谢姑太太带着其女余瑶,苏氏带着谢静,皆过来给谢莫如庆贺生辰。
    这是谢莫如的娘家人,再者还有谢太太的娘家人朱家,这算是舅老爷府上,朱太太也来了。
    还有,平国公夫人王氏携媳平国公世子夫人小王氏亲至。余者,苏不语夫妇、李樵等,就是谢莫如的私交了。
    总之,谢莫如的生辰,也算立太子前的一件热闹事了。
    最巧的是,四皇子妃的外祖母安夫人,原是去岁说来帝都向穆元帝请安的,因事未能成行,今岁是立太子的年头儿,穆元帝宣安夫人来帝都,安夫人来得早些,正赶上谢莫如过生辰,这位夫人与辅圣公主有旧,安夫人便来凑了个热闹。一见谢莫如先是一愣,道,“王妃娘娘好生眼熟。”想了一想,她脑中灵光一闪,方道,“与辅圣公主的母亲程娘娘实在太像了。那里先帝还在,我受召来帝都朝见,程娘娘过六十大寿,我虽未见过程娘娘年轻时的风采,如今见着王妃娘娘,想来程娘娘年轻时也就是王妃的相貌了。”这位也是历经两朝的老夫人了。
    诸人这就明白为啥胡太后总是瞧谢莫如不顺眼了,看来不只是历史原因,倘谢莫如真如安夫人所言容貌肖似程太后,想一想慈恩宫每次见到她的压力吧。这不是婆婆复生么,这么一想,有些促狭的还对胡太后同情了几分。
    谢莫如淡然笑,“夫人请坐。世祖皇后算来是我的曾外祖母,有些相像也正常。以往还有人说我长的像辅圣公主呢。”
    安夫人摇头,“不,王妃娘娘完全不与辅圣公主像。”
    谢莫如又问她路上可好,可觉疲累。安夫人已年过六旬,一头花白头发简单的挽成个髻,髻上插一支剑形金簪,余者衣裳也只图舒适,不见奢华。她肌肤是棕色,脸上皱纹分明,五官带着一种明显异域的特征,眼神明亮,声音亮堂,随意一坐便是身姿笔挺,笑道,“并不累,越往北走天气越发凉爽,要不是南安州事多,我还真想在帝都多住些日子。”
    谢莫如笑,“夫人难得来一次帝都,只管多在帝都住些时日,近些年,帝都颇多变化,除了东宫大典将近,筑书楼亦是一件大功绩,夫人若带了本族子弟过来,不妨叫他们去筑书楼看一看,别的不说,开阔眼界是真的。”
    安夫人笑,“娘娘说的是,我亦有此意。”
    因来人不断,谢莫如与安夫人只是略作寒暄罢了。
    谢莫如的生辰宴相当热闹,她既是寿星,每日要与贺寿的人说笑应酬,另则王妃寿宴,排场自不需说,且里外诸多宾客的安排,府中侍女的调度,又是一项大工程。官客有外管事主持,且男人只要有酒吃有戏看,倒比女人省事许多。堂客按理该是一向帮着谢莫打管理内宅的周嬷嬷张嬷嬷安排才好,只是二人年迈,再加上堂客事务繁琐,两位嬷嬷资历足够,谢莫如只怕累着她们,便是在府中选了一位常服侍她念书的侍女,名唤凌霄的主持堂客这边的琐事,倒也井井有条,周全妥帖。
    待谢莫如生辰宴结束,张嬷嬷都说,“平日里只觉着凌霄给娘娘念书念的不错,这样的大事,想来她也是头一遭做,却是处处细致,里外周到。娘娘好眼光。”
    谢莫如一笑,“凌霄是殿下分府时,母妃着她到府里服侍的,看她平日里行事沉稳,这一试,果然不错。”她身边也有几个不错的丫环,只是皆未主持过这要的大事,交给她们,她们怕也心里没底,倒是凌霄,谢莫如问她时,她沉吟片刻,便接了下来,将各项事务料理的清清爽爽。
    主仆两个正说着话,五皇子进来,张嬷嬷就退下了,五皇子随口问,“说什么呢,我一来,嬷嬷就走了。”
    “嬷嬷是陪我说几句闲话。”谢莫如道,“说凌霄能干来着。”
    “凌霄啊。”五皇子坐在谢莫如身畔,谢莫如递给他一盏梅子制的醒酒汤,五皇子吃了两口,他家醒酒汤不似别家的仿佛直接兑了醋,而是用梅子加了蔗浆煮成,酸甜适口,五皇子索性将一盏吃了,道,“她还有件趣事,你肯定不知道。”
    “你就说吧,还叫我问你不成。”
    五皇子哈哈一乐,放下玉盏,就说起凌霄的故事来,“宫人三十岁即可出宫,母妃宫里有几个宫人到了年岁,内务府就送上几个新宫人顶替那几个人留下的缺,其中就有凌霄。这年头儿,肯进宫做宫人的,一般都是不识字的,她却是识得字,笔墨也粗通一些,尤其擅煮茶,有一回父皇到母妃宫里去,赞母妃宫里的茶好,母妃说起凌霄的手艺,父皇就想让她到御前服侍茶水,你猜她说什么,她说,‘自古闻忠臣不侍二主,奴婢虽是宫人,既入了淑仁宫,也只愿在淑仁宫服侍’,父皇一乐,就随她了。后来咱们分府,母妃想她是个忠心的,就命她到咱们府里来了。她原也不叫凌霄,是母妃给她改的。”
    谢莫如想到一首诗,念道,“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摇。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五皇子道,“难不成,母妃就是因这首诗给她改的名儿?”
    “反正这是个能干的丫头,我看她心思端正,做事也周全,还是不错的。”
    五皇子点头,“是啊,要是寻常宫人,眼前有了高枝儿,早就飞了,难得她还能在母妃跟前儿一心一意的服侍。”
    略说一回凌霄,五皇子同谢莫如道,“你见着安夫人了吧?”
    “见着了,极爽俐的一位老夫人,先前就听四嫂说起过呢。”
    五皇子道,“听说安夫人年轻时活剥过人皮。”
    “你听谁说的,还有这等事?”
    “你不知道,据说安夫人一身的硬功夫,年轻时成亲嫁了男人,偏生运道不好,那男人竟是个骗子,家中早有妻室,去南安州游学见着安夫人俊俏就骗安夫人说自己个儿是单身童男子,俩人就在南安州成的亲。后来带安夫人回老家,安夫人才知他有家室。偏生这男人家里的还是只母老虎,好似欺负过安夫人。安夫人一怒之下先把正室揍个半死,把这男人割了舌头,活剥了皮,用这张皮做了一面人皮鼓。”五皇子拍拍自己的小胸脯道,“你不晓得,四哥原有几个姬妾,后来听说安夫人要来帝都,吓得他把姬妾都谴散了。唉哟,真看不出来,四嫂那般绵软的人,有这样可怕的外祖母。怪道人都说南安侯胆略非凡,要是没些胆略的,也不敢娶安夫人的闺女哟。”
    谢莫如不以为然,道,“想想安夫人当初如何信赖那男人,千里迢迢的随他回乡,自是打算一辈子好生过日子的。不知被逼到何种境地才恨到活剥了他的皮呢。殿下只看到安夫人的厉害狠辣,没看到安夫人受的苦楚呢。”
    五皇子摸摸脸,对谢莫如道,“这也是哦。”硬给媳妇说的脸上辣辣的。
    “这也是随口一说,”谢莫如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不生则死,不死则生。倘不经此劫,焉知能有今日安夫人呢。”
    五皇子道,“这么说,安夫人还要感谢她第一个丈夫了?”
    谢莫如笑,“自然是要谢的。没有这些人这些事的磨砾,她便是金子也发不了光。”
    五皇子觉着,不论啥事,她媳妇都能说出些道道来。而且,这道理肯定是不与常人同的。就是这种独辟蹊径的见解,五皇子专爱与谢莫如聊天。
    五皇子道,“安夫人是个有心思的,她这次来,带了好些族中子弟,我看,倒也都是知礼之人。听说,俱是选出的夷族优秀子弟,安夫人是想他们留在帝都学习,待学成再回南安州好造福夷民。”
    谢莫如赞道,“安夫人果然眼光长远。”
    这一点上,五皇子也挺佩服安夫人,他又道,“你猜是谁给安夫人出的这主意?”
    “既叫我猜,肯定是我认识的人。”谢莫如想了想,“这主意既是别人给安夫人出的,想是安夫人信赖的人。我与安夫人共同认识的人……”谢莫如还真想不出来,道,“我还是头一遭见安夫人呢,哪里猜得到。”
    “姓朱,叫朱雁,你认不认得?他原在南安州为知州大人的同知,这次父皇宣他回帝都,他这前程可就远大了。”
    一说朱雁,谢莫如想起来了,道,“一时倒忘了,朱家是祖母的娘家,朱雁算起来与我是表亲。朱表兄的祖父朱侍郎原是礼部左侍郎,近些年身子骨不大康泰,且年岁也不轻了,就辞了官在家教养子孙。”
    五皇子说着又有些可惜,道,“朱大人什么都好,就是一样,可惜了的只是举人出身。”
    “他当年也是少年得志,十几岁就中了举人,要往上继续科举,不见得中不了进士。”
    五皇子都奇怪了,道,“那为何没参加春闱,朱家官宦人家,这样的子弟,没有不好生培养的理。”
    谢莫如就把朱捷自己中举后上报吏部谋闽地平安县县令差使的事儿说了,道,“那等地方,从来都是吏部看谁不顺眼,硬派了去的,多少人有去无回。怕是头一遭见有人自己上赶着去,吏部那些郎中高兴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