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最后的天师[古穿今] >

第42章

最后的天师[古穿今]-第42章

小说: 最后的天师[古穿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时间与财力充裕的情况下不介意稍稍适应一下别人的习惯。“看来徐女士与老周的风格是完全相左,我能脑补一出上个年代的家族与爱情,最终以性格不合为结尾。”
  易咸也是点点头,如此一来还是把行壹先拐到了商场,他临下车的时候来了一句,“我想我们还是很志同道合的。”
  **
  志同道合并不容易,年少的认知与长大了也会不一样。
  在华国的严禁早恋环境里,有多少对高中情侣最终步入了婚姻殿堂,而即便他们之中有人成为了夫妻,还有多少人还记得校园里让人脸红心跳的恋爱感觉?
  崔梦纯与张凯历经了几次分分合合终在十年前成为了夫妻,不过两人有了儿子张志远之后,老夫老妻对着彼此很久没有脸红心跳的感觉,更多是以儿子为重。
  “妈妈,学校说了要我们多学习接触历史文化。”张志远给出了一张学校布置的暑假游览参考地点,其中就有好几家博物馆的地址,还给出了交通路线。
  崔梦纯接过表格一看,她的目光落在在旬方路就是心头一跳。如果说这些年她早就没有了动情脸红的感觉,但偶尔午夜梦回还是会为了那个尖牙男人而心跳加速——当然是因为吓的。“浦东太远了,周末带你去浦西的博物馆。”
  张凯想着二十多年过去了,难道崔梦纯以为那个古怪的男人还会活着?这样的避之不及也是够了。他却是低头刷起了手机,粗略地扫过一条新闻——斐远路在打地基时发掘出一口棺材,目前怀疑是里面躺着的是一具明代古尸。


第53章 
  斐远路施工过程中挖到了一口疑似明代的棺材。
  随着几位途径市民顺手发的微博,这个的消息长了翅膀一样飞了出去,引得多家媒体闻风而动。
  董苒苒也注意到了这个新闻,与那些只想几句话文字报道的媒体不同,她觉得这个发现正好能拍入《翻开这一页》的江南诡事系列之中。宁可多拍一些也不要错过,立即就请司机张超宇开了面包车载着她与同时新人的摄像白皓去了现场。
  “人还真不少。”白皓扛着摄像机就见现场已经被围了几圈人,尽管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但完全抵挡不了路人凑热闹的好奇心,“我们先去找工地的负责人,希望他能答应让全程跟拍。”
  董苒苒绕了一圈发现了施工围栏入口处竖着的牌子,上面清楚地写明了这个工程由哪个建筑队复杂,这一块是做的商品房用地,大概的工期从六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年末,而这个工程的负责人叫邱德。“先去里面找找看,如果今天敲不定的话,可以直接联系工程队的邱德。”
  三人出示了工作证,围栏入口处的守卫也没阻拦地放行了。等进去一看就发现有好几家媒体都在随处拍照,不单是来了媒体还有维持秩序的警察与考古所的工作人员。
  人群内有一个中年大肚男人拿着一个喇叭就在喊,“各位媒体记者朋友,现场的照明较暗,大家注意脚下的碎石。不要拥挤,当心摔倒!”
  “这场面根本不至于摔倒。发现古尸与采访明星的火爆程度是一个天一个地,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张超宇看着前面的一拨人,他仿佛练就了泥鳅的功夫一样,很是顺利地拨开了人群给两只菜清出了一条路,三人直接到了内围。内围的照明程度却很低,警戒线内侧的三位考古工作者只是打着手电筒在观察土坑。
  棺材并没有被打开,目前根本看不到木棺,因为只破了外面那一层石棺的一角。
  白皓在原地扛着摄影机拍摄,董苒苒与张超宇就去找了那个拿着喇叭的大肚男。
  张超宇二话不说就塞了一包烟给大肚男,“老哥,你看能不能行个方便。我们是环球纪实的人,正在做一个有关沪海历史变迁的专题栏目。你这地方出了一具古尸,能不能和上头说说让我们搞一下跟踪拍摄?”
  大肚男面上有些为难却很快将烟塞到了口袋里,“这年代谁敢得罪媒体,都是互惠互利才好做生意。不过这事情我说了不算,这块地是用作商品房买卖的,微博的消息一出去就把大伙都招来了,挖到一具棺材说不好要影响房价的。你们想搞专题报道,必须要与考古队、警方、工程队上头、开放商等等方面都联系好了才行。”
  “在沪海也不是第一次挖出古尸了。不少地方往上追一两百年都是墓地。”董苒苒做过这方面的前期调查,“听说在博物馆里还有展出古尸,现在的人不至于那么忌讳。”
  大肚男并没有因此给一个肯定的说法,“我给你们一个联系方式,你们直接找邱头这采访的事情。这事情关键要看开放商与考古队怎么说才好。”
  张超宇对董苒苒微微点头。这事情搞不好要上下打点才行,就又对大肚男说,“那请老哥说一说发掘的过程,这没问题吧?”
  “大概是两半小时之前,七点刚过没多久,挖土机就挖到了一块大石头。周围一圈都没有这种石头,我们是正规工程队做事很讲究,就放轻了动作观察了开石头的一角,随后很快打了110,等待专业的人士来处理这具棺材。”
  大肚男说着点了一根烟,“我看这棺材不会放太久会搬走,那几位专家特意说了出于保护文物考虑不易让其受到强光照射。七月的天太阳一照地表温度很快破三十五度,所以要是速度快的话,这两天考古队该把手续弄好抬棺走人。”
  **
  行壹从善如流地听取了易咸的建议,准备妥当后才去拜访了徐慧颖。徐公馆地处闹中取静之所,是一个占地颇广的花园式公馆,从出入的客户的豪车就能看出徐惠颖的古董珠宝生意做得很大。
  徐慧颖得知行壹想要购买的东西后,当即就猜出了是谁推荐行壹来了此地。虽然她的脸色有一瞬的僵硬,但还是没有将生意拒之门外。许是知道从事这一道的术士都不差钱,并且基本都对古物与珍宝感兴趣,她还顺带给了行壹一张近期古董珠宝交流会的邀请函。
  行壹对易咸说了与徐慧颖会面的经过,“徐慧颖的生意经算得不错,难怪她能守住徐家家业。”
  而这会还不到上午十点,行壹刚结束了驾校练车,因为路途距离所住的市中心有些远,易咸主动负责起了接送。
  “等会吃了中饭一起去考古所一趟。老郑与吕晞还与警方的沟通,希望能调档查一查到崔梦纯与张凯的近况。再说三天前董苒苒三人去实地采访了斐远路新挖到的那口棺材一事,昨天棺材已经被运回了考古所,马丁告诉我考古所那头同意了全程跟拍,至于建筑工地方面还在与开发商联络。”
  易咸简明扼要地说了节目组的近况,“我想该请你一起去见证开棺的时刻,说不定会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据说那口石棺上并无刻文,而在建筑工地附近并没有发现残存的墓室,是一口石棺直接埋到了土里,要等开棺之后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
  行壹也跟上了新媒体时代的资讯发展,虽然她没有发微博等喜好,但每天会抽空了解一下时事新闻。前天看到这则古尸的报道后,她去调查了这些年来沪海的古尸挖掘。
  从六十年代至今,不论是远郊、浦东、或市中心都有不少古尸出土,已经发掘出土的古尸都是明代所葬。从数量上来看还真不少,也就是说沪海挖出明代的棺椁并不是稀罕的事情,其中有薄葬的,但也有不少厚葬的。
  正如九十年代挖出的几具古尸还被放到了博物馆里展出,这一放就该有二十多年了,还有一些随葬品也一并展览了出来,说是可以让市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沪海的历史变迁。
  昨天,行壹特意去那间博物馆近距离一观,她也有些好奇如此展览是否会招来阴气。
  更让人感慨的一点在于,当年她来到上海县是为了给高门大户选择入葬的风水宝地,如今却又看着这片土地上高楼平地起,那些风水宝地一一变作它用,而那些棺椁都被发掘出来供人研究历史的进程了。如此说来,厚葬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意义,想要福泽万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照你那么说的话,新闻里写的疑似明代古尸,这都是记者按照往年的经验先猜一个再说了。”
  行壹想着昨日的博物馆一行,出展古尸的那个馆其实很小,里面肯定是有些阴冷,那能用常年开足了空调更好保存尸体去解释。而她并没有发现展馆内的尸体还存有任何阴气,这一点当属让人安心的好消息。“我看网络爆料贴,并没有提到这些年的发掘工作遇到过古怪的问题。你还希望我今天能有什么有趣的发现?给你玩一出诈尸?”
  易咸并没有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想法,“我像那种喜欢搞事的人吗?你这是冤枉我了,我的意思是虽然现场没有勘探出一个完整的墓穴,但说不定棺椁里会有一些贵重的随葬品,那么此具古尸的身份就有些看头了。或者那不是明代的古尸,而是春秋战国的古尸,那么研究意义就更深了。”
  “好,算是我冤枉你了。”行壹说着摇摇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她并不希望目睹一场尸变。
  考古所里的工作人员都已经做好了准备,本来按照老行规是在挖掘地开棺更好,万一有什么问题也能就地解决。
  然而,不知开发商是怎么打通了关系,上面透露了希望能尽快把石棺椁运出来不要耽误对方施工。而且还给了更为考古着想的理由,说是工地设备简陋又是暴晒于室外,很有可能破外文物的研究价值,这就让考古队隔了两天就把石棺给搬运回来了。
  这会来现场的人都把防护口罩与防护服等穿戴完毕,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开棺。
  行壹看着正中央处的大石棺,石棺的盖子已经有了一个缺口,上面也有了些许裂纹,那些是因为建筑工人开挖土机伤到了棺材。石棺的外貌确实平平无奇,没有见到它携带着久未散去的阴魂。
  随着石棺的棺盖被工作人员们推开,一股木头味散发了出来,而下一刻就看清了其中木棺的全貌。
  这是一幅楠木棺材,与什么刻文都没有的外层石棺相比,里面的木棺上以金漆绘制了不少图像,大概是仙鹤、祥云纹等普通的图案。唯独有一点奇怪的地方在于,木棺上面并没有常见的七根镇魂钉。
  “熊老,这情况还继续开吗?”一个开棺的工作人员看向了一旁的熊老科长,“明代的棺材都该用子孙钉了。”
  熊老科长推了推老花眼,先是绕了棺材走了一圈,再又仔细看了看木棺的图文。“开!”
  几个小年轻推开了棺材板,在场的都有些惊讶,因为里面空空如也。不,应该说不是什么都没有,棺材里面有衣物、鞋袜、金银细软等等,唯独没有尸体。这让考古所的人暂且都有些蒙了,当下他们是开出了一个衣冠冢,还是开出一个疑冢?
  大伙都开始小心地观察其棺材内的陪葬品,先是不着急取出来,而是都要全程拍照存档。
  行壹站在棺材尾部,她眼见地发现有一个东西不对。“那个发簪好像有些不同寻常。”
  “哪里不同寻常了?这就是一根耳挖簪,造型是有些别致。”
  靠近金簪那一头的工作人员还以为行壹没见过顶端有挖耳勺的簪子式样,“这种耳挖簪在宋代还多见于男性佩戴,是个集掏耳朵与发簪于一体的实用物品,后来在明清就流行开来了,造型多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