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603章

调教大明-第603章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惟功的不便明言,宋钱度也是清楚,能说到惟功这种地步,已经十分难得了。

万历的寡恩暴虐,在这一点小事上尽显无余,相比较他的祖宗孝宗皇帝当年,相差何止万里?当年孝宗自己不大饮酒,但颇为关心臣下,一日问一内侍:今衙门官,早起朝参,日间坐衙,其同年同期与故乡亲旧亦须燕会,哪得功夫饮酒?

内侍答道:常是夜间饮酒。

孝宗皇帝闻言便传谕道:各衙门缺人,或是夜间饮酒,骑马醉归,哪讨灯笼?今后各宜饮酒归家,逐铺皆要灯笼传送!

第767章 银行

惟功与两个商人闲谈小叙,快啖豪饮,虽然彼此身份相差千万里,此时言笑不禁,也是举座欢然。

吃毕之后,着人上醒酒酸汤,三人一个是军镇之主,另外两人也是重任在身的大商人,自然不会叫自己饮醉了,再喝了两口醒酒汤,顿时些许酒意也尽去了,待惟功叫人打上毛巾把,用热烫的毛巾把擦了脸之后,两个商人知道是商议正事的时间到了。

一时叫人撤去酒席,这西花厅的酒席也不是人人能赴得的,惟功吃饭饮酒,均在多日之前便有安排,象李文昭和宋钱度两人,原本合该在多日前就能赴宴见面,然后可以由他们沿海路回江南,这两个大商人均也是日理万机,手下伙计过千,掌柜分店好几十个,大宗小宗生意一天几十起报给他们知道,家族也大,若非惟功这里有需着他们等候的事物,倒也真不必等这么久才能吃的着这顿饭。

就算如此,这顿饭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哪怕是身上有一些书生气的宋钱度,此时到小厅里坐着吃茶时也是一脸的惬意。

无论如何,辽阳蒸蒸日上,能在惟功这里受到重视,回家之后,两人的家族地位和权柄也能更上一步。

现在他们已经大约知道了辽阳对付无锡顾家和顾宪成的前后经过,对惟功等人将大势商道运用之妙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对这一次的谈话,他们也是充满了期待。

不过惟功并没有直接和他们谈说正事,他坐了主位之后,两位商人对面而坐,彼此清茶一杯,惟功却是先漫谈闲话,问起两人在辽阳等地见闻。

越是如此,两人就知道此次见面意义十分重大,因而越发的提起精神来回答。

自锦衣卫和相随无赖被剿灭之后,两人对辽阳和附近的情形都是十分满意,对一些坊间事务,有一些不怎么习惯的便是提出意见,不过,说来说去还是赞颂的多。

这倒不是他们故意奉迎,辽阳镇下的各城,包括辽阳和辽南诸卫城和以下屯堡在内,设计规划不仅是在大明为第一,就是放眼全球,亦无任何国家和城市能够与之相比。

巴黎此时还是当街倒粪桶的大粪坑,伦敦要到一百多年后会出现引水工程和下水工程,辽阳等地,光在这一些事情上就已经把这些城市甩得远远的,更不论在惟功用心设计下的其它的配套工程了。

谈了不多时,外间传来脚步声,却是唐瑞年在前,任磊在后,另外还有几个顺字行的大掌柜也跟着进来,黄广裕是直隶方面的大掌柜,包括京师和北直隶的大量分店在内都归他统管,李彦青则负责大同山西,还有麻云腾负责蓟镇,杜子贵负责山东登莱一带,这些大掌柜都是区域大柜,一时之选,和宋钱度李文昭两人打的交道并不算多,但彼此都曾经见过面,而且日常会通信沟通,毕竟顺字行的业务与他们这些江南商人多有重叠,就算他们没有直接负责江南业务,彼此间有一些来往和交情也是十分必要的。

唐瑞年是辽阳镇负责直管四海商行的负责人,任磊是财务司的司正,待张用诚带着李子乾等负责江南业务的大柜进来之后,两个商人已经明白,这一次是最高等级的辽阳镇的与商业经济有关的会议了。

“孙可大和李乘云都在长春,今年前怕不得回来,这一次会议就不叫他们这两个过来了。”

眼见人到齐,张用诚先向两个商人点头致意,接着清声一咳,做了一句开场白,将工商和税务两司主管不在的原因,稍作解释。

各人点头之时,张用诚又接着道:“此次请宋东主和李东主前来,并我辽阳镇四海商行及顺字行各大柜一并前来,是大人的授意,本次集合会议,是要商量开办银行一事。”

“银行?”

李文昭沉吟着道:“顾名思义,是和钱庄相关的一类生意?”

“是的!”张用诚点头道:“这银行是大人的想法,和钱庄是大有不同,其业务,除了银钱的零整兑换和存入支取之外,还有货物存入抵押现款,田契,房舍抵押贷款这一类的业务,另外,就是本地存银,异地支取的业务亦在其中。因其和钱庄钱店大为不同,所以大人特别新命名叫银行。大致的业务是我所说的这些,更多的,两位东主和其余各人可以看我带来的银行经营细则介绍。”

在场的人都是心思缜密而又灵动万千的人,为将者,需刚柔并济,而为这些掌柜者,则心思清明灵动为第一,而缜密精当,更是为东主掌柜者的最需要的特性。当下听说有细则,虽然对这“银行”充满好奇,众人还都是埋头下去,接过张用诚亲手分发的册子,仔细的阅看了起来。

“此前我还担心所谓的抵押贷款就是放高利贷,现在看来,是我太偏颇了。”

宋钱度看得最快,其实别人看的也快,但有一些话,四海行和顺字行的人不好出口,但他身为客人,倒是方便直言不讳。

先启了个头,宋钱度又道:“不过我大明官绅之中,虽然不屑放高利贷的为多,但亦有相当的人家,以放印子钱为最大的利源,平虏的这个计划,虽然利润很高,而且惠及商人和生民,但我很担心,会引发极大程度的不满,因此,未来会有相当多的麻烦。”

惟功启口笑道:“若是几年前,有人和我提这样的计划,我也得用大棒将他打出去,现在么,倒也真是不大打紧了。”

话说的是大话,但也确实实情如此,宋钱度皱眉想了一会儿,也就是展颜释然。

确实是如此,几年之前,辽阳的声势不显,惟功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辽阳镇也没有展现出与普通军镇截然不同的实力,那个时候搞这个银行,光是这放款一项,就可以引发乱蜂蛰头,使得辽阳在江南等地的布局失败,而在此时,辽阳镇如日中天,朝廷都拿他没有办法,锦衣卫也是说逮就逮了,江南一带,虽然不能用武,但经过顾宪成这一遭事,经济战法很有成效,连宋家和李家这样的经辽阳扶持的大商人家族内部也是十分忌惮和警惕……在此之前,颇有一些家族中的不知好歹的家伙对本家族依附辽阳有所不满,经顾家一事之后,想必这些家伙会消停很多。

经此一事,也使不少与辽阳关系密切的大小商家彻底明白,他们是兴也辽阳,而败也辽阳,辽阳一念能使之兴,当然也就能一念使之亡!

这所谓银行的放款,其实由宋钱度的记忆来说,似乎前宋王安石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所谓的青苗钱法就是其中一种。农民是四民中最苦的一民,冬春之时到青苗初长之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新谷未至,旧粮耗尽,而彼时生活生产,均需用钱,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典当东西,典当行便是因此而生,而各大商家和在其后的官绅彼此联手,高抬利息,压低典当的价值,借此机会,重重的盘剥农民一回,在这些攒不下钱的穷苦人身上,每年都狠狠的宰割一回。

大明这时,和宋时也差不多,青黄不接的时候被宰一刀是很正常的事,而收夏税和夏粮时,又借着压低粮价再宰一刀,等冬天时再抬高粮价,叫农民高价买回他们被迫低价卖掉的粮食,又这么再割一刀。

收税胥吏的小花样手段是一刀,各种徭役摊派再一刀,田主重重的田租再一刀,老天爷再凑趣来一点水灾旱灾什么的,那就只能破产了事了。

所以自耕农抵御风险的能力最低,因为平时很难攒下钱来,就算遇着清官,徭役轻摊派少,没有被敲骨吸髓般的盘剥,但青黄不接时的典当,高高低低的粮价,仍然足以使得这些小民百姓生活困难,除了江南等农业和商业均发达的地区之外,大半地方,也就是在温饱线上上下下的挣扎罢了。

这还是明季,到了清季,百姓的生活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时还不如万历年间,更遑论清季其余的年头了。

惟功的银行放贷业务,便是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利息低,当然也要做抵押,惟功没有在大明做慈善家的打算,抵押过后,核算资财,放出银钱,然后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再赎回,当然,其间的费用,利息,就是银行的收益了。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业务,但在大明此时,从北到南到处都有放印子钱的官绅世家,比如今年去世的王世贞,其人是著名的文坛领袖,部堂高官,他的家族就是最有名的放高利贷的大家族了,放高利贷的,多半是勋贵和太监,还有文官家族,一般的商人碰这个就是死路一条,没有过硬的关系玩这个东西,绝对便是自寻死路,明季的话本之中,颇多对放利钱的讽刺小说和记录,可惜的是,越是讥讽的多,越说明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现在辽阳的银行业一旦涉足其中,可想而知,会遇到多大的阻力,引发多么严重的风波。

第768章 收支

唐瑞年此时道:“这异地存兑业务,我感觉有一点象唐时的飞票,未知对否?”

“嗯,老唐说的对。”惟功亲自答道:“可见不管什么新奇花样,其实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这话说的谐趣,众人都笑将起来。

唐时天下的中心在长安,不论是淮扬特产还是蜀中的蜀锦,大宗货物,肯定会集长安,不论是去买或是卖,携带大量的现钱都是很困难的事,特别是唐时还没有把金银当成流通货币,唐初的货币单位是铜钱和绢,中唐之后出现银钱交易,不过只是小宗,更多的还是以铜钱为主。一直到宋,也是以铜币为最重要的计量单位,大宗的货品交易,都是以“贯”来计算。

一贯钱平均是千钱,价值也就一两左右的白银,铜钱作为货币单位对农民是好事,交税容易,流通方便,手中可以一直持有,不象白银,在持有使用的过程中不停的夹剪损耗,银本位有利于商人和大士绅,也方便了朝廷,毕竟明季的铜矿采量连宋时的零头亦不如,朝廷省事省钱,也省得管制大量的矿工,以明季的管理水平,怕是要真如宋人那样采矿,矿工造反,怕是真的会此起彼伏了。

唐人以铜钱为主要的交易货币,带来的问题就是运输不易。明季千两白银购买力就足够做一笔大买卖,携带上京,不过百来斤重,一辆独轮车就推的如飞而走,一头毛驴也尽够了。唐人却得千贯以上铜钱,不说重量,光是体积算算就吓死人了,如一座小钱山一般,光驴马就得好多头才运的动,费用自然也就高涨上去了。

所谓穷则思变,唐时的飞票制度,便是应运而生。

各地大商人和藩镇将货物运至京城后发卖,然后将铜钱放在各道于京师的进奏院之中,不仅是进奏院,还有各军使及大商号的分号等,取半联飞钱票,回到各道之后,凭半联票与各道的分院分号验票,然后凭票取钱。

这样,省得携带大量铜钱奔波于途,不仅省了耗费,更要紧的便是安全了。

以中唐之后四处攻伐,山贼马匪到处都是的治安情形,如果携带大量铜钱到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