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新列强时代 >

第286章

新列强时代-第286章

小说: 新列强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惊奇自然是应该的,毕竟是头一次接触近代化工厂,有诸多新鲜和好奇。

至于畏惧,自然是被工厂开动时,蒸汽机那轰隆隆的巨响吓到,而工厂大效率的产出更是让习惯了手工作坊的百姓官民震惊万分。

幸好有吴大总督坐镇两江,不管官民百姓对这些工厂和机械设备怀有何等心思,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不过是小麻烦而已。

等到一家又以家关乎民生又对经济有巨大促进作用的工厂投产,那巨大的产出和丰厚的利润回报更是引得某些权势人物眼红不已。

不过眼红归眼红,想要一贯保守的官民百姓主动与洋人接触却是万不可能,更不要说此时大清和列强之间的关系绝对说不上好。

当然吴可也不敢做得太过超前,首批工厂大多以见效快的轻工业为主,像纺织厂,面粉厂,火柴厂,洋灰厂,砖瓦厂,水果罐头厂,饼干厂之类的,或一两家或两三家不风,事关军事的不过区区两将火药厂还有一家铁厂而已。

不是他不想要更好的东西,只是就算他提出了列强官方也不一定答应不是?

不过就是如此,等这些工厂一一投产,已经足够改变很多东西了,尤其是淮北官民百姓们的思想观念更是受到一次巨大冲击。

当一匹匹整洁布匹从工厂流出,一袋袋新鲜白嫩的面粉出现在市面上,一盒盒比火石方便了不知多少的火柴进入各种货摊,一袋袋能够修建坚固漂亮房子的洋灰出现在建材市场,还有一罐罐味道‘鲜美’的罐头出现在食品市场之时,整个淮北都轰动沸腾了。

因为纺织厂的出现,使得布匹这一堪比货币的货物价格大跌,当然只是低级布匹的价格下跌严重,在影响了不少家庭小作坊生意的同时,更是让收入不丰的平民百姓们购买得起。

这种情况是好是坏还不好说,但就目前而言自然是利大于弊,区区一家纺织工厂的产量,相比整个大清的市场来说太过微不足道,就是想填满淮北的市场供求都困难得很。

此时的纺织厂可是以蒸汽为动力,要说效率有多高也不见得,但是能压低普通布匹的价格就是胜利。

淮北之地已经安稳了好几年,由于前任安徽巡抚张亮基和提督吴可的努力,淮北的底层平民百姓口袋里还是有些余钱的,购买力在这时代的大清也算不差,所以这些廉价坯布一上市自然被抢购一空。

虽说家庭小作坊受到不小冲击,但真论起来冲击也不算大。纺织工厂生产出的廉价布匹能够满足淮北各大城镇的需求都难,更不要说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方还是以家庭小作坊生产布匹为主。

至于大清出口的拳头产品绸缎,这等高端货色此时还难以用机器大规模生产,所以纺织工厂的出现对丝农的影响几乎没有。

至于其它那些花样繁多的轻工业产品,老实说都是填补了大清此列产品的空白之作,对同行业的影响更是几乎没有,还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已经上游和下游跟着吃饭的产业链。

所谓利益动人心,看着那些新鲜工厂一个个日进斗金的摸样,也不是没人打过主意,可惜这些工厂几乎都是乡勇队的产业,打主意之前还得好好掂量掂量能不能承担得起吴大总督和数万乡勇队战士的怒火。

有几个脑子被门夹了不怕死的家伙被整得家破人亡之后,就再也没人有胆子随意向这些新奇工厂伸手自找麻烦。

不过不能向这些工厂伸手,不是还可以自己开设工厂么?

官场上虽然有不少人动了心思,却是没人愿意主动与洋人接触,生怕一不小心便宜没占到还惹得一身骚。

底层平民百姓就算有这心也没这能耐,开办工厂所需的人力物力,可不是一般的小民百姓能够承担得起。于是那些富有冒险精神,有眼光又不怕风险的富商大贾便开始行动起来,主动跑到上海与洋人接触。

可惜的是,最后能够成事的寥寥无几,大部分不是被骗就是倒了大霉,被上海当地官府狠狠刮去一层油水,在付出极大代价的情况下还一定能够成事。

很多倒了霉的富商大贾自然不甘心被坑,绕了几个圈子找上了吴可吴大总督,希望吴大总督帮他们出头挽回损失啥啥的。

吴可才没这么二棱子,作为两江总督负有保境安民之责是没错,但这样的商业行为他却是不愿轻易插手,免得给下面的官员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当然鉴于淮北官民们对近代化工厂的积极热烈,吴可也没打击他们热情的意思,至于吃独食的想法也不可能存在,所以见很多富商大贾吃了闷亏反应到他这儿之后,他提出了由两江总督衙门出面与洋人交涉的建议。

总之眼下的淮北商业活动别提有多活跃了,能够提供的财税更是丰厚,只乐得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见眉不见眼。

安徽经济实力雄厚,加上又有以乡勇队为骨干的安徽清军在手,翁同书的底气别提有多丰满了。

有了这么大的底气,作为封疆自然还想做出一番事业来。

淮北之地被乡勇队和地方势力控制得太过严密,根本就没翁同书太多插手余地,就算他是安徽第一人堂堂的巡抚大人也不成。

开玩笑,时至如今乡勇队的势力可谓盘根错节,虽然大多都属于军方但在地方上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当初吴可在安徽提督位时实行的半军半民政策,让乡勇队的触角更是蔓延至地方上的方方面面。

别的不说,乡勇队主力驻扎安徽多年以来,因为各种原因退役的官兵可不在少数,加上那些扎根此地的伤残官兵,不是成为乡绅地主就是村镇联防体系当中的中坚力量,不知不觉中已形成一道从地方到官场的严密网络。

翁同时湖担任安徽巡抚既幸福又郁闷,幸福的是手里有钱有兵,比起邻省的苦逼巡抚们来说强得太多,说话声音都响亮不少。

郁闷的是这些都不是他一手所创,而已也不能过多插手其中,这让堂堂的安徽第一人心中如何高兴得起来?

既然淮北之地已无插手余地,翁同书自然将目光放到战乱不休的淮南地区。

此时的淮南经过多年战乱,早已不复当初的膏腴之地摸样。

太平军依旧是淮南地区的第一势力,期间还夹杂地方团练武装和湘军实力,可以说得上混乱到了极点。

翁同书也不是傻子,在隐晦的询问了安徽清军几位大佬的意见,并没有获得多少支持后也不敢乱来,只能以巡抚之令先派出小股部队试探着进行几次战斗。

结果自然被警惕万分的太平军驻防部队打了回来,一来二去的吃了好几个闷亏。幸好安徽清军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步骑配合默契没给太平军多少机会,虽然次次都没讨到好去但也没吃大亏,这间接给了翁大巡抚继续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吴可对于翁同书的小动作自然心知肚明,淮北怎么说都算是他的根本之地,什么情况能瞒得了他?

对于翁大巡抚的动作他并没有多少不满,人家有进取心是好事他犯不着做恶人。再说了翁同书也没在淮北胡乱动作算是给了吴可面子,他自然不会傻到主动招人不喜。

不过翁大巡抚有进取心是好事,但也不能做得太过。

所以,在安徽清军几次试探性进攻都被打回来之后,吴可也没责难什么只是给安徽巡抚衙门发去一封公,文,要求翁大巡抚适合而止不要把动静闹得太大,以免影响了两江的总体布局。

翁同书倒也没有与吴可对着干的想法,接到公,文后着实消停了一阵子,并向两江总督衙门上了封解释公,文,将自家心中想法一一道出,希望能够取得吴大总督和支持和谅解。

对于局势混乱的淮南地区,要说吴可没什么想法那不可能。无论是长江中下游重镇安庆,还是后世的钢铁之都马鞍山,都是他心中的必得之地。

但问题是以眼下两江局势,除非他有一举拿下金陵的实力,不然淮南之地还是保持原样的好,最多就是给太平军制造些麻烦而已。

没办法,此时的金陵已经处于清军三面包围之中,前有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常州和江南大营,后又淮北和苏北清军围逼,只有淮南这一条与外界的沟通渠道。

这样的情况下,要是淮南也落入清军之手,那金陵就彻底成了一座孤城。

不说金陵城里城外几十万太平军会做何反应,就是征战在外的太平军部队拼命回援那就是个巨大,麻烦。到时五十万以上的太平军部队齐齐发动,两江三省同时陷入战火之中,想想那个可怕局面吴可都感觉不敢而栗……

第431章恼怒

安徽的局势在吴可掌握之中,虽然有翁大巡抚不时蹦达一下,不过并不妨碍整体局势的稳定,真正让他担心的是江西的局势……

此时的江西,只能用一团乱麻来形容。

在江西,太平军与湘军的拉锯战已经如火如荼了好几年,再好的底子也被消耗得差不多,更不用说激烈的战斗依旧还在继续。

江西北部太平军杨辅清部机动作战,很是给围剿对抗的湘军找了些麻烦。

湘军几路大军分剿合围,愣是给杨辅清部拖住手脚分身不得。

要不是石达开转战湖南,还不知道曾国藩会忙乱成什么样子。

少了石达开这个大敌,湘军其它人手便有了空闲,分兵出击扫荡四下里层出不穷的匪患。

不要指望湘军的军纪能有多好,湘军名头虽响不过也是团练出身,而且军费大部分还都由自家筹措,说不定剿匪的同时顺手捞点浮财。

结果匪患却是越剿越多,虽然还不至于不可收拾但情况也不怎么乐观。江西的百姓日子却是苦不堪言,不仅要接受本省官府盘剥,还得‘支应’客军湘军的大部分粮饷,日子怎一个苦逼了得。

幸好经过这么些年来回拉锯,底子雄厚的清军逐渐占据上风,不管怎么说江西的雄关要城基本上都被清军掌握在手,太平军在江西的势力也一再压缩。

结果江西地面上就出现了一副极其可笑的画面,清军占据重要城镇而太平军的势力却是遍布乡野,曾国藩倒是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可惜不要说此时的湘军,就是最鼎盛时期的湘军都不一定能够办到。

连年战乱对经济民生的破坏自不待言,整个江西的经济体系都已崩溃,要是仗了一部分长江水道的优势还能活跃一下经济,只怕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还是那句老话,吴可眼下对江西鞭长莫及,也不对起码九江此时便掌握在乡勇队大将水牛手上,拥兵近万直接威胁长江对岸的淮南重镇安庆,是乡勇队布置在江西境内的唯一武装力量。

本来乡勇队和湘军同属清军,应该偕手一致对外才是,可真实情况并并非如此。湘军众将一个个自傲不已,对于乡勇队这样同时期崛起却又名声不小的清军武装力量,却是深怀戒备竞争之念十分强盛。

在太平军石达开与杨辅清两部素虐江西南北之时,水牛可是一再向江西巡抚递交请战文书,消息传到湘军众将耳中却以为是来分润功劳的,最后结果全都是断然被拒,湘军一干将官却是没一个乐意的。

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可是次数一多水牛也来了脾气。

他一边向之前的吴大提督汇报江西战局,一边也绝了出兵帮上湘军一把的念头。不然水牛和旗下近万乡勇队人马真要出手的话,别的不说石达开哪能安稳度过整个严寒冬季。

吴可前几年派出水牛参与湖北收复战,后来水牛率部被阻于江西,又参与了九江收复战最后更是在九江驻扎下来一直到了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