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1879 >

第111章

穿越1879-第111章

小说: 穿越187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闳接着说:“我们还要搞自由市场,政府少干预工厂企业的经营活动。”

盛宣怀说:“这七八年,我们政府搞的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吧,商人成立工厂,到政府登记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审批。政府考核官员,也主要是看工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为了吸引商人去投资,官员都快把商人当‘老爷’了,各地政治协商会议,除了士绅地主,商人也参加,商人议政,这在中国亘古未有。”

梁启超说:“我们的政府没有禁止官员从商,这样很容易造成官商勾结和**。另外,泰西各国的公司制度、股票制度、专利制度,中国也应该大力学习,中国不能老是靠卖矿产资源和丝绸茶叶瓷器赚钱。”

席家栋说:“确实是这样,好的制度才能诞生良性的市场,政府的税收才会滚滚而来。另外,政府应该做好市场的监管工作,虽说‘无商不奸’有点过了,但我们不能把商人的本性想得太好,毕竟,贪婪是人的本性。”

李经述点点头,问梁启超:“这次考察,还有什么新鲜事?”

梁启超说:“我原以为搞宪政就要搞全民选举,人人都有选票,但我考察发现,泰西各国虽然都有民众选举,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选举权,在美利坚,黑人和华人就没有。不少国家有规定,交了多少税以上才有选举权,而且妇女很多地方没有选举权。美利坚的人权宣言,英文原文是‘rightsofman’,似乎男人有选举权就可以了。”

张佩纶挺着发福的肚子,站起来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无国家思想,无政治能力,参与政事,确实会误国机,就像慈禧太后。”

张佩纶的话音刚落,从容闳身后冲出一名中年女子,冲过来一把揪住他长袍的衣领,杏眼怒睁,掌掴了他一耳光,反驳道:“你们这些议员大人,晚上打麻将,白天开会打瞌睡,发言打官腔,又有什么治国安邦的高见?”

这一巴掌打得张佩纶两眼直冒金星,质问她道:“你是哪来的泼妇?”

那女子也很硬气,说:“我乃国会妇女的代表,唐群英。”

唐群英是将门虎女,1871年出生,是原湘军提督、振威将军唐星照之女,典型**的湖南妹子,她四岁缠足时,刚开始以为男女都缠足,忍痛接受,没想到哥哥们居然不缠,她一把拆掉了裹脚布,要求跟哥哥一样。此后,她一边读书,一边骑马练剑。父亲唐星照感慨说,如果是个儿子,必能光耀门楣。唐群英反问:“是女儿,就不能光耀门楣吗?”二十岁时,唐群英嫁给曾国藩的堂弟曾传纲,而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是曾国藩的表侄,两家是邻居,一见如故。不久,唐群英的女儿夭折,丈夫病故。她没有按照封建礼教为夫守节,而是回到娘家读书练武。后来,她创立了妇女参政联盟,争取妇女权益和男女平等。李经述对妇女参政,并不反对,所以议会中是有妇女代表的,唐群英为首。

梁启超最后说:“此次考察,我们还有一个收获,泰西各国,新闻被称为第四权力,社会舆论监督很发达。”

“嗯,很好。”李经述点点头,说:“政治的民主与良好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施行民主政治之前首先教会人们什么是民主。人们在理解国家制度、认知社会文化的同时,参与国家的构建、社会的组织、法律的制定和文化的传承,报纸现在主要的任务,我觉得是教育人民。当然,对政府官员的舆论监督,是可以放开的。不过新闻自由必须是讲究责任的,所以请国会先制定新闻法,再放开舆论监督。并且,国家的基本制度不允许媒体再讨论,不允许媒体煽动社会暴力。”

此次报告会讨论了三天三夜,取得了很多成果,李经述对于中国的未来有了清醒的认识,一些政策很快出台,梁启超为首的考察团四处宣讲,中国的政治走上了良性的轨道,国家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日趋稳定!

不过,三个月后,印尼殖民者竟然不顾中国的崛起,开始出现排斥华人的浪潮,大量华侨伤亡,华侨们的妻子,女儿,数以千计的中国女人被侮辱。李经述得到消息,当即大怒,正好,从英国订制的六艘一万五千吨级的巡洋铁甲舰已经到了天津港,天时地利,他决定出兵南洋,占领印尼,为印尼的几百万华侨出一口气!当然,印尼丰富的矿产,还有众多人口,也可以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殖民财富。

李经述将段祺瑞和刘步蟾等人叫到总统府,商量对印尼用兵的计划,出兵南洋。

在无垠的太平洋中,透过淡如轻纱的晨雾俯瞰,海天相接处很多似有似无的白线,漂浮着一万多个大小岛屿,那便是荷属印尼群岛。印度尼西亚当时的首府是雅加达,是东南亚第一大城市,著名的海港,位于爪哇岛西北部沿海。十七世纪晚期,荷兰先后与英国、法国交战,在海上荷兰败于英国,在陆地荷兰败于法国,从而衰落。1810年,法国还吞并了整个荷兰,直到1813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荷兰才重新获得**,但到1830年,比利时又脱离荷兰**。荷兰到1848年成为君主立宪国,明显实力大不如以前,对印尼的控制能力很微弱。1902年,荷兰正处于二十二岁的威廉米娜女王执政时期,不过当时君主立宪制在荷兰很不得人心,民众反抗情绪很大,国内政治势力尖锐对立。

当天到总统府开圆桌会议的除了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步蟾等军方高级将领,还有外交总长伍廷芳、内务总长阮忠枢等。

伍廷芳当时对欧洲列强会干涉中国出兵南洋表示担忧,他说:“以保护华侨的名义对印尼用兵。英国人、美国人不会有意见,但是德国就不一定了,西班牙因为古巴战争,法国因为最近中国收回法租界。对我们也怀有旧恨。搞不好我们就得面对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四国的舰队。”

印尼是岛国,这次作战主要就是海军,李经述问刘步蟾:“以中国现在的海军实力,拿下印尼有把握吗?”

刘步蟾回答说:“在南洋地区,现在主要是英国殖民地比较多,占领着槟榔屿、新加坡、文莱和马六甲。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在南洋地区的军舰,加起来也没超过二十五艘。我们现在可以调到印尼去的战舰可以有五十艘左右。只要英国支持中国,封锁马六甲海峡,即便要打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四国舰队。北洋舰队也没有问题!”

李经述点点头,他想起历史上日本曾凭借海军优势,在爪哇海打败了以荷兰海军少将杜尔曼为指挥官的荷美英澳四国的联合舰队,一个多月就拿下了印尼。只要英国和美国支持中国,拿下印尼还是有很大的把握。他问刘步蟾:“你估摸着还要多少陆军配合登陆作战?”

刘步蟾说:“根据前期的侦察情况来看,如果中国取得爪哇海海战的胜利,陆军可以在坤甸、东万律、山口洋、邦戛等四个地方同时登陆,荷印政府在岛上的守军也就一万人左右,我想一个军足够了。”

李经述点点头,问段祺瑞陆军的备战情况。段祺瑞回答说:“陆军现在有三个军三十万人可以赴南洋作战。”

李经述说:“很好,那就这么定了,派聂士成的第六军十万人出征印尼,到时候让刘铭传从台湾再派两万人支援,争取速战速决。到时候,我们首先就规定华人为优势族群,不管什么族人,也不管男女老幼,一见到中国人,必须立正、行九十度鞠躬礼,谁疏忽了,就搧巴掌,拿鞭子抽,看今后谁还敢欺负华侨!这次出兵,威慑南洋,一定要成功!”

历史上,聂士成于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中炮阵亡。但李经述穿越后,改变了历史。聂士成此时六十六岁,是淮军的一位猛将,身子骨也挺硬朗,在军中跟刘铭传、刘永福齐名。李经述把日军赶出东北后,把原来的淮军整编成了第六军,聂士成主要负责旧淮军的训练革新。聂士成不愧是一名久经沙场的名将,第六军在他的率领下,焕发新春,战斗力大增。

外交总长伍廷芳见李经述总统出兵印尼的主意已定,便建议说:“虽然保护华侨这个理由不错了,但我们现在最好还是制造一些战争舆论。”

李经述说:“你说得对,那我们就先礼后兵,你代表我去跟荷兰驻华大使干涉,我们可以派代表团去雅加达谈判,让荷印政府让出印尼,中国可以给荷兰三百万银元的赎买印尼,如果他们拒绝,我们中国就可以顺理成章武力占领印尼。”

伍廷芳说:“先出钱赎买,这是个好主意。”

李经述威严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在圆桌上的高级官员:“各位还有没有意见,如果没有意见,诸位各司其职,马上开始行动。”

第167章中英结盟

现代的战争,都是为了政治外交服务的。外交斡旋,或者说外交之战,有时候比直接战争更有效。外交总长伍廷芳根据李经述的指示,紧急召见荷兰驻华公使朗伯宁交涉,表达了中国愿以三百万银元的价格买下印尼的意愿。这时的殖民地交易,是很正常的,沙俄当年就把美洲的殖民地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价格也就七百二十万美元。

“三百万银元?我没听错吧?这点钱连买雅加达都不够。”荷兰驻华公使朗伯宁说。

“但是,你们荷兰管不好印尼那群暴民,我们的华侨在那里受到欺辱。中国政府有义务为百万华人讨回公道。如果不答应我们的条件,恐怕后果会很严重!”伍廷芳义正言辞。

“这件事,我做不了主,得电报问我们的女王陛下。”朗伯宁回答说。

“好,我就等你们的消息。”伍廷芳说:“我们的总统,给你们三天时间。如果不能给予我们满意的答复,中国和荷兰将可能处于战争状态!”

这种明显的威胁,朗伯宁听了也很不高兴,荷兰虽然没落了,但毕竟这时还是欧洲强国,和德国、法国等欧洲列强交好,他提醒伍廷芳说:“我们荷兰女王最近可是和德国结亲了的。”

三天后,中国得到了荷兰外交部的回复,荷兰果然不肯以三百万银元的价格把印尼卖给中国,这也在李经述的意料之中,他便抓紧时间争取其他列强的支持。

第一个表态支持中国出兵印尼的是美国人。此时美国还未完全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主要外交利益在美洲,和中国的贸易,以及相近的政治制度,还有人权观念,对于中国准备出兵印尼保护华侨表示理解。英国的态度却让人捉摸不透,既不说支持,也未说反对。李经述知道,国家的外交,说到底无非是利益两字,英国没表态支持中国,那是利益还没给足。李经述便派人去召见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让他来总统府。

李经述与朱尔典是故交,他们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李经述在朝鲜任职期间。在会客厅,朱尔典先到了,李经述走进客厅,和朱尔典礼节性地寒暄了两句,见到朱尔典的胡子比以前越发浓密了,开玩笑说:“老朋友,你的名字,很有中国味道,胡子也要中国化了吗?”

1903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爵士年过半百了。作为一个英国人,他生命中倒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以至于身上都有了许多中国的痕迹。比如他的名字“朱尔典”:朱颜鹤发的朱,卓尔不群的尔,雍容典雅的典,虽是音译,却十足的中国味道,既达且雅。李经述这一番话逗得朱尔典哈哈大笑,他摸着翘起的胡子哈哈大笑,用流利的中国话说:“总统先生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