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雀登枝 >

第3章

雀登枝-第3章

小说: 雀登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氏在侯府澄心堂里细细地向张夫人回禀了经过,得知顾嬷嬷一意要南下,张夫人有些黯然道:“都是为了我,不然她这么个岁数还背景离乡去受这奔波之苦,何苦来哉?”
    李氏少不得劝慰一二,待退出澄心堂时只觉又累又乏,恨不能立时倒在床上昏睡不起。却在踏上东院那条遍植了花木的甬道上,迎面袅袅婷婷的走过来一位盛装丽人。那人远远站定后微微福了一礼,一双似黛烟眉轻蹙着,一双似水柔情的眼眸含羞带怯地望了过来。
    李氏不由大感头痛,心道应该在澄心堂张夫人处再盘桓一二才是,怎么这时候碰到这位主儿。丽人踌躇不决半天,终于细声问道:“大嫂从何处来?先时想和大嫂说说话,到东院怎未瞧见大嫂?”
    丽人是侯府次子郑瑞的发妻高氏,用李氏大丫鬟碧心的话来说:这位二奶奶什么都好,模样好,脾气好,学问好,女红好。唯独一样不好,眼皮子忒浅!
    高氏闺名潋滟,极负诗情的名字。其父曾任曹州府儒学训导,有一日和友人登高望远,偶得一妙句: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回至家中就听闻妻子刚巧生下一女,就干脆以潋滟为女儿名。
    这位潋滟姑娘不负美名,十三四岁时已经是曹州府远近闻名的才女。恰巧侯府二公子郑瑞游学至此,无意间得见立时惊为天人,发下无数誓言立志求娶,整整两年始抱得美人归。
    高氏嫁进侯府头一年,无论跟谁说话都是微垂了头嘴角细抿,左手或是右手一定会抓着衣裳或裙子的一角。因为是新妇,众人并没有奇怪。结果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高氏依然一副娇娇怯怯的模样,连下人都不免背后议论纷纷。
    如果光是这样也就罢了,但凡府里谁有了新首饰新衣裳而没有给高氏分派,那高氏马上就丢了娇怯做派当场索要财物。偏她也不直接要,非要拐弯抹角的要。
    那年除夕全家守岁,候夫人一时兴起给了留哥一块蒙学用的端砚。高氏见了一把扯过旁边玩得正高兴的女儿湉姐,轻言细语地埋怨道:“哎呀,侬做甚不是个哥儿呢,若是个哥儿,今天也不会单拉下侬,侬祖母的好东西都偏了留哥了……”
    张夫人怕了这个儿媳的做派,想到这二儿媳嫁妆简薄,特特划了正阳门外里市大街一间生意极好的绸缎铺子给她经营。结果不过三个月,掌柜的就来报铺子亏了上千两的银子。
    一盘问高氏,她反倒莫名其妙,她不过拿了几匹上等绸缎孝敬了家乡父母,用了几匹蜀锦走了人情,赏了几个府中得用的奴才做了衣裳,怎么就闹出这么大的亏空。
    张夫人这才明白,二儿媳不但是个美人灯,还是个傻的。
    此时美人灯拿帕子按了按嘴角,轻声道:“昨个婆婆进宫几时回来的,本来我也想去迎的,可那会儿湉姐闹腾得狠,就耽搁了时候……”
    看李氏只微笑不语,高氏也不尴尬,话头一转继续说道:“昨个婆婆进宫又得了皇后娘娘的赏赐吧?我院里有个婆子说看见大嫂出来时拿了老大一支匣子,大嫂偏了婆婆什么好东西,拿出来让我见识一番可好?”
    李氏心道果然,这位弟妹大概是从前在家时日子过得清苦,无论怎样开头,末了定是谁又偏了你,让我瞧瞧可好,不然我可不依。好在几年妯娌下来,相处时已经有了固定的套路。
    “……婆婆是给了一支匣子,里面是几支品相绝好的高丽参,让我加到小姑的催生礼里,过得几日我就要送去榆钱胡同刘家了,不知弟妹有什么礼要让我一同捎去,要不我们干脆同去?”
    高氏一惊复又一笑,道:“大嫂定是备得齐齐整整的,哪里需要我找补,哦,湉姐也要醒了,我得回去瞧瞧!”话毕施施然福了一礼扶着小丫头甩着帕子顺着甬道走了。
    看看这位妯娌的作派,真不愧张夫人埋汰说她是个美人灯,一向自说自画自己描补。李氏心中感叹,不知为何先时那些个伤感竟被冲散了一些。毕竟看只看自己愿意看的,听只听自己愿意听的,这也是一样做人的本事。
    回了东院,一群管事婆子正候在廊下。有人问今年莱州本家那边要修缮祠堂,要划多少银子回去合适。李氏着碧心翻了旧例,发了对牌让管事的领了八百两银子,又吩咐道务必让执事的做好细帐拿来冲帐。
    又有人来回,说侯府二爷在泰安时赊了一把前朝雕八仙银鎏金的酒壶,要价三百两,人家把账挂到了京城总店里,现下要帐的人在门外候着。李氏叹了口气让人把帐结了,又拣了几件要紧的先理了,这才回了寝房。几乎是一挨了枕头就睡着了,连留哥和冒哥下学回来请安都不知晓。
    高氏回了梨院坐在迎窗的大榻上,没一会儿功夫贴身伺候的大丫头风儿急忙忙地掀帘进来。高氏忙坐起身问道:“打听到什么?”
    风儿立定,马马虎虎行了个礼立即双眼放光地回道:“问仔细了,钱婆子说看得真真地,大奶奶从澄心堂退出时手里亲自捧了一只半尺高的匣子,因为那些人看得紧,钱婆子上不得前,也不知澄心堂里有什么事?不过钱婆子的小儿子在门房当差,说大奶奶早上又出去了一趟,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高氏听了半天,心思只在那“半尺高的匣子”上打转,过了半晌才悠悠叹道:“都是一副肠子里出来的亲儿子,侯夫人也忒偏心了。二爷旷达只知游学做学问,再在外边耽搁两年,这侯府怕不要让大嫂搬空了!只可怜我的湉姐,到时候不知道还有未有好嫁妆发送?”
    风儿已经习惯自家这位二奶奶时不时伤春悲秋一番,要让她来说,二奶奶应该时不时地到侯夫人面前尽孝。就算顶不了大奶奶的中馈,也要分些厨房或是采买上的事务得些实惠才是正理。
    风儿半个身子挨着榻沿坐了,细声劝道:“二奶奶待二爷家来,要好生叫二爷收收心,托侯爷或是侯夫人为二爷谋个正经差事,到时二奶奶也有诰命在身。回曹州府探亲时穿在身上,到时候不光老爷老太太面上有光,那十里八乡谁不说姑娘嫁得好!”
    这话实实搔到了高氏的痒处,一时间愁颜尽散。想到春季已至,高门之间还不知有多少酒宴要去赴,不知有多少诗会要去唱和?眉开眼笑地坐起身子高声吩咐小丫头找世子夫人要对牌去库房取衣料,准备撒粉裁衣亲制几件新样式的春衫。

4。第四章 篁园

  
    榆钱胡同,刘府。
    刘泰安撩着棉袍下摆急急走在生了青苔的青石小径上,因父亲生性高洁又爱竹成痴,这名为篁园的书房外遍植了青竹。值父亲前年升任了吏部尚书之后,凡事更喜讲求个意境,门下就有好事者收罗了各地名竹送来。
    有在金黄色枝干上镶有碧绿线条的琴丝竹;有枝干短粗并向外凸出好似罗汉大肚子的佛肚竹;湘妃竹枝干上生有花斑,枝型青秀婀娜;斑叶苦竹在叶片上生有斑白图案。此外,还有龙鳞竹、碧玉竹、鸡爪竹等不一而足。
    几年下来这些竹子在园中长得越发肆意丰盛,经了霜冻之后挺拔苍翠不见半分颓像,甚有遮天蔽日之势。刘泰安不爱来父亲的书房,除了父亲每每爱对他多加训斥之外,就是因为这园子里风势稍大就显得影影幢幢,入夜后其阵势更是骇人。
    “父亲。”刘泰安一揖到底后双臂垂拱,默默矗立于书房门口一个葫芦型红酸枝多宝架旁不敢多语,廊柱下的穿堂风冰寒刺骨,从脚底顺着裤腿直直地往上钻,心内先时的那点子急切一点一点压在了脚底。
    面目清瘦黧黑的刘肃已年过半百头发尚乌,蓄了寸长的胡须,面目只能称得上端正,一双黑眉浓密似铁扫帚,眉下一双细长眼一抬就寒芒立现,顾盼间颇令人生畏。他出身冀州寒门属大器晚成之人,年过三十才中了宝和十四年的进士,当了三年清寒翰林后慧眼如炬地认定了尚是四皇子的当今之后,就一路官至亨通青云直上至今。
    刘肃写完每日惯例的百个大字后,扯过一旁三足盘螭鎏金银盘上的蚕丝帕擦了擦手,漫不经心地低眉问道:“有甚么不得了的事,半分沉不住气?”
    在京都游宦近二十年,刘肃的官话当中依然带了一丝冀州的乡土口音,昔年有不长眼的小吏刻意学了他的乡音取笑于人前,当时刘肃一笑而过不可置否。直至后来他简在帝心一路扶摇而上后,那名小吏终日惶惶致病,不过月余竟病逝了,一时在官场引为笑谈。但在那之后,再无人敢当面取笑于他。
    刘泰安听着父亲轻慢的语气,越发恭敬地弯了腰,轻声回道:“儿子心里惶恐,安姐……不,是郑氏被接进宫已经过了五日了!”
    刘肃嗤了一声笑道:“便是五十日又如何,你且看吧,几日之内定会有密旨让我们给这郑氏办场风风光光的丧事。”
    看着儿子一副如丧考妣的神情,刘肃语声一厉喝道:“那失德败行的妇人,未必你还心存念想?那三封太子亲笔是你亲手截获亲眼所见,难道你还心存什么侥幸不成?”
    见儿子沮丧,刘肃微抿了嘴角语气一转微微笑道:“太子殿下思慕于郑氏,是郑氏的福气,也是你的福气。那郑氏聪明的话定会借此次机会假死脱身,他日为皇家诞下子嗣,为妃为嫔的好日子还在后头。要知道东宫太子大婚五载至今膝下犹虚,郑氏腹中这胎何等紧要,瓜熟蒂落后如是个麟儿那就是皇家头一份。你成全了太子的念想,不但太子感谢你,那郑氏也会感念与你!”
    说到最后,刘肃已是满脸厉色:“你万万要断了痴念莫做他想,和当今一国之储君争女人,死字都不知怎么写?”
    刘泰安一时间噤若寒蝉面赤如血,只得唯唯应诺躬身退下。
    片刻之后,书房内那架八扇紫檀镶嵌黄杨木雕刻了四时五岳图的屏风后,绕出来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刘肃拈须慨叹了一声,“小儿无状,让先生见笑了。”来者正是刘肃身边第一得用的慕僚史普,他本是个落第的举子,在十几年前入了尚且是寒门的刘府成了一介清客,一步步得了重用,如今已是刘肃身边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史普谦然一笑道:“大公子心思赤诚又是少年夫妻,那郑氏又有一副难得的好颜色,大公子不舍乃是长情!何况京中少年不知稼穑多纨绔,大公子却已是高中探花领了差使在宫中正经行走了。”
    刘肃心下受用,这儿子再不好也是自家的,自己说得别人却说不得。
    史普与刘肃宾主十数年,奉承几句后直奔正题,道:“大公子有一点说得却没错,这事儿已过了五日,宫中却没有任何信儿传出来,娘娘那里也没消息吗?”
    刘肃傲然一笑道:“我与今上相处多年,其行事我约莫揣摩得一二分。今上与张皇后识于微时又结缡二十载,素来敬重皇后。所以虽不喜太子文弱,但太子还是稳稳当当地这么多年。可是太子秉性不改,今上近年亲自吩咐下来的几件差事,太子都办得马马虎虎差强人意,今上心里必定是极失望的。”
    说到这里,刘肃清明的眼里渐渐染上狂热,“与那郑氏有染,就证明太子不但心性懦弱不堪大用,还私德有亏。今上向皇后有了交代,向朝臣有了交代,废黜太子另立明德之储君实属无奈之举。这个当口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此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教我们抓住了,剩下之事就是徐徐图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