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625章

执宰大明-第625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为交趾和广西的总督,交趾和广西的事务李云天自然不能置之不理,再加上都察院有些事情需要他这个右副都御史来主持大局,因此李云天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忙碌。
  六月份,在宣德帝的御命下,京师国子监的监生和南京国子监的监生齐聚京师,举行大明历史上第一次的“南北雍论战”,在论战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监生将获得朝廷的奖赏,即便是科举不中也可获得在地方上任官的优待。
  国子监是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由于大明施行“双京制”,故而在北京和南京都设有国子监,通常有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律学、书学和算学七大类别。
  其中,设在北京的国子监称为“北监”或者“北雍”,也就是京师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或者“南雍”,被叫做南京国子监。
  由于南京国子监历史悠久,因此规模宏大,号称“延袤十里,灯火相辉”,校内建筑除了射圃、仓库、疗养所和储藏室外,光教室、藏、宿舍和食堂就有两千余间。
  截止洪熙元年,南京国子监已经有学生逾万人,而京师国子监的学生也有八九千之众。
  国子监的管理设有五厅和六堂,五厅即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即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和广业堂。
  国子监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另外兼学《性理大全》和律令、书数等。
  在明宪宗以前,八股文尚未兴起,国子监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朝鲜、琉球、日本和暹罗等邻国“向慕文教”,不断派遣留学生来学习,盛况空前,
  进入国子监读书有四种途径,即: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
  举监:在京城会试中落选的举人,经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
  贡监:各州县选拔的优秀生员,也就是秀才,进入国子监。
  荫监:勋戚或者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又或者得皇恩,进入国子监。
  例监:捐纳钱粟进入国子监,又称“民生”。
  由于例监是依靠钱财得以进入国子监,故而在国子监中最不受人重视,地位最低,通常都是富商豪贾之子,一是希望子弟能在国子监成材,考上科举,二来也是希望他们拓展人脉,为将来的发展建立人际关系圈。
  历史上,直到明景泰元年才开始出现以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的监生,又称为俊秀。
  例监监生踏入仕途后,所授官职只能是州县的佐贰以及州府的主事、司行等首领官,要是得到京职则只能是光禄寺、上林苑等边缘化衙门,被视为官场上的异途,也被那些举监、贡监和荫监的监生所轻蔑,耻于与其为伍。
  在李云天看来,“南北雍论战”是一场大明学术上的盛会,代表了大明最高文化学府的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将会在京城上演一场龙争虎斗,有利于促进大明文化的发展和繁盛。
  可李云天万万想不到的是,南雍和北雍的监生竟然在比试中当着诸位评判的面爆发了严重的冲突,以至于双方用粗鲁的语言互相问候对方家族中的女性,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
  李云天更不会想到,引发南雍和北雍冲突的竟然会是讲武堂。
  由于同在京城的缘故,讲武堂对京师国子监产生了甚远的影响,经历了最初的鄙夷和嘲讽后,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在与讲武堂学员的接触中逐渐意识到了讲武堂所授学科的实用性。
  因此,越来越多的监生一改排斥的心理,私下里前往讲武堂听课,讲武堂的一些书籍也开始在国子监流传开来,不少国子监的监生甚至放弃了文举而考新式武举,最后成功进入了讲武堂六大学院。
  说起来,京师国子监之所以能这么快就从排斥讲武堂到接纳,与原翰林学士李清正有着莫大的关系。
  李清正当年在洪熙帝生病期间进谏,进而触怒了洪熙帝,在李云天的斡旋下李清正得以保全性命,被贬往交趾任职,结果还没等他离开京城洪熙帝就突然驾崩,使得外界认为是他气死了洪熙帝。
  宣德帝继位后,本想处死当众冒犯洪熙帝的李清正,是李云天为李清正求情,李清正才得以留在交趾。
  李云天平定交趾叛乱期间,李清正因功得以升任交趾布政使司左参政,协助李云天处理交趾政务,进而钦佩李云天的为人,两人进而化敌为友。
  交趾平定后,李清正被调回京城担任礼部左侍郎,不过他仅仅在礼部左侍郎上待了一个月就向宣德帝请辞,以身体无法承当礼部繁重的公务为由,向宣德帝请旨,想要调任国子监为国培养人才。
  宣德帝见李清正心意已决,故而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以礼部左侍郎的加衔担任京师国子监的祭酒。
  李清正就任国子监的祭酒后在京师国子监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力排众议在京师国子监引进了讲武堂的新式学科,例如算学、物理和化学等等,结果出人意料地受到了监生们的欢迎。
  对于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来说,这样一来他们无疑多了一条出路,如果文举不中的话还能考武举踏入仕途。
  毕竟,会试每三年才有数百名进士,很显然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无法金榜题名,而新式武举的录取的人员则要多得多,讲武堂六大学院每届可录取两三千人。
  尤为重要的是,很多监生对讲武堂的算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非常感兴趣,使得他们有了一条全新的人生方向。
  事后,人们对李清正放弃堂堂的大明礼部左侍郎而去国子监担任祭酒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为了报答李云天的人情,有人说他是受了宣德帝的密旨,还有说他是被讲武堂的新式学科所打动……
  其实李清正为何这样做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给京师国子监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使得京师国子监的职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逐渐成为了给大明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最高学府,在京师国子监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功莫大焉。


第745章 南北雍之争

  李清正之所以能够排除阻力在京师国子监引进讲武堂的那些新式学科,除了他在士大夫阶层有着崇高的威望外,还有宣德帝在此事上的大力支持。
  在宣德帝看来,讲武堂出身的官吏不仅比文举出身的官吏更善于治理地方,而且更容易驾驭,故而他想打破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对大明政务的垄断,故而想逐渐引进讲武堂的官吏,使得双方能够在朝堂上形成制衡。
  就这样,宣德帝再次违背了祖制,改变了自洪武和永乐以来大明学术以理学独尊的境况,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帷幕。
  宣德帝有这样的改变,归根结底是受到了李云天的影响,开拓了他的思维,使得他的思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李清正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只是在京师国子监引进了讲武堂的新式学科,包括南京国子监在内,大明各地方上的官学教授的还是以前的理学。
  因此,南京国子监并没有受到讲武堂新式学科的影响,李云天万万想不到双方的一次比试竟然会搞得如此糟糕,竟然还使得讲武堂受到牵连。
  按照李云天事后了解的情况,南京国子监与京师国子监自从大明立国起就结下了梁子,当年太祖皇帝攻下还是元大都的北京城后,保留了北京城里的元朝大德十年建造的国子监。
  明太祖最终定都金陵,南京国子监就成为了大明的京师国子监,而北京城的国子监只能位居第二。
  由于南京国子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再加上在大明的历年科举中南京国子监监生金榜题名的人数都要远超北京国子监,因此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历来轻视北京国子监的监生,双方年轻气盛的监生们在公共场合也没少斗嘴。
  本来,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认为这次南北雍的比试赢得必然是他们,因此意气风发地来到了京城。
  可惜比试的过程却出乎了南京国子监监生的意料,为了公平起见比试的方式采取相互出题,这使得他们在国子监基础的律学、书学和算学中一败涂地,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尤其是算学,对于京师国子监学生出的题目他们是闻所未闻,而他们自认为难以解答的题目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竟然顷刻间就算出了答案。
  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自然最拿手的是理学,因此想要在理学问题上赢得京师国子监的监生。
  不过京师国子监的理学即便是不如南京国子监,那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对南京国子监提出的理学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使得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在理学问题上建立了一定的优势,可惜优势并不大。
  然而,令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始料不及的是,京城国子监的学生竟然把理学与施政结合在了一起,在理学问题里涉及了农业、刑律和工程等领域,使得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目瞪口呆,哑口无言,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毕竟他们的长处在于做学问而理政。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南京国子监的监生竟然无法回答出京城国子监监生的那些融合了施政的理学问题,士气倍受打击。
  当然了,一项孤傲的南京国子监监生自然不能接受被京城国子监监生击败的结局,因此将矛头指向了京城国子监监生所出的理学问题上,表示他们的问题夹杂着其他杂学,已经超出了理学范畴,是对理学的亵渎。
  京师国子监的监生自然不甘示弱,他们被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压了这么多年,如今终于迎来了一场扬眉吐气的完胜,岂能让南京国子监的监生胡搅蛮缠,故而据理力争,表示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只不过学到了理学的皮毛而已,理学真正的作用是用来济世安民,而不是夸夸其谈呈口舌之快。
  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则讽刺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拾讲武堂的牙慧,竟然学讲武堂那群莽夫的东西,简直就是斯文扫地。
  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顿时不乐意了,立刻反唇相讥,南京国子监的人连讲武堂新式学科都看不懂,他们才是莽夫。
  双方皆为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之辈,因此很快就从争吵转为了对骂和推搡,现场的情形随之变得火爆,如果不是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的老师及时介入分开了已经纠缠在一起的监生们,那么搞不好就会混战一场。
  讲武堂这次可谓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好地卷进了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的这起纷争中来,好好的“南北雍论战”也不得不中止,双方的老师极力安抚那些情绪激动的监生。
  李清正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很显然京师国子监监生和南京国子监监生之间的恩怨纠葛没那么容易化解,因此他想到了李云天,想让李云天来调停双方之间的矛盾,论口才李云天在京城出类拔萃,论出身李云天是正统的两榜进士和左春坊大学士,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当李清正登门拜访后,李云天虽然公务繁忙但还是一口就答应了下来,毕竟这里面涉及到了讲武堂,他应该出面来澄清一些东西。
  于是,李云天邀请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前去参观讲武堂六大学院,六大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新奇的新式学科令那些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倍感震惊,他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到传统国子监教学以外的学科。
  尤其六大学院里那些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