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三千宠爱 >

第5章

三千宠爱-第5章

小说: 三千宠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绣夏便开始贴身伺候起五皇子。
  五皇子每晚看书都看得晚,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夜里总饿,而司膳局那边只推脱着送一些易得的糕点之类的过来,味道又甜又干,五皇子吃的时候眉头总是不那么舒展。
  绣夏想了想,便去找了景姑姑,想在小厨房给五皇子做些滋补的汤水。
  “你倒是想的周到。”景姑姑盯着绣夏看了半天,眯着眼睛笑得像个弥勒佛,“我们刚搬来朝阳殿,司膳局那边说做菜的厨子还没调·教好,所以小厨房现在还没人,你若是有心,也可以给殿下做点东西。”
  哪里是厨子没调·教好,绣夏知道这是淑妃娘娘在下绊子,所以这才主动说让她来做。
  五皇子这些天越发学着喜怒不形于色,绣夏因为伺候惯了,才发现他不爱吃糕点,再加上原先绣夏就是在厨房里学整治汤水的,所以景姑姑才放心让她来。
  这一日,五皇子刚写完二十篇大字,摸了摸肚子,又觉得饿了。只是亥时已过,司膳局那边想必只会万般推脱。
  他放下笔,揉了揉手腕,现下建武帝虽然记起了他这个儿子,可是在这后宫里,皇后不管事,衣食住行都绕不过淑妃,淑妃有意要在小事上为难他,他也无法反抗。
  他自知年龄小,见识和心机都有限,又没有母妃帮衬,只能把这些小事忍下。
  心里想着事,外头王德光悄悄的走了进来,小声道:“绣夏姑娘送了些夜宵过来,主子要用吗?”
  五皇子问道:“做的什么?”
  “熬的鸡汤。”王德光道。
  “送进来。”
  王德光一退下去,五皇子腹中就一阵鼓鸣,他拿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又正了正脸色,这才把绣夏叫进来。
  绣夏一进屋就发觉五皇子格外的严肃,小心把鸡汤放在桌上,准备退下。
  “这汤?”五皇子开口问道。
  “殿下读书辛苦,景姑姑吩咐奴婢做的。”绣夏低着头,睫毛微动。
  五皇子哪里不知道景姑姑是什么德行,这汤肯定是这小丫头主动做的。
  跟着绣夏来的还有试膳的小太监,那小太监先是尝了一口,虽然看不出神色来,但是显然不难吃。
  五皇子闻到这味道就饿了,也不在意好不好吃,等小太监用过后便拿起了勺子。
  “咦!”没想到暖融融的鸡汤下肚,只觉得鲜美可口,唇齿留香,虽然比不上司膳局的大厨,但也算得上家常风味了。
  五皇子喝了口汤,又夹了一筷子的鸡肉。这鸡是专门养来煲汤的鸡,一口下去,带着点当归党参的甘味,口舌生津,胃都暖和了起来。
  难得在夜里吃上这样合心意的东西,五皇子很快就用完了这一小碗鸡汤。
  一旁的王德光看得心里直后悔,他怎么就没注意到五皇子不喜欢吃糕点呢,这么一个好机会,竟被绣夏抢了先。
  “没想到你年纪这般小的,做的汤竟如此好吃。”五皇子肚子饱了,也不吝夸奖道。
  “当不得殿下的夸,奴婢原先在家里就是帮着母亲做饭,进了宫在灶上也学了一年整治汤水,殿下喜欢就好。”绣夏被夸得脸红,连连解释道。
  “这汤做得很合我胃口,怎么当不得夸。”五皇子自从和皇帝和解之后,说话做事便都端了起来,生怕被别人看轻,这会儿或许是心里高兴,也难得说笑起来。
  “说说,想要什么赏赐?上回求药,这回送汤,两回加一起,该赏个好的才是。”
  绣夏连连摇头,“这是奴婢该做的,哪里敢要什么赏赐。”
  五皇子见状放缓语气道:“不用这般小心,你的忠心我知道。”
  毕竟是主子,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就够了,绣夏知道五皇子因着之前的事情,心里对她亲近,但正因为如此,她才更不能放肆。
  不过五皇子年龄小,真和他客气了他也不高兴的,绣夏便道:“那奴婢想要继续学做菜。”
  五皇子赞同道:“等司膳局里的师傅来了,就让他收你做半个徒弟。”
  “谢谢殿下。”绣夏欢喜道,她向来喜欢做菜,能有个师傅教那是再好不过了。
  五皇子笑着对绣夏道:“还有,每晚都送些汤来。”
  朝阳殿里的伺候的人多,但划拉一下,最得五皇子信任的还是绣夏,不过他想着绣夏身体弱,就只让她伺候伺候笔墨,再每天整治点汤水。
  这日五皇子正看书,转眼就见绣夏不错眼的盯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画看得入迷。
  “你看什么呢?”刚刚做完功课,五皇子也有心思逗逗绣夏。
  绣夏一惊,有些不安道,“奴婢没看什么,只是瞧着那画好看。”
  那画是前朝的一名画师画的,画里就是一簇开的极好的红梅,在大雪里临寒独放。
  “那你说说看,哪里好?”五皇子笑着问道。
  绣夏想了想,红着脸道,“我觉得那梅枝画得好,去岁我见过红梅,就是那样无拘无束,圆浑昂扬,很好看。”
  “你喜欢梅花?”五皇子问道。
  绣夏点头道:“我爹爱梅,常常在家里吟诵写梅花的诗词。”
  “你爹读过书?”五皇子好奇道。
  绣夏道:“我爹是童生。”
  “那你为何进了宫?”五皇子这还是第一次听说绣夏家里的事情。
  大夏挑选宫女,都是各处把身家清白的女子报上来,但是像绣夏这般家里有人读书的,很少把子女送去伺候人。
  绣夏垂着头道:“我爹去的早,那年正逢宫里招人,一个人三十两银子,我就瞒着家里把自己报了上去。
  绣夏说的轻描淡写,五皇子却不是吴下阿蒙,哪里听不出来他们一家人的艰难。
  “你们从前是以务农为生?”五皇子问道。
  绣夏点点头。
  “家里还有没有其他男丁?”
  绣夏道:“我还有两个弟弟,不过他们年岁还小,我离开时小弟连路都走不稳。”
  “地里收成不好吗?你们有多少地,每年能得多少粮食?要交多少税?”
  之前在进学时,听到建武帝和大皇子二皇子说起民生问题来,五皇子便留了心。
  绣夏不知道为何五皇子关心起这些问题来,便详详细细的说了一下这几年的情况。
  五皇子听了后若有所思,随即道:“那你弟弟和娘亲现在怎么样了?”
  绣夏道:“去岁娘领着大弟来看过我,大弟已经启蒙了,听娘说很是用功,小弟也会说话了,家里还算过得去。”
  宫里每年都有几日可以让宫人们见见家里人,但是很少会有人跋山涉水的跑到皇宫这个让人脚软的地方来,就是为了见上女儿或者没了根的儿子一面。
  所以像绣夏这般的,确实也少见。
  五皇子感慨的点点头,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养的出绣夏这样的女儿来。
  她虽然是个小宫女,但在他看来,却是比许多男儿都懂忠孝之道,若是个男子,他必然是要拢在身边好好培养的。
  可惜绣夏是女子,只能待在后宫之中。
  五皇子喊旁边站着的王德光道:“一会儿赏绣夏一百两银子。”
  绣夏连忙跪下称不敢。
  五皇子道:“这是给你家里的,你上回要的赏赐还是轻了一些,这次给你补齐。”
  绣夏只有谢恩。
  说完了这一茬,五皇子见绣夏情绪有些低落,想来是想家了,便转了一个话题叫王德光道:“你去把第三排第二本的诗集拿过来。”
  五皇子刚进学一个多月,虽然用功,但读的都是四书五经,刚刚说起梅花,他便对梅花的诗词有了兴趣。
  他在一边看诗,看到好的就记下来,绣夏则在一旁磨墨。
  “这一句最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五皇子喃喃道。
  他放下笔,又读了好几遍:“走,咱们去梅园看花。”
  寒冬腊月的,屋外还飘着柳絮一般的小雪,绣夏连忙拿了件披风给五皇子披上。
  “殿下还得多注意身子才是,外面这样冷,冻着了怎么好。”
  “就要在雪天里看梅才有意思。”五皇子一笑便露出了两个酒窝来,“你也穿厚点,把袖炉带着,我们一起去。”
  梅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虽然顶着凛凛寒风,却灿如云霞,远远望去,似是冬日里燃烧着的一片火焰一般。
  绣夏跟着五皇子,踩着厚厚的雪,一步一步,只觉心中安宁,似乎再走上几个时辰都不累。
  只是并不是五皇子才有冬日看雪的兴致。
  梅园里当今圣上正和淑妃赏梅。
  五皇子脚步一顿,还是上前请安道,“儿子见过父皇,父皇万安。见过淑妃娘娘,淑妃娘娘金安。”
  作者有话要说:  留言的好少,收藏的也好少,是我崩了还是大家在养肥啊,简直惶恐

☆、赏冬梅
  建武帝看见五皇子显然很高兴,扶起他道:“你来的正好,和朕一起走走。”
  淑妃也凑趣道:“果然是父子连心,这不,赏梅都能碰上。”
  这话说的有些诛心,五皇子听在耳里,面上却笑得羞涩。
  “刚刚在屋里看书,读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心里觉得十分喜欢,便想来看看梅花,没想到父皇也在这里。”
  “想不到小五竟然喜欢这一句。”建武帝先是一愣,随即又笑道,“这一句诗很好,神清骨秀、高洁端庄。”
  “那朕要考考你,写梅的诗词有很多,你今儿要是能背出五首来,就算你读书用功了。”
  建武帝本是想为难一下五皇子,没想到却见五皇子不服气道:“听父皇的意思,是觉得儿子背不出吗?”
  “哈哈,朕可没这么说。”建武帝哈哈大笑道。
  五皇子又道:“那儿子要是背出来了,父皇今晚可要和儿子一起用晚膳。”
  “好好好,应你应你。”建武帝笑得越发开怀。
  “儿子想吃糟鹿筋,挂炉鸭子,驴肉热锅。”五皇子又忙不迭的点了许多菜。
  父子俩和乐融融,淑妃却在一旁差点把指甲都拧断了。
  她前些日子绿头牌被撤了,今天好不容易哄了皇上陪她出来,没想到竟然被一个黄口小儿劫了胡。
  五皇子刚刚才翻了诗集,这会儿摇头晃脑的,想都不想便背了五首出来。
  “好!”建武帝惊喜得抚掌道,五皇子进学短,竟能如此用功,真的出乎他的意料。
  “你几个师傅经常向朕夸你,说你慧而明理、敏而好学,朕只当他们言过其实,今日倒真叫朕吃了一惊。”
  说到这里,建武帝便找了个亭子坐下,考校起五皇子的学问来。
  一人问一人答,遇到不会的,五皇子也是虚心求教,教学相长,建武帝也觉得颇有意趣。
  到了晚膳时分,建武帝便撇开了淑妃,到五皇子的朝阳殿去了。
  “这里收拾得还不错。”建武帝道,“人太少了些。”
  “儿子年纪小,哪里用得着那么多人伺候。”五皇子面上毫不在意的解释道。
  建武帝听了心里却不大舒坦,觉得是后宫里的人怠慢了自己的儿子。
  等到用膳时,建武帝都放下了碗,五皇子还在吃,这食量叫建武帝都惊了一跳。
  “吃这么多,积食了又该叫太医了。”建武帝皱眉道。
  五皇子停了筷子,红着脸:“这菜好吃,儿子忍不住多用了一点。”
  因为建武帝的原因,这菜色自然是十分丰富,不过身为皇子,怎么可以耽于口腹之欲。
  建武帝便道:“量腹节所受,饮食有节方是养生之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