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祯娘传 >

第75章

祯娘传-第75章

小说: 祯娘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祯娘也在一旁听着。过毕,这才是听人讲经说法的时候。
  这在大堂里,所有丫鬟仆妇都来听。祯娘不喜这些——原本好好的佛法全成了一些果报故事了。原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自然是应该的,是劝人向善的。只是事事都说成是这样,又是还要强拉着,倒是虚假地过了。
  这样的事情,直到晚间才算歇了下来——偏偏晚间时候还有姑子在顾周氏和祯娘门口打门。红衣去开门,是三圣庵里的赵姑子和李姑子。这两个平常专门做迎客和外出与贵家妇女讲经的事儿,最是口齿伶俐机变。
  也正是因为此的缘故,顾周氏不愿这两个姑子多交,到了如今,连两人的法号都是不知的。却也不知这平常不走动的两人,为什么这晚间还来上门。
  赵姑子、李姑子两人进来问安坐下,手里还提着方盒,这时候就把小盒儿揭开,道:“庵里没有甚么孝顺,庵主让咱们拿得施主人家几个供佛的果子儿,权当给太太小姐献新。”
  顾周氏见了便推辞道:“何苦要你费心!本来就是来庵里做法事的,自然说不着什么孝顺了。又有你们本就是出家人,献这些什么的,竟是不像!”
  顾周氏大概觉得这两个姑子是有事儿上门,不然平白无故的做什么来奉承,要知道自家从来不叫尼姑们家去啊。果然,寒暄了一会儿后,赵姑子便商议要不要印经书散发,也是为了先顾大人祈福的意思。
  印经祈福自然是好事,顾周氏也乐意做这个,不过是先头没人提起罢了,这会儿便是心里大动。赵姑子见她这样,立刻出言道:“佛阿!太太你这等样好心作福,先大人在地下必然是好处受用不尽。”
  李姑子也站将起来,合掌叫声:“我还有一件说与你老人家──这个福缘费的不甚多,却获福无量。檀越,你若做了这件功德,就是那孝子卧冰求鲤,贞妇立志守节,佛祖割肉饲鹰,财主布施难民,也比不得你功德哩!”
  祯娘简直停不得这些□□裸的奉承胡话,打断道:“师太且坐下,细说甚么功果,就是印经,也该知道印哪一部经书。”
  李姑子就道:“若是太太印,最好是《佛说善恶因果经》,这一部经书专说因果,使人向善,劝你专心念佛,竟往西方,永永不落轮回。佛祖说的好,如有人持诵此经,或将此经印刷抄写,转劝一人至千万人持诵,获福无量。这样最得功德,到时候先大人自然享受莫大福缘。
  “若说是小姐,还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最好。凡有人家儿女,为父母祈福,必要从此发心,父母在世的福寿安康,往生的又有来生福报。如今这两副经板都在,只没人印刷施行。太太只消破些工料印上几千卷,装订完成,普施十方,那个功德自然不用说了。”
  顾周氏听了,心里计较,已经是十分愿意了。因此问道:“这也不难,只不知这一卷经要多少纸札,多少装订,多少印刷,有个细数才好动弹。”
  李姑子又道:“就是不知道太太要印刷多少,若太太真有此心,也不拘多少,先拿几两银子来算作定钱,让经坊里先开工。等最后经书装订完成了,再计较多少,难道太太还会差我们这几两银子不成?”
  顾周氏一面听一面点头,让红衣去从匣子里取银子,准准拿出两个大元宝,正是一百两。她笑着与赵李两个姑子道:“印刷经书是我们自己积德行善祈福的事情,难道让你们替着出钱。况且你们又有什么钱呢?一分一钱的都有去处,挪用不得。到时候还不是使人情在经坊里赊账,这也免不了经坊里头抱怨,这样也就白做了这祈福的事儿了。”
  又道:“我心里算账,你们先把这两部经书各印出一万册来。这一百两银子不够使,做定钱却是绰绰有余了,总归不会让庵里难做。到时候差的银子只管递话过去,我让人给送来。”
  两个姑子喜之不尽,千恩万谢的出去了。将离伺候祯娘梳洗的时候忍不住问道:“那两个姑子做什么那样欣喜?太太和小姐是给佛家做好事,又轮不着她们享受好处。”
  倒不是将离不尊重佛法,而是她也知道这些姑子算不得真出家人——话说这也是如今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祯娘看着镜子道:“平常是那样聪明的一个,这时候怎么就迂了呢?家里的差事有那样多,都是替家里做事,有些月钱都是一样,也差不多忙碌。为什么有的差事大家抢着做,有些就无人问津了?”
  旁边的红衣就笑道:“这自然是有的算肥差,有的却是清水衙门了。不要说中饱私囊,毕竟太太和小姐都是厉害的,咱们家里的嫂子和管家做的有限。但是过手捞油这样的事情却是常见的,就是太太小姐知道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两位师太自然是打的这个主意。”
  将离听后叹道:“这些事情原是知道的,只是一时没有往佛门里头想罢了。只是这世人也太会想钱了一些,就是这样的好处也要——正是油锅里头的钱也要捞出来花呢!这可怎么说。”
  红衣却是道:“要说这样的师太还算好的了,人家这也算是挣的辛苦钱。咱们家里也是做生意的,这个与家里也没什么不同,给钱拿货中间赚些差价,这不是正理?以现今世道的尼姑庵,这样的生意已经是上上签了。”
  红衣今年已经快二十岁了,懂得许多,只是祯娘在这里,她倒是不好吧话说透——如今的尼姑庵简直污糟透了,许多名为庵堂,其实与妓院无异。其中的庵主就是老鸨,年轻尼姑就是□□。
  这样的年轻尼姑还有一个说法,名为‘妙尼’——这是那些艳帜高涨的尼姑庵才会传出的名声,更多的尼姑庵还是半遮半掩的。平常依旧是研习佛法的样子,只是每当有男香客到的时候行引诱之事。
  这也是因为削发为尼的有好多都是寡妇、妾室等人,其中本来就有不守妇道的。再有一些□□年老之后也会进尼姑庵,这些人是带坏风气的头领,只管把个尼姑庵当作妓院经营。钱是赚了,至于佛祖就丢到天边去了。
  与之相比,家里常常来往的三圣庵,靠着做中人跑腿赚钱,不说干干净净,至少说是正正经经了。
  祯娘晓得的事情多,但是似红衣心里清楚的这些她是不知道的。这样的事儿她没得经历,就是听说——谁给个千金小姐说这些?家里的人若真是给祯娘说了这些,教坏小姐的罪名跑不掉了,顾周氏能为这个打死人。
  第二日起,庵堂里就开始做法事,其间种种也不用细表,各家法事都是一般的。事情毕了,这才往城里回去。等到到家,这才晓得不在的这两日正好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是太原周世泽家来人了。
  昨日来人,就先送来了拜帖。在家管事的金孝管事与顾周氏道:“昨日来送拜帖的是一个小哥,也曾细细问过,只说姑爷在九边也是忙于公职,实在不能来了。所以这一回是姑爷奶母和另一个十分有体面的妈妈来的,与咱家行纳征送聘之礼的事儿,并商量之后请期和迎亲的事儿。”
  纳征送聘周世泽不能亲自过来这是早就知道了的,原来也是写信告知的。顾周氏也能体谅,在九边那地儿坐卫所武官,哪里能随便离职的,自然要时时刻刻警惕。
  至于来下聘的人是谁这也是早就说好了的,一个是周世泽的奶母,一个是当年在周世泽母亲身边十分心腹的妈妈,都是周世泽第一等信任的长辈。这也是无奈之举了,本来这样的事情就应该是长辈伴着新郎来做。只是周世泽来不了,至于长辈更是休提,也就只能让不是长辈的长辈来了。
  只能往好处想,将来祯娘没有婆婆服侍——这倒不是顾周氏刻薄,只是人之常情。既然将来有这样的好,这时候就不能抱怨这样小小的不便了。
  顾周氏看了拜帖,上头说的正是今日上门,因此道:“难道没与亲家说,今日才从城外归家,急匆匆的不好见面也就罢了,还怕错过?”
  金孝立刻道:“已经说过了,那小哥也回去问过人了,这边转成了明日午后再过来。”
  顾周氏点点头,这才松了一口气。


第62章 
  从古至今结亲要行六步; 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只是到了如今; 民间一般也就只行四礼了; 是纳采/问名、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征”; 即男家将送往女家; 又称纳币、大聘、大定、过大礼等。
  除了亲迎,也就是拜堂洞房当日以外,其余的都不如纳征重要——或者说就是亲迎也不见得一定能比得上纳征。有些小门小户; 婚姻嫁娶最重视的就是钱财,因为聘礼嫁妆谈不拢的好多呢!
  不过到了周家和顾家这样的人家; 自然不会是和那些小人家一样为着一块尺头、一双鞋、一个金戒指,还让媒婆跑来跑去说和商量; 甚至最后婚姻不成了。周世泽原先在太原的时候就写信过来金陵,说定了聘礼是哪些,顾周氏看了一眼; 没有一个不字; 这就算是成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回纳征下聘就不重要了; 只是走个过场。实际上; 这依旧是十分重要的。原先问名那一回送礼; 就叫做下小定,这一回纳征就叫做下大定,小定之后婚姻不成常见; 大定之后婚姻不成的却是少见了。况且这也关乎两家人的体面,什么叫做礼; 这就是礼了,有时候本身倒是不重要了。
  因此晓得来人是来说纳征下聘的事儿的,顾周氏当即就十分在意起来。吩咐家里下人道:“这几日都十分警醒,等到姑爷家人过来,大家都要各司其职,弄出大方之家的样子,切莫让人笑话了!”
  顾周氏想的清楚,虽然只是两个妈妈主事,但是那样的身份,又被派来做这样的事情,这两位妈妈恐怕不一般。至少人家在周世泽的后宅应该有位置,还能在周世泽耳边说得上话。
  如今祯娘没得婆婆侍奉,但却不是说就可以全然随心所欲了。这不,这来的两个长辈就不是能够轻忽的。若是顾家让人觉得不好,这两位固然是不能让周世泽悔婚的,可是人家是周家老人了,可以作怪的地方好多着呢!
  正如顾周氏正担忧周家两位妈妈的时候,周家两位妈妈也正担忧顾家——这两位妈妈一位是周世泽的奶娘,也姓周,只是和周家并无亲缘关系,人叫她周妈妈。另一个是周世泽母亲在世的时候的管事丫头,本姓钱,如今年纪大了,人都称她钱妈妈。
  这两人确实不简单,这周妈妈当年本就是孩子才满月就没了,被夫家休弃,这才卖身到周家做了奶娘。钱妈妈则是一生未嫁,三十岁的时候就自梳,发誓一声不离主家,照顾太太留下的少爷——也就是周世泽的。
  这两人忠心耿耿,照顾周世泽从小到大,十分得周世泽的尊重。原先周世泽没有娶亲,家里上上下下都是她们两个管着打理的。就算不是‘正经长辈’的,这又还差着什么呢。若不是真的看重,周世泽也不会让她们来替自己下聘,这就是真当家人的意思了。
  这两人原在太原,当初周世泽来金陵,她们还背后念叨过:“都是东边府里又作怪!不然少爷哪至于在家过年都不安生,还要大老远的避到金陵去!这也就是摆个亲戚长辈的谱儿罢了,也不想想当年自己做的那些事,竟还有脸上门!”
  这话是周妈妈说的,钱妈妈则是道:“人家当年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