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刘备:"常败"的英雄 >

第37章

刘备:"常败"的英雄-第37章

小说: 刘备:"常败"的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国,虽然经过长时间养育,民众总人口也未能达到东汉后期百分之二十的水平。蜀汉灭亡时,仅有民众28万户,94万人,控制的人口数量最少。孙吴灭亡时,民众有52万户,230万人,控制的人口数量超过蜀汉。曹魏灭亡时,民众有66万户,443万人,控制的人口数量最多。大体而言,孙吴是蜀汉的两倍,曹魏又是孙吴的两倍。三国民众合计,为146万户,767万人,只有东汉后期的百分之十五,还不到现今中国北京、上海两市常住人口的一半。但是,就这么一点人口,活动的声势却很大,还有种种著名事件传诵千古。这就是供给三方竞争表演的总体民众人口资源。

人口数字统计

为了行文简洁,上面的户口数字还只是以万为单位的约数。实际上,正史的记载是精确到个位的,即东汉有9698630户,49150220人。如此精准的数字如何得来,当时是否有类似现今统计局之类的官方机构,值得一说。事实上,当时不仅有类似的官方机构,就连现今统计局的“计”字,也都是由此而来。地方政府中负责统计本地人口者,是郡太守府中的专门官吏,主管叫计掾,助理叫计吏、计佐。他们定期统计本郡下属各县的户口以及垦田数据,并在规定时间,前往中央的主管部门汇报,称为“上计”。中央的主管部门,通常是执政大臣当中主管民政的司徒府,由他们负责对全国数据归总。以上数据,就是见于正史记载的归总统计,所以真实度和准确度都很高。

各国军队数量

三国是一个用军队创业开路的时代,军队的数量,是国家总体实力的基本指标之一。正史明确记载,蜀汉灭亡之际,全国军队仅存10万人多一点,数量最少;孙吴灭亡之际,全国军队还有23万人,比蜀汉多出一倍。这两国的军队数量,大体上都相当于本国民众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曹魏军队的数字,史籍没有明文记载,但如按照以上比例计算,其民众有443万人,则其全国军队应在44万人以上,数量最多。大体而言,军队也同民众人口一样,孙吴是蜀汉的两倍,曹魏又是孙吴的两倍。三国军队总数,应在77万人以上,而且都没有计算在各自的民众人口之内。这就是供给三方竞争表演的总体兵力资源。

各国政权机器运作

三国的政权机器,都有临时和正规两个运作期。临时运作期的政权机器,只是武装组织的性质,没有王朝的正式名分,官员也主要按照军事机构的系统和名称进行配备。正规运作期的政权机器,则已具备王朝的正式名分,官员则按照正规王朝的系统和名称进行配备。两者的分界点,曹魏是在曹操称魏公时,蜀汉是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孙吴是在孙权称吴王时。再到三方正式称帝之后,成熟的正规运作期才开始。

临时运作期的政权机器,按时间先后,曹魏是曹操的镇东将军府、大将军府和丞相府;蜀汉是刘备的左将军府;孙吴是孙策的讨逆将军府,孙权的讨虏将军府和骠骑将军府。此时,政权机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战争,扩张巩固地盘。

正规运作期,特别是称帝之后的成熟运作期,政权机器都由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系统构成。中央行政系统,大体以丞相和九卿,或者三公和九卿为骨架。丞相或者三公是执政大臣,类似现今的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九卿,类似国务院各部的正部长。地方行政系统,自上而下,有州、郡、县、乡、亭、里之分。此时,政权机器的主要功能是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繁殖人口,推广教育,提高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对外作战,实现统一天下的终极目标。

正史记载,蜀汉灭亡之际,各级官吏有4万人;孙吴灭亡之际,各级官吏有3万2千人。两国官吏数量与民众人口之比,是1比24和1比72。曹魏的各级官吏数量,史籍没有明文记载,但如取以上两者的平均数1比48来计算,曹魏各级官吏约有9万2千人。三国合计,总数当在16万4千人以上,而且也都没有计算在民众人口之内。这就是供给三方竞争表演的总体官吏资源。

各国都城

三国的都城中,一旦确定就不再变化的只有蜀汉,从刘备占据益州起,直到蜀汉灭亡,一直在成都,即今四川省成都市。曹魏的都城,曹操当魏公、魏王时,是在冀州的邺县,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至于豫州的许县,即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则是安置汉献帝的东汉临时都城。曹丕代汉称帝后,都城定在司隶校尉部的洛阳,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同时,又将西汉旧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曹氏家族的故乡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以及许县改名后的许昌,曹魏第一个都城邺县,与洛阳并列为五都。孙吴的都城变动最大:孙权最先的政治中心在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后来北移到长江南岸边的京,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再移到建业,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攻灭关羽占领荆州之际,有短暂数月移到上游的公安,即今湖北省公安县;孙权称吴王时再移到中游的武昌,即今湖北省鄂州市;最后再定于下游的建业。孙皓在位时,一度又迁武昌,不久迁回建业,直到灭亡。

各国正式国号

我们常说的魏、蜀、吴,是不是三国的正式国号,它们如何确定,值得介绍。魏、吴二国,其正式国号真实无误。曹操最初突破传统制度,以异姓大臣身份晋封公爵,封地在冀州的魏郡,因此得名为“魏”。而吴的国号确定,一是孙权被魏文帝封为吴王时,其占有的地盘,主要是在春秋时吴国的故地;二是他最早的政治中心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又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三是他的故乡富春,即今浙江省富阳市,当时又属吴郡管辖。吴国、吴县、吴郡,都带“吴”字,故而得名。但是,蜀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大。刘备自称上承祖宗的汉朝,所以正式国号依然是“汉”,而非“蜀汉”,更不是“蜀”。诸葛亮执政时与孙权结盟,公布的盟文就有“汉之与吴,宜有盟约”,“汉、吴既盟之后,戮力同心”,“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的语句,这就是见于正史的确证。

为何后世又把刘氏政权称为蜀或蜀汉呢?称之为蜀,源自陈寿的《三国志》。在书中,他将刘氏政权称为“蜀”,其历史记载定名为《蜀书》,明确视之为地方性政权。陈寿这样做,实属不得已。他的《三国志》写于西晋统一时期,而西晋王朝上承曹魏,曹魏上承东汉,这是他必须认同和彰显的正统。他如果再使用“汉”的正式国号来称呼,那就是以刘氏政权为正统,曹魏、西晋都成了来路不明的非正统王朝,书被毁不用说,人还会问罪下狱。古人写书,同样也要讲政治。后世的史家,为了不与两汉的汉朝混淆,同时也兼顾历史事实,于是称之为“蜀汉”。总之,刘氏政权的正式国号是汉,而非蜀或蜀汉。

各国年号

历史上称王称帝者,总会确定和公布年号,其目的有政治意图上的宣示,也有记录时间的实际用途。三国各自公布的第一个年号,为何是黄初、章武、黄龙,与文化渊源直接相关。各国年号,照例是由朝廷相关官员先行拟就,再报君主批准后向外公布。曹丕称帝定的年号黄初,孙权称王定的黄龙,都带一个“黄”字,这源自当时“五德终始”的政治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上王朝的兴替,是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循环顺序进行,并与相符合的颜色对应;汉朝属火,对应红色;火生土,继起的王朝属土,对应黄色。相对于东汉王朝而言,异姓家族建立的魏、吴,都是改朝换代的革命,所以年号都带“黄”字,以示自己才是正统所归。只有同姓家族建立的蜀汉,打的是“兴复汉室”的旗号,并非改朝换代,而是继承祖业,所以刘备不用“黄”字,取了一个“章武”。章武者,彰显武功从而兴复汉室的祖业也。

记录三国的史书不止陈寿《三国志》

广泛流行的《三国演义》,性质为文学小说,有大量虚构、移植,甚至误说。虚构者如诸葛亮祭东风和三气周瑜,移植者如关羽斩华雄、孔明草船借箭,误说者如张飞字翼德,孙吴据有“六郡八十一州”等。要想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文化,必须读可靠的史学典籍文献,首先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但又不能限于《三国志》和裴注。扼要地说,酝酿阶段的史事,还有西晋司马彪《续汉志》,东晋袁宏《后汉纪》,南朝范晔《后汉书》。正式阶段后期史事,还有唐代房玄龄等《晋书》。典章制度,还有南朝沈约《宋书》各志的上溯部分,唐代杜佑《通典》。蜀汉历史,还有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孙吴历史,还有唐代许嵩《建康实录》。通史部分,还有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另外,当时人留下的学术著作、诗文作品,南北朝时期的著作如《世说新语》、《水经注》、《抱朴子》,唐宋时期的类书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也有值得重视的丰富史料。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