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678章

执宰大明-第678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藩长沙。
  由于宣德帝幼时深受永乐帝喜爱,故而陪在张太后身边的就是朱瞻墉和朱瞻墡,与张太后的感情深厚,故而朱瞻墉得以留在京城,而朱瞻墡直至宣德四年才去长沙。
  如今太子年幼,不要说驾驭朝臣连应对朝中事务的能力都没有,因此为了掌控朝局由越王摄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代表皇家的利益,成为大明历史上的“第一皇叔”。
  虽然宣德帝对登基后像永乐帝一样,大肆打压大明各地藩王的力量,但是对他的兄弟们却是关照有加,与众兄弟之间的感情也很好,否则越王也不可能留在京城早就被宣德帝赶去了封地。
  朱瞻墉对政务没有多大的兴趣,而且按照大明的定制藩王在政事上的权力已经被削得所剩无几,即便是福王也仅仅顶着一个讲武堂司堂的虚衔而已,讲武堂的大权掌握在李云天的手里,由此可见朱瞻墉对宣德帝的皇权无法构成威胁。
  可是一旦朱瞻墉成为摄政王,那么情况可就不一样了,顷刻之间就成为了大明最有权势的皇叔,这可绝对不是宣德帝所希望看见的事情,从洪武末期开始大明的历代天子都在削弱藩王的权力,防止藩王作乱,因此宣德帝岂会放心让朱瞻墉摄政?届时皇权无疑会受到威胁。
  不过,当宣德帝驾崩后朱瞻墉并不是没有可能成为大明的摄政王,为了确保太子朱祈镇不被朝中的文武百官架空,那么如果取得了张太后的支持的话,朱瞻墉就可能登上摄政王的宝座。
  历史上,朱瞻墉并没有成为摄政王,但是却存在这个可能,由于此事并未在正统年间的廷议上出现过,由此可见朱瞻墉如果向张太后提及摄政王一事的话并没有得到张太后的支持,自然也就无法上廷议。
  原因很简单,摄政王虽然是大明的国事,但同时也是皇族的家事,张太后不支持朱瞻墉的话此事就无法推行。
  值得一提的是,朱瞻墉于正统四年六月薨,谥号靖,年仅年三十四岁,英年早逝,葬白水峪,越国随后被撤除,朱瞻墉成为了大明唯一的一代越王。
  “越王与朝廷和人来往密切?”沉默了良久,宣德帝缓缓开口打破了东暖阁的沉寂,神色冷峻地望着杨庆。
  “内阁次辅杨荣杨大人、军阁阁员勇清侯孙毅、礼部尚书胡滢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云海。”杨庆闻言没有丝毫的犹豫,神情严肃地回答,“皇上,奴才现在还不知道四位大人如何看待设立摄政王一事。”
  “查,一定要把此事查清楚。”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了皱,随后剧烈咳嗽起来,边咳嗽边面无表情地说道。
  “奴才遵旨。”杨庆见状先是一躬身,随后上前轻轻拍着宣德帝的后背,神情关切地说道,“皇上龙体要紧,奴才等人一定会查清这件事。”
  “皇上,奴才有紧急事务求见。”就在这时,门外忽然传来了金英的声音。
  宣德帝闻言微微一怔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大事,于是向杨庆点了一下头。
  “宣!”杨庆明白过来,尖着嗓子向门外喊道。
  “奴才叩见皇上。”金英急匆匆地进了门,他并不是一个人来的,后面还跟着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范弘,两人给宣德帝下跪后金英将一张卷在一起的纸递给了宣德帝,“皇上,这是司礼监刚才收到的急报,奴才觉得事关重大,故而前来禀告。”
  这份急报是范弘送来的,虽然范弘是司礼监的三把手,但实际上负责司礼监的日常事务,这是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要留在宣德帝身边伺候,而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王瑾又时常在东厂坐镇,因此司礼监的日常运作就落在了范弘的身上。
  范弘接到重大急报后要首先向金英禀告,再由金英决定何时将急报呈给宣德帝,从金英径直闯宫觐见,可见这份急报的重要性。
  “咳咳,岂有此理!”当宣德帝扫了一眼急报上的内容后,脸色顿时就是一变,伸手就把手里的那张纸扔在了地上,一边剧烈咳嗽着一边怒气冲冲地沉声喝道,显得非常生气。


第805章 无中生有

  “皇上息怒,龙体为重。”见宣德帝发怒,金英、杨庆和范弘连忙跪在了暖榻前,诚惶诚恐地说道。
  “朕自认待其不薄,竟然欲行不轨之事,实在令朕感到心寒!”宣德帝在手帕上咳出了两口血,怒容满面地痛斥到。
  金英拿来的这份急件与宁王有关,据江西南昌府的镇守太监禀告,宁王朱权今日派人前去九江府湖口县见了李云天的两位岳父,也就是九州商会的会长郑贵和副会长陈伯昭,不知所为何事。
  尤为重要的是,宁王已经秘密派人前去联络原先他在大宁的旧部,并让手下的人大肆购买粮食和铁器,似乎有不轨之心。
  在大明的诸多藩王中,有一个藩王是宣德帝最为忌惮的,那就是大明的宁王朱权,当年如果不是永乐帝买通了兀良哈三卫,使得兀良哈三卫背叛了宁王,那么永乐帝要想逼得兵强马壮的宁王跟他一起举兵造反并不容易,甚至反而会陷入被宁王和建文帝南北夹击的格局。
  宁王虽然是永乐帝的兄弟,但仅比洪熙帝大三个月,比汉王大两年,如今还未到六十岁,依然精神矍铄。
  被永乐帝改封南昌后宁王深感前途无望,于是韬光养晦,托志冲举,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和释道,并结交道家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友善,拜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
  不仅如此,宁王还在南昌郊外构筑精庐修道,曾于西山缑岭创建道观与陵墓,永乐帝得知后特意赐额“南极长生宫”,其所撰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
  即便是汉王造反,明军与叛军在北直隶、山东、山西和大同打得不可开交时,宁王依旧躲在道观里修道,摆出了一副与世无争的架势,后来还特意受到了宣德帝的奖赏。
  当年永乐帝曾经许诺宁王夺取大明江山后与其共分天下,可是等永乐帝一承大统之后不仅没让宁王与他共掌江山,反而夺了宁王的兵权将宁王从辽东的大宁迁往了江南的江西,使得宁王顷刻之间权势尽失。
  三十多年来,宁王一直循规蹈矩,没有丝毫逾越雷池之心,永乐帝虽然是人们眼中的铁血帝王,但对宁王却始终礼遇有加,即便是洪熙帝和宣德帝也是将宁王与别的藩王区别相待,每次所给的赏赐都最为丰厚。
  如今,宣德帝万万想不到,已经年过半百的宁王竟然会有不轨之心,这令他倍感震惊,也异常得愤怒乃至恐慌,他可不想大明再来一次靖难之役,而宁王的比汉王更加沉稳,能蛰伏三十多年也着实令人感到可怕。
  如果单单宁王的话宣德帝还不担心,可是如果宁王煽动骁武军和九州商会的人造反的话,那么后果可就异常严重了,而李云天要是陷入八方货栈的火绳枪一案而死,保不准骁武军和九州商会会受到蛊惑。
  宣德帝无法想象,要是辽东军区、北方军区和西南军区的骁武军南北夹击的话,大明哪个都司的军队能够与之抗衡。
  值得一提的是,辽东军区和北方军区就在京城的家门口,只隔着一道长城,而长城很显然无法阻止骁武军南下的步伐,届时北京城可就要陷入一片战火中。
  “咳咳,去,传朕谕旨,中止京畿都督府的堂审,何时开审等朕示下!”经历了最初的愤怒后,宣德帝想起了一件事情,一边咳嗽着一边向金英说道。
  “奴才这就去办。”金英闻言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不动声色地向宣德帝一躬身,快步走到殿门口吩咐一名候旨的七品宦官几句,那名宦官随即飞奔着离去。
  “但愿赶得及!”望着那名七品宦官的背影,金英眉头微微皱着,暗中祈祷道,今天内廷四大太监齐出在宣德帝面前演了这么一出戏,可不能前功尽弃否则他们也就白忙活一场。
  很显然,无论是王瑾还是杨庆、范弘,所向宣德帝提供的情报都是虚构出来的。
  现在京城处于非常时期,朝廷的文武百官即便是有什么心思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宣德帝还未驾崩,而李云天也并未获罪,岂会如此密集的聚会还商谈到讲武堂和太子登基后的利益分配?
  为了稳妥起见,朝中的文武重臣会等太子登基后再商议权力分配的事宜,这样的话既不会激怒宣德帝,同时也不会得罪了李云天,因为李云天那个时候十有八九已经被宣德帝处死。
  宣德帝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最为依赖的四名太监会联起手来欺骗他,这使得他完全没有怀疑事情的真伪,故而震怒和惊讶之下不得不中止京畿都督府大堂的堂审,他发现李云天对朝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能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死了,否则的话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京畿都督府大堂。
  朝廷的文武重臣依次分坐在大堂左右两侧,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地低声交谈着,他们已经知道陈泰从内廷调来了八月的各项记录,等当堂查验后就能知道李云天的命运如何。
  与上次堂审相比,坐在大堂上的文武大院中少了一个人,那就是吏部尚书蹇义,蹇义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这两年来身体一直不怎么好,他本想参加下午的堂审可是上午的时候忽然昏倒在了吏部,使得吏部一阵鸡飞狗跳。
  经过太医的诊治,蹇义需要卧床休息,故而不得不遗憾地错过了今天的堂审。
  “主审到!”就在众人议论着的时候,大堂外响起了一个洪亮的声音,陈泰、魏鑫和胡大海三人面无表情地走了进来,在座的人们见状纷纷起身相迎,现场一时间安静了下来。
  “带镇国公。”在大堂的案桌后落座后,陈泰面无表情地沉声喝道。
  他已经看了从内廷拿来的那些相关记录信息,各项记录表明李云天八月初六的晚上在戌时离开了皇宫,毫无疑问这对李云天极为不利,可谓将李云天置于了死地。
  与此同时,皇城南门外的那个茶楼,同一个雅间,方良和阿仇依旧在那里饮茶,等待着堂审的结果。
  “阿仇先生,这一次镇国公可回天乏力了,必死无疑!”放下了手里的茶杯后,方良微笑着向阿仇说道,陈泰拿到的证据就是他一手炮制的,他自然清楚李云天这下没有办法再行辩解。
  “世事无常,对李云天这种人,不到最后一刻不能放松。”阿仇闻言眉头微微皱了皱,他依旧不像方良那样乐观,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李云天会束手待毙,认为李云天肯定私下里已经布置了不为人知的计划,这令他感到担心。
  “只要宫里的记录一倍当堂公布,镇国公首先就要被追究内廷记录不符的罪责,这可是欺君大罪,再加上八方货栈的那些火枪,主审此案的仁国公清楚皇上的心意知道该如何去做,镇国公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这一劫!”
  方良闻言嘴角顿时流露出一丝不屑的神色,信心十足地向阿仇说道,现在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关键时刻,他不相信李云天这次还能想出办法来脱困。
  “他会不会从太后那里入手?”听闻此言,阿仇的眉头再度皱了皱,然后神情严肃地望着方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张太后是唯一一个救李云天于水火之中的人物,如果她开口替李云天求情的话宣德帝保不准会改变杀李云天的心意。
  “自从镇国公去了京畿都督府大牢,英睿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