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探幽录 >

第93章

大唐探幽录-第93章

小说: 大唐探幽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人略坐片刻,遥闻厨下异香飘了出来,“汤好了!”阿弦先跳起来,跑到厨下,端了两碗汤上来。
  不多时汤水布置妥当,袁恕己道:“这便是你爱喝的双全汤?”
  阿弦点头:“伯伯又放了姜,这样天气喝了正好。大人请。”
  袁恕己端起碗来,闻到香气扑鼻,一时情不自禁,就先喝了口,只觉得一股暖意滚入腹中,五脏六腑都舒坦起来。袁恕己先行叹道:“果然美味!”
  阿弦见他称赞,便对英俊道:“阿叔也喝,方才我把你也带湿了。别着了凉,多喝点驱了寒湿才好。”
  英俊听袁恕己喝了,才也举手慢慢地端起碗。
  袁恕己又连喝了两口,意犹未尽,双眼放光,调羹一转,忽然看到里头异样食材:“这个……”
  阿弦哧溜溜地喝了口,一眼瞥见:“是猪肝!”
  袁恕己目瞪口呆,调羹摇晃,又挑起一团:“那这个……”
  “猪肺!”
  “那这个?”
  “猪腰子……”
  袁恕己几乎晕倒:“这、这这……”
  两人对话间,坐在旁边的英俊正慢慢地嚼吃了一块儿猪肝,仪态优雅,面不改色。
  作者有话要说:
  书记:这次我相信了,你一定是个瞎子,不仅瞎而且还很聋呢!
  英俊:年青人,这也是充满了技巧的┑( ̄  ̄)┍
  其实很喜欢阿叔跟小弦子雨中的那一段,温馨而妙趣横生,有同感的咩?


第67章 双全
  原来老朱头口中的好东西; 在别人眼中; 却都是白扔了也不要的那些下水之类。
  莫说那些达官显贵,就算是寻常坊间百姓不爱此味; 多半觉着此物脏鄙,且又不好料理; 吃起来腥臭不堪,难以下咽。
  但老朱头却别有妙法; 这些烂贱之物经过他的手料理,非但毫无腥气,且口味浑然不同。
  双全汤里其实还加了些当归黄芪等药材,格外滋补养身,猪肺嫩脆,猪肝香滑; 实在是难得的佳品。
  若论起源,老朱头最初做这汤; 其实也是被逼而为。
  阿弦小的时候; 正是兵荒马乱的年岁,民不聊生,食物短缺,偶然有一口猪宰杀; 便连毛都给抢的不剩。
  那些内脏等物,也被人乱煮而食,毫无清洗料理的过程。
  阿弦年幼,虽饿极了; 但仍觉此物不可下咽,老朱头绞尽脑汁,搜罗手上限有的调料等,拿出了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头,渐渐有了这汤的雏形。
  开始做出这汤之后,并没有名字,阿弦十分喜欢喝,便追问是什么汤,老朱头看着里头的肝肺等物,灵机一动,便道:“忠肝义胆,世间双全,这个就是双全汤。”
  由此而来。
  袁恕己先前不知道此物的食材,倒也罢了,如今眼见了,胸口一阵阵翻涌。
  阿弦道:“大人你的脸色不对,怎么了,你……你也不喜欢?”
  她有些忐忑地看向英俊,想起老朱头叮嘱的话。
  袁恕己正难“消受”,见状也转头看向朱英俊,却见后者面色淡然有条不紊地仍在继续。
  门外风雨交加,哗啦啦声响连绵,一阵湿冷的风吹了进来,灯光摇曳,明明是一碗极卑贱的杂碎,可是朱英俊的举止,就像是在吃什么了不得的龙肝凤髓,鹿筋猩唇。
  袁恕己直直地看了他半晌,原本有些大不适的心情不知为何,竟也因而舒缓。
  他对阿弦道:“没有……我只是,只是好奇为何叫那个名字?”
  阿弦便将老朱头说“忠肝义胆”的解释讲了一遍。
  正说着,便听得堂屋门口老朱头笑道:“大人莫怪,我也不是故意得罪的。”
  他上前微微躬身,看着阿弦道:“这是因为弦子小时候我自个儿带着她,我也没什么本事,饿得她天天哭叫,当时就逼的没法子,手上抢着什么就要做什么吃,才渐渐地弄出这些来的,她心思单纯不会多想,因真心的喜欢,就当作什么天大的好吃食四处张扬,其实有身份的大人物们,只怕连闻一闻都觉着得罪呢,大人尝个新鲜也就罢了,若不爱喝,还有别的吃食。”
  他的声音低沉沙哑,衬着外头狂风乱雨,透出几分奇异,隐隐震慑人心。
  老朱头虽三言两语带过,但在兵荒马乱之时带着一个婴孩儿讨生活,该是何等的艰难挣扎,两人曾经历过多少苦楚,自是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
  阿弦也想起以往之事,不由眼眶微红:“伯伯……”
  老朱头呵呵一笑:“其实都是过去的事儿了,我给大人撤了这个,待会儿炸雪团子吃。”
  他伸手要来取碗。
  袁恕己拦住,他颔首说道:“这‘双全汤’,果然是好,名字好,用料好,味道更好,我今日能有幸喝到,也算是托了小弦子的福了,今日我就只喝这个。”
  他双手郑重将碗端起,喝了几口,又舀了两块猪肝肺:“难得,难得!”
  是夜袁恕己酒足饭饱,乘车而去。
  次日阿弦才知道英俊要去兼任善堂的“账房先生”外加“教书先生”,她瞠目结舌:“哪里有一个人做三份工的,岂不是要累死了?”
  老朱头道:“去去去,你这乌鸦嘴,这不正好儿应了英俊之前说的那什么能者……饱食之类的?”
  阿弦道:“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念了这句,心里忽然一动,喃喃道:“不系之舟?不系之舟……好像在哪里听过?”
  老朱头没发现她在嘀咕,便道:“是是是,偏你记得这样清楚,如今你英俊叔要去当那巧者智者了,岂不好?难道你要他当那‘无能者’?”
  阿弦挠挠耳朵:“我怕他又累病了。”
  老朱头却道:“你只往另一面去想,他若是在善堂里耽搁的时间多了,在酒馆内自然就相应地少了。”
  阿弦看着他意味深长的样儿,两人心灵相通,阿弦笑道:“咦,果然是这个道理,还是伯伯想得透。”于是不再插言。
  当初英俊被陈三娘子请去酒馆后,阿弦心里还狐疑,陈三娘子敢情是疯了,竟请个瞎子当账房。只是疑惑虽有,却不便出口相问,因阿弦心里明白陈三娘子对英俊“别有居心”,只怕是被色所迷,神魂颠倒罢了。
  如今看袁恕己也发了疯,这显然不再能用“被色所迷”解释了。
  却也因如此,让阿弦见识到了,三娘子跟袁恕己都未发疯,相反,这两个人可算是“英雄所见略同”。
  那日阿弦前往善堂探望小孩子们,无意中撞见一堆人挤在一间房的门口,探头探脑,不知在看什么好光景,只是每个人都屏息静气,鸦雀无声。
  阿弦好奇心起,也凑过去:“看什么呢?”
  众人吓了一跳,回头见是她,忙命噤声,一个相识的工匠低声道:“十八子不要叫嚷,英俊先生正在算账呢,最忌讳别人出声扰乱。”
  阿弦睁大双眼,忙凑上前去,从窗缝里往里看。
  正一个声音传出来:“新购大梁六根,每根一千五百三十文,共九千一百八十文。”
  又继续念道:“槅门扇十四对,每扇四百二十文,共五千八百八十文。”
  “所耗用砖石……”
  阿弦听了半晌,被那一连串的字数弄得眼前金星晃动,正浑浑噩噩不明所以,里头念诵声停下,报账已毕。
  就听英俊道:“之前供梁柱的共有三家木材行,分别是招县李记,桐县苏记,沈家,其中李家的报价最低,乃是一千零三十文,如今供货是谁?”
  旁边一人道:“是……本地的苏记。”
  英俊道:“价格多少?”
  “一千五百三十文。”
  “为何两家相差这许多,却偏选用苏记?”
  “因为李记的梁柱质量不如本地,且每根还要还要加运送费五十文,故而不划算。”
  英俊道:“是么?李记乃是招县老字号,因价廉物美,本城许多人家还往他们那取货用,如何这次为官府供应,反而用次品?”
  那人没想到英俊会知道这许多详细内情,心内发虚,一时支吾不上来。
  英俊淡淡说道:“除此之外,砖石的采购跟耗用项不对,重新去核对再算。这次就罢了,下次还有这样的纰漏,你就直接去跟刺史大人说。”
  那人大气儿不敢出一声,冷汗涔涔地答应着,卷起那册子跑了出来。
  门口众工匠见他惶然而出,一起起哄,有人笑道:“上次已经连接有两个自作聪明的,欺英俊先生看不见算不明,在账目上公然作假,谁知先生一听,也不用算,立刻指出数目不对……这帮人实在是蠢不可及,一次两次碰壁还不长记性,真当英俊先生眼睛看不见,心也不好使呢?”
  另一个人说道:“我看英俊先生眼睛虽不看见,心却比千万人的心更明白。简直神人一样,不然的话,为什么要那许多账房先生仔细算计才核对出来的数字,他一过耳就能察觉不对?就能即刻算出正确数目?”
  众人一起鼓掌喝彩:“神人,真神人也!”
  阿弦杂在人群中,震惊之余,忍不住也咧嘴笑起来。
  原来自打英俊来后,善堂里做工的,算账的,上上下下都甚是好奇,不知一个瞎子如何掌管账房大脉,谁知英俊并不用过目,只叫人念那记好的账簿,他静静坐着听——但凡是有数目错漏,材料损亏等等,他皆能点指要害。
  因此每次英俊来坐房“听”,善堂里的人都会跑来围观看热闹,每次都会满意而归。
  自此后,阿弦总算一颗心放在肚子里,原来陈三娘子并不只是贪图英俊的美色,这女子倒果然跟她自己吹的一样,的确是有几分慧眼的。
  又过几日,阿弦又渐渐风闻,每次英俊在善堂里开讲,不但是善堂的孩童们听课,甚至一些外头的小学生们也会蜂拥而至。
  到最后,不仅是小学生,连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学究也闻风而至。
  阿弦有一次偷偷来听过,虽然英俊说的那些,她似懂非懂,然而看着他高高地坐在案几之后,宛若古君子一般,沉声诵读,声如玉石琳琅,再配合美文美篇,似有无形的天籁韵律,比歌钟唱舞还赏心悦目呢。
  怪道那许多人都为之如痴如醉。
  入秋的时候,垣县往府衙送了一份公文来。
  袁恕己看过之后,往桌上狠狠一丢:“我治下的地方,竟还会发生这种灭门惨案,实在是……”牙咬的咯咯作响。
  阿弦正侍立旁边,闻言也吃了一惊:“灭门?”
  若说先前战事未停之前,发生这种事倒也罢了,或得罪了马贼,或死于战乱,如今太平盛世,且豳州各县地都也知道新刺史是个雷霆手段之人,如此上行下效,民风也渐渐安良,连罪案都发生的少了。
  冷不丁冒出这种灭门案,实在是叫人震惊。
  袁恕己想了想,道:“我倒要看看是什么人这样不知死活。”当即吩咐阿弦道:“明儿一早你随我一块,亲往垣城走一遭。”
  阿弦震惊:“我也去?”
  袁恕己道:“你是我身边第一能干的,当然要同去。”他不由分说,阿弦想一想,无言以对。
  这日晚间,阿弦把明日要出差之事说了,道:“大人的意思,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去垣城又路远,来来回回再加上办案,我算计最早也要半个月呢。”口吻里透出苦恼之意。
  老朱头立即摇头如拨浪鼓:“不成不成,你跟大人商议商议,不能去。”
  两个人相依为命,从养着阿弦开始,从不曾分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