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572章

执宰大明-第572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查干巴拉并不是空着手去的海州城,李云天给了他两箱金银珠宝来疏通与海州城里鞑靼部和瓦剌部将领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中套取有用的情报。
  根据查干巴拉打探来的消息,蒙古军队将派遣三万人马将在五天后由海州城出发,前去增援银州城的蒙古军队,其中一万为蒙古兵,另外两万则是由汉人和其他民族的士兵组成的仆从军。
  仆从军主要来自鞑靼部,作为大元帝国的继承者,鞑靼部里面有着数量不少的汉人、契丹人等百姓,绝大多数都是奴隶。
  对于其中的汉人士兵而言,有的是当年跟随北元撤到草原的百姓,有的则是被北元士兵所掠夺的大明边民,还有的是投靠了北元的明军战俘。
  李云天很清楚,阿岱汗把这些仆从军派往银州城,是为了让他们充当攻打开原城的炮灰,很显然仆从军会担负起攻城的重任,其结果必定死伤惨重。
  不仅如此,查干巴拉还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消息,瓦剌卫拉特部首领脱欢有立北元后主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的曾孙脱脱不花为蒙古大汗的意图,进而取代阿岱汗继承北元帝国的帝位。
  很显然,脱欢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有黄金家族血脉的脱脱不花来掌控北元帝国的政局,这对李云天无疑来说是一个好好消息,他自然巴不得鞑靼和瓦剌因为北元帝国的帝位打起来,这样一来大明将渔人之利。
  虽然李云天希望鞑靼和瓦剌火拼,但他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个上面,以目前的态势来看鞑靼和瓦剌的联盟还非常稳固,至少在与大明的战局稳定之前双方不会闹出什么大乱子出来,否则他们前期的策划可就付诸东流了,无论是北元太师阿鲁台还是瓦剌卫拉特部首领脱欢都不愿意看见这一幕的发生。
  不过,这件事情对李云天来说也有一个好消息,脱欢想要拥立脱脱不花为蒙古大汗的事情既然被查干巴拉打探到,那么绝对已经传到了阿鲁台的耳朵里,这会使得阿鲁台和脱欢之间的关系更为恶劣,以后倒是可以用来做做文章。
  除了蒙古军队的情报外,查干巴拉还在海州城见到了被阿鲁台派人押送来的明军战俘,这些战俘来自宣德帝的北征大军,其中包括兴平候赵勇和永平伯杨威。
  赵勇是宣德帝北征大军的先锋官,而杨威则是押粮官,两人在饮马河一战身受重伤,故而成为了蒙古军队的俘虏,是蒙古军队所俘获的级别最高的大明官员。
  阿鲁台的目标本是宣德帝和随行的那些文武大员,不过在骁武军的拼死阻击下蒙古军队追了一路也没能截住宣德帝,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越过外长城进入山西行都司的地界。
  赵勇和杨威来到海州城后就被游街示众,阿岱汗要让海州城里的百姓知道宣德帝北征大军被蒙古军队击溃的事情,让百姓们乖乖臣服北元。
  海州城的百姓原本不相信宣德帝战败的事情,认为是蒙古军队为了蛊惑民心而散播的谣言,在他们的印象里历来都是北元被大明追着打,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永乐帝五征漠北的丰功伟绩还历历在目,谁会想到堂堂的大明雄师竟然会败了?
  可是,当见到赵勇和杨威等人后百姓们的心境纷纷发生了变化,望着那些垂头丧气的明军俘虏们他们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隐隐约约意识到宣德帝可能真的战败了,这在海州城百姓中间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谁也不想再回到北元统治的困苦时代。
  对李云天来说,清风谷一役倒是一个救赵勇和杨威等人的绝佳机会,赵勇和杨威等明军战俘一定会随着蒙古军的援兵前往银州城,然后被押往开原城劝降,他可以趁势在清风谷将他们救下来。
  随着查干巴拉返回开原城,李云天与北元在辽东的较量正式拉开了序幕,辽东战局对大明至关重要,牵制了北元十余万兵力,在他看来不容得有半点闪失。


第683章 关门打狗

  三天后的晚上,李云天率领着由两万骁武军、两万女真兵和两万辽东明军组成的六万大军轻车简从,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离开了开原城,秘密赶往清风谷设伏。
  为了不惊动银州城的蒙古军队,李云天特意走远路绕过了银州城,按照路程推算的话他们将在五天后抵达清风谷,而那个时候蒙古兵应该还在前来清风谷的路上,应该会在第六天或者第七天的时候赶到。
  因此,李云天让大军仅仅带了八天的军粮,这意味着他准备在清风谷破釜沉舟与北元援兵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届时只有打了胜仗明军才能从北元援兵那里夺取口粮,否则即便是不死也要面临被俘的命运,没有军粮的话士兵们根本无法逃走。
  顾礼裕随着李云天前往清风谷,开原城留守的最高武官成为了裴俊,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清风谷的战报,他已经准备好了后勤辎重,只要捷报传来就组织人手给李云天运粮,同时接收俘虏。
  经过一番日夜兼程的急行军后,李云天按计划在第五天中午赶到了清风谷,他一边派出斥候打探北元援兵的消息,一边让大军就地休整,开始着手准备伏击的相关事宜。
  正如李云天所预料的那样,北元援兵此时距离清风谷还有两天的路程,由于携带了一批给银州城蒙古军队的辎重,再加上仆从军产生了畏战的情绪,因此北元援兵的行军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
  仆从军的将领和士兵很多都是从伍多年的老兵,清楚阿岱汗此次让他们增援银州城是为了让他们充任攻打开原城的炮灰,因此士气低落,行进速度自然也快不到哪里。
  就在抵达清风谷的当天下午,李云天领着顾礼裕一干明军将领和女真诸部首领登上了清风谷东侧高山的山头,居高临下观察着清风谷的地形。
  清风谷是南北相向、夹在两座蔓延起伏的大山中间的一条斜长通道,有四五里长,山谷两侧的山坡虽然不是陡岩峭壁但却有着不小的坡度,蒙古兵想要突围的话唯有用步卒强攻两侧的山头,而明军居高而守将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杀伤。
  在李云天看来,清风谷伏击的关键是扼守住进出清风谷的南北两个谷口,只要将这两个谷口堵住的话那么就能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使得进入伏击圈的蒙军成为瓮中之鳖。
  因此,李云天把围堵清风谷南谷口的重任交给了顾礼裕,让顾礼裕率领五千骁武军和五千蒙古诸部士兵负责切断北元援兵的后路。
  清风谷北谷口则由李云天亲自率领一万人马镇守,除了火枪营和长枪营的六千骁武军外,剩下的四千人有一半是辽东明军,另外一半是蒙古诸部的士兵。
  剩下的四万人马被李云天安置在了清风谷两侧的山上,负责阻止山谷内北元援兵突围,为此明军已经开始大规模准备滚木和落石,届时将使那些突围的北元援兵受到重创。
  两天后的下午,北元援兵抵达了清风谷,在最前面开路的是五千蒙古骑兵,浩浩荡荡地进入了清风谷南端谷口,相互间谈笑风生,对埋伏在两侧山头上的明军一无所知。
  五千蒙古步卒跟在蒙古骑兵的后方,由于两万仆从军行进速度缓慢,故而拖拖拉拉地跟在最后面,负责押送俘虏和运送辎重,士兵们一个个无精打采,气氛显得异常沉闷。
  为了加快仆从军的行进速度,一些蒙古骑兵挥舞着手里的马鞭在队列旁大声催促着仆从军快走,仆从军的士兵稍有怠慢蒙古骑兵手里的马鞭就会重重地落下去,被打士兵对此只能忍气吞声地承受,敢怒不敢言。
  统领这支北元援兵部队的蒙古主将名叫察合,来自阿岱汗的科尔沁部,是阿岱汗的亲戚,被一群蒙古将领簇拥着,骑着马跟在蒙古骑兵的后面。
  察合的心情很好,一路上与周围的蒙古将领高声谈笑着,议论着如何与银州城里的蛮苏、穆都瓜分开原城里的明军辎重,据传明军已经从朝鲜王国运送了不少物资到开原城,其中有不少从两淮盐道贪墨案中查抄的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等贵重的财物。
  不仅阿合,海州城里的蒙古将领都对开远城里有着大量明军辎重的事情深信不疑,否则的话开原城的明军岂能担负起付给蛮苏和穆都的回赎明军战俘的资金?不少当时在场的蒙古兵都看见了被明军运来的一箱箱的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
  因此海州城的蒙古将领们都争着率军增援银州城,都想趁此机会大捞一笔,察合作为阿岱汗的心腹自然从蒙古将领中脱颖而出,揽得了这件美差。
  察合并不担心攻打开原城的事情,在他看来蛮苏和穆都上次被顾礼裕偷袭成功不过大意了而已,只要这次严阵以待不给开原城明军机会,那么开原城手到擒来,他现在唯一关心的是如何与蛮苏和穆都分战利品。
  蛮苏是阿鲁台的人,代表着鞑靼阿苏特部的利益,穆都是瓦剌土尔扈特部安乐王的次子,代表着瓦剌土尔扈特部的而利益,而察合来自鞑靼的科尔沁部,自然代表科尔沁部的利益。
  由于三方实力相当这就使得谁都无法从中占到太大的便宜,因此战利品的分配就需要三方坐下来协商,要想达到一个零三方都满意的结果肯定会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
  这也怪不得察合轻视开原城的明军,蒙古军队在辽东与明军的交战中接连取得胜仗,如今连宣德帝的北征大军都几乎被阿鲁台杀了一个片甲不留,辽东明军更是躲在几座城池里面固守不出。
  由此一来,骄蛮的情绪不由自主地就在蒙古将领中滋生,使得蒙古将领根本就没把明军放在眼里。
  这让察合犯了一个令其悔恨一生的错误,由于对明军的轻视再加上自大的心理,他并没有派遣先锋部队在前方开路,更是无视了清风谷这样的兵家险地,根本就想不到龟缩在几座城池里的明军会在这里设伏。
  清风谷北端谷口一侧的山坳里,李云天坐在一棵树下的石头上闭目养神,静静地等待着北元援兵进入明军的伏击圈。
  山坳里黑压压聚满了严阵以待的士兵,紧紧握着手里的武器,一个个神情严肃,现场的气氛显得紧张压抑。
  士兵们知道此战的重要,因此只要李云天一声令下他们就蜂拥而出,以最快的速度冲到谷口前列阵迎敌。
  为了避免发出响动惊扰了北元援兵,明军马匹的嘴上都套上了一个罩子防止马匹嘶鸣,这使得山坳里鸦雀无声,静得令人感到可怕。
  说实话,李云天并没有想到北元援兵竟然没有派出探查部队查看清风谷的境况,毕竟辽东现在是战场,什么意外的情况都可能发生,由此看来蒙古军队的领兵将领太过狂妄自大了。
  “相公,蒙古骑兵已经距离谷口不足两百米。”等待中,一身戎装的雷婷快步走上前来,俯身在李云天的耳旁说道。
  李云天闻言睁开双目,起身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后缓缓扬起了右手,埋伏在山坳里的明军士兵见状纷纷精神一振,摆出了出击的架势。
  轰、轰……
  当清风谷里的蒙古骑兵前锋部队行至距离谷口百米左右的时候,两侧的山头上忽然落下来一些黑糊糊圆球状的物体,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那些黑色圆球落地后发生了一连串的爆炸,数百名骑兵和马匹顷刻间就倒在了血泊中,现场碎肉纷飞,血花四溅,扬起了浓厚的硝烟喝灰尘。
  由于爆炸威力巨大,一些骑兵和马匹甚至被炸得高高飞了起来,残肢断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