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农家姝 >

第6章

农家姝-第6章

小说: 农家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去,绣坊没办法,只能点名。大妹属于自荐的,让孙家绣房的其他绣娘们松了口气。
  学堂开设在县城,食宿全免,一共要进行五天,有些被硬逼过来的绣娘不愿意听酸秀才们倒书袋,干脆闭了房门躲在屋子里干私活,真正听课的绣娘没有几个。
  这一天,终于来了位老绣娘给她们讲课。老绣娘曾经在京城里的大绣庄干过活,属于见过大世面的,年纪大了之后衣锦归乡,在县城里置办一座宅子,享受饴孙之乐。
  绣娘们央求老绣娘讲讲金银绣庄的事情。
  金银绣庄是全国最顶级的绣坊,绣坊创始人金针娘娘和银针娘娘当年全凭手中的两根绣针,在全国比赛中荣获并列第一,夺得当今皇后大婚凤袍霞帔的主绣资格。据京城传言,由金针娘娘和银针娘娘绣制的凤袍栩栩如生,进宫当日曾引来百鸟朝凤,在皇宫上方黑压压盖了一片,直到册封典礼全部完成、皇后住进凤鸾宫才逐渐散去。
  老绣娘讲这些的时候很得意,好似自己亲眼看见一般。京城绣坊这么多,她又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绣娘,估计连金针娘娘和银针娘娘的面都没见过,但无碍于女孩们的想象与羡往。
  这一天是一位老秀才讲诸子百家,绣娘们觉得无聊,相约一起出去玩。
  一行人逛了大街,吃了果脯,听了评书,看了杂耍,经过月老庙的时候,不由放慢脚步,犹犹豫豫。都是适婚年纪的姑娘,除了刺绣之外,剩下的大事就是找婆家。不过小姑娘们面皮薄,想要进去,又不好意思。踟蹰了一会儿,这个推推那个,那个瞅瞅这个,咬着手绢吃吃地笑,又不好意思说。
  一个性子直爽的姑娘首先站出来,在前头打前阵,后面的姑娘踟蹰了一会儿,也都扭扭捏捏跟进去。
  拜完神仙,许完心愿,之后便是求签。大妹随大流拜了拜月老,并不打算求签,抵不住同行的绣娘们一个劲把签筒往她手里塞,于是也跟着求了一支。
  绣娘们依次去解签文,又不愿意让别人听见,于是彼此商定后面等待的要离前面解签的那个一丈远。
  签文有好有坏,解签之后,自然有人欢喜有人愁。
  大妹是最后一个掷的签,签文上写:“松间仙鹤本来孤,月里嫦娥岂有夫。夫子欲求鸳偶事,待看□□满皇都。”
  大妹拿了签文,但并不给解签先生,而是对折之后塞进衣袖里。

  挑衅

  有位二十五六岁的秀才来给绣娘们上诗词课,在座众绣娘最多只读完过《三字经》和《千字文》这类启蒙读物,那些真正饱读诗书的,要不就是千金小姐,拿刺绣当打发时间的玩意,要不就如老绣娘吹嘘的,是京城绣庄里的顶级绣娘。因此,没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堂上便趴下去一大片。大妹是少数几个认真听讲的,还准备了纸片记录下秀才的原话。
  犹如觅到知音一般,尤其还是个女知音,秀才更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要不是外头一行人走进来打断他,只怕讲一上午都不带歇息的。
  秀才让绣娘们思考思考他讲的内容,自己出去会朋友了。
  临近的绣娘问大妹:“你的绣样画好了没有?”
  “画好了,但是还缺些东西。”大妹答道。
  绣娘央求大妹拿出看看。大妹只好从绣包里取出来,摊开在桌子上,引得几位绣娘走过来围观。
  屋内都是绣娘,年纪芳龄,外头的访客从窗口探进头,发现有几个长得标致的,于是怂恿其他人一起进去。
  都是大户人家的子弟,周身富气是不消说的,兼具长得周正,又极会哄女人,最知道女孩子的心思,没一会儿,其中几个便在一群绣娘中混得游刃有余。
  苏大哥看见大妹也在,于是带着郑表哥走过来。
  “在看什么?”苏大哥感兴趣地问。
  挡在大妹前面的几位绣娘主动让出一条道。
  大妹向二人行了礼,苏大哥细看大妹面前的图样,笑问道:“是上巳节的‘曲水流觞’图。”
  大妹点头说是。
  “温姑娘手巧,不但绣品漂亮,连画也画得极好。”苏大哥笑赞道,眼睛上下打量她几次,看得大妹有些不舒服,但又得笑着说“谢谢”。
  秀才看见苏大哥站在大妹这里,于是也跟着挤过来,看看大妹的东西,接过苏大哥的话茬,“只注重于形,没有神,像是木头人一般,而且花草树木、群山溪水,一板一眼,全无变化,哪是画画,分明是鞋垫的图样。”
  苏大哥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想发怒,又考虑到场合,手握拳抵住嘴唇,咳嗽了几声。
  郑表哥笑着打圆场:“本来就是绣花的图样。”他抬起手,折扇顶端放在留白的地方轻点,建议到:“要是再有首诗点缀就好了。”
  秀才有意卖弄,当即应道:“我来!”说着把砚台和笔架搬过来,用镇纸压住图画,狼毫饱蘸墨水,在纸上挥挥洒洒、一蹴而就。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取自宋人送祁的一首小令——《玉楼春》。
  字是好字,诗也切景,只是碍于苏大哥并不友善的表情,众人尴尬地看看两人,并不叫好。
  秀才却浑然不觉,反而有些兴奋,看着大妹,见她笑而不语,更是自得,乜斜苏大哥一眼,有挑衅的意味。
  苏大哥更是下不来台,一甩衣袖,走了。他带来的一众富家子弟也紧接着跟出门。

  绣品

  从苏家绣庄拿的货已经做完,孙大娘带大妹一起去交货。孙家绣坊小,没有太多固定主顾,一般和李家绣庄合作较多,自从刺绣比赛之后,孙大娘嫌弃李娘子的品德,逐渐减少与她们的往来,于此同时,苏家绣庄反而主动与找孙大娘合作了几笔绣活。
  苏家绣庄的大少奶奶今日在绣坊验货,稍微看了一下孙大娘带来的绣品,便放心地交给下人拿去库房放好。
  公事说完,苏家大少奶奶携起大妹的手,上上下下打量几遍,笑问道:“你就是温思姑娘吧?”
  大妹点头,福下身请安。
  苏家大少奶奶忙扶她起来,笑说道:“真是长了一副好模样,也有福相,迟早会嫁进好人家里享清福的。”
  孙大娘脸上堆笑,正想请求苏家大少奶奶作个冰斧,替大妹说合一门好亲事。
  外头的丫头走到苏家大少奶奶的跟前,俯身轻声和她说了几句。大少奶奶与孙大娘客气道:“请稍坐,我去去就来。”说着起身跟着丫头走出绣坊,孙大娘只好把话咽回肚子。
  大少奶奶没一会儿便回来了,身后跟了郑家表哥。他与大妹是相识的,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大少奶奶笑问孙大娘:“说是给我瞧瞧好东西呢,带来没有?”
  苏大娘忙拿过大妹手里的绣品铺在桌子上,郑表哥也凑过来看,正是“曲水流觞”图,只是图上的题诗改了:风回五雨月逢三,双桨平拖水蔚蓝。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比之前的《玉楼春》更贴合娇红嫩绿的春日景色及悠然自得的踏春心情。
  大少奶奶一双玉手在绣品上缓缓摸过——姹紫□□、淙淙流水、闲适游人——仿若亲临其境一般,赞道:“那一日我有事没去,今日看完这上面的景致,便觉得没有遗憾了。”抬头与孙大娘夸道:“要不是碍着大娘您的面子不好下手,我这就将温姑娘抢过来藏进我的绣庄里。”说完笑拉着大妹的手,道:“我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份手艺和灵巧心思呢!”
  大少奶奶将绣品收好,命下人去取十两银子过来。孙大娘忙道:“小孩子家家的玩意,孝敬大少奶奶的。”
  大少奶奶笑回道:“我晓得她这份心思就够了,哪能就占人家小姑娘的便宜?岂不成了死乞白赖的厚脸皮?”
  “那也用不了这许多。”
  ……
  大少奶奶和孙大娘在互相客气,郑表哥走近,问大妹道:“这诗是谁提上去?”
  大妹轻声道:“我抄的,写得不大好。”
  一笔柳体,肥瘦均衡,爽利挺秀,只是偏硬些,过了火候,但也算不错。
  “挺好的。”郑表哥坦白道,而且画上的诗也应景,原来她也读过不少书,是个有学识的,不同其他的乡野丫头,之前竟轻瞧了她。
  大少奶奶硬是塞十两银子进来,孙大娘只好代大妹收了。
  与大少奶奶和郑表哥告别之后,两人上了马车离去。

  误会

  在苏家绣庄耽搁得久,出来的时候有些晚了,绣坊的绣线要补充,孙大娘外甥过周岁要买金器当贺礼,不能两全。马车在绣线店门前放下大妹,载着孙大娘去金器店。
  孙家绣坊是绣线店的老主顾,彼此都是相熟的,大妹拿出清单,掌柜的接过去,让小二每样都拿一捆。掌柜的请大妹去隔间坐坐,奉上茶水,然后又出去,亲自捧了四种颜色的绣线,笑道:“这是小店新进的四种颜色绣线,温姑娘看看有没有用得着的地方。”
  隔间没有窗,光线太暗,大妹拿了绣线到门口,看见郑表哥手里抓着两包东西经过,于是喊了一声。
  郑表哥止步,点头对大妹笑笑,正要说几句话,便听见身后传来车轱辘声。
  “快让开!快让开!马失控了……”
  车上有人在喊,大妹“呀”了一声,便看见一匹高头大马驾着马车飞驰而过,掀翻了郑表哥,转眼又跑远。
  大妹的视线从跑远了的马车上收回,看见郑表哥跌倒在地,吓了一跳,忙放下绣线跑过去。
  郑表哥自己站起身,拍拍手,倒是没有伤到皮肉。大妹舒了口气,低头看见撒了一地的药柴,异香扑鼻。
  “倒是可惜了。”大妹叹道。
  “没什么……”郑表哥想说再回去买,不值多少钱,却看见大妹已蹲下身在拣,话到嘴边收又回去,也一同蹲下。
  大妹拿一方手绢铺在地上,捡起地上的麝香、丁香、冰片等物放进手绢里,问道:“贵府有人抱恙?”
  “不是。”郑表哥帮着一起捡,说道,“这是我买回去做线香的。”
  不多不少,正好一包。
  大妹惋惜道:“都混在一起了。”
  “无大碍,我回去再分分。”郑表哥提起药材,看看鼓鼓囊囊手绢,为难道,“手绢……”
  大妹摆摆手,让他不用在意,反正是新的,她还不曾用过。
  分别之后,大妹继续回去看绣线,挑了两种有可能用得到的,让掌柜的每样来半捆。另一边,小二已经打包好绣线,放在柜台上。照旧是记账,到月底再结钱。孙大娘还未回来,大妹回隔间等候。
  是晚,郑表哥让小厮小六儿把药材倒进盘子里去分,拿了手绢在手里细看,才发现这是一方素绢,不曾绣一花一草。一般来说,无论是姑娘还是媳妇,都喜欢在自己的私人物件上做些特有记号,苏慕亭的手绢上绣的是迎春花,苏大嫂绣的是玫瑰,他娘倒不一定,有时候用玉兰花,有时候绣蝴蝶,有时候又换成山茶。
  这样一方干干净净的手绢,倒像是她的为人:沉默寡言,却又明明白白。
  郑表哥揣了手绢去找苏慕亭,路上碰见苏甜去厨房拿点心,说苏慕亭在房间里。
  郑表哥走近,听见房间除了苏慕亭之外,还有她大哥。
  “……你说温家姑娘已经定亲,定的是哪户人家?”
  是苏大哥刻意讨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