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医行大唐 >

第193章

医行大唐-第193章

小说: 医行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是宰相,这无关品级。第一宰辅的位置确定,杜让能毫无悬念的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门下侍郎、吏部尚书、鲁国公孔纬成为了第二宰相。刑部尚书崔昭纬加授平章事,由于岐国公韦昭度尚在西川,崔昭纬实际上已经成为第三宰辅。其他文职官员也得到阶梯性的晋升,可以说,朝局又有了新的变化。

尽管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但孔纬没有食言,他上书皇帝,请迁工部郎中陈墨于兵部。

平级调动看似简单,却牵扯着很多暗中的勾心斗角。杨复恭首先就不同意,他的理由很简单,陈墨是医生出身,进入工部已经违背了成法,绝对不能进入权要的兵部。

刚刚成为第三宰辅的崔昭纬保持了缄默,与宦官走得很近,但崔昭纬也不敢表现的过于明显。

一场文官和内官的争斗进行了很长时间,理由谁都有,什么祖宗成法、国朝律法摆的满潮堂都是。权利的争夺就像一次很长时间的拳击赛,双方你来我往,热闹异常。

政治总是有平衡,最后,皇帝“不耐烦”了,直接拍板。陈墨进入兵部,崔胤进入吏部。

看似失败者只有宦官,文官集团等于大胜。可实际上远远不是那么回事,这一点刚刚成为兵部郎中的陈墨很清楚。

无论如何,陈墨需要走到这一步,背后的竞争只能留待以后解决。

就在陈墨进入兵部的同时,西川的战报到来。王建大破陈敬瑄军于新繁,杀获近万,陈敬瑄领兵大将山行章仅以身免。

仍旧是几个地方来回跑。只是工部改成了几步之遥的兵部,陈墨依然繁忙。兵部政务需要处理,太医署要授课。翰林院也要经常去,时不时的还要履行道家护法的责任,还要整理自己的著作,陈墨的生活可以说很充实。

转眼就是二月。长安城有了春的气息。也有了一个大热闹可看。

逆贼秦宗权和他的妻子赵氏被汴州行军司马李莼押解至京师献俘,龙纪皇帝驾临延喜门接受献俘,百官向皇上表示祝贺。

按照唐代习俗,逆贼需要游街示众,要在长安城狠狠转上一大圈,让逆贼接受“瞻仰”。

唐人没有扔臭鸡蛋的习惯,可他们的习惯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秦宗权夫妇接受的洗礼是泼粪。这让负责押送游街的士兵很受罪。职责所在,味道无法忍也要忍。总不能不游街。

这种待遇有它的原因,远远不够偿还曾经的罪恶,自当初黄巢向东出关和秦宗权合流造成民不聊生,惨烈举不胜举。黄巢的贼军后来虽然被平定,秦宗权手下的凶徒却聚集得更多了,西至金州、商州、陕州、虢州,南达荆州、襄州,东过淮甸,北犯徐州、兖州、汴州、郑州,范围达到几十个州。五六年之内,百姓失去耕种纺织的生计,一千户人家的集镇,留下来的人不到一两户。凶险饥荒遍布,百姓便烹煮人肉而食,这次战乱所引来的残酷几乎是华夏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

游街已毕,祭告宗庙社稷后,秦宗权斩首,赵氏以笞刑处死。

这期间,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这个小插曲注定会被当做笑料流传。

京兆尹孙揆负责监斩,谁知临行前,被打断手足,折腾了很久的秦宗权竟然还有精力,他在槛车里伸出脑袋向孙揆辨解:“尚书,你看我秦宗权是造反的人吗?我只是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处投效罢了。”

过度的愚蠢也是最好的笑料,围观百姓无不捧腹。

这个笑话陈墨没有看到,因为他此时正在子午村数钱。

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产品在普及,海量的财富看得人眼花缭乱,回到子午村的陈墨眼中重除了钱已经看不到别的了。

半年时间,六十余万贯,这还是在最初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之下。

唐代最鼎盛时期,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陈墨不知道。现在,由于许多藩镇不上交赋税,加上是实物和铜钱兼济,陈墨也无法计算,他只知道,装备最好的左睿十余万军队一年也就是用掉一百万贯。

也就是说,陈墨一年的收入几乎养得起左睿的十几万军队。

这还不是盛唐,现在,整个大唐由于战乱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许多地方根本就无法涉及,陈墨不敢想象,一旦结束这种战乱状态,天下承平后这个产业会带来多少财富。

“大郎,到前面来一下。”

就在陈墨在自己屋内美滋滋看着账本,他在遗憾这种数字不如某个时代看着过瘾的时候,门外传来老爹陈泉的声音。

放下代表财富的账本,陈墨一脸得意跑到前面的堂屋。

“坐下,我给你说点正事。”

老爹很少这样一本正经,陈墨和母亲打声招呼,有些纳闷的就坐。

“三斤都把喜儿娶回家了,大郎你年纪不小,这些人中就差你了,做官也不要忘了为我们陈家的后代考虑考虑,不能让小汐再等下去了。“

刚坐下,母亲六娘就旧事重提。这已不知道是提了多少次的问题,几乎陈墨每次回来都要提上一提。

母亲说的也对,年龄真的不小了,和陈墨同龄而有没娶妻的就剩下了他,前不久三斤和喜儿刚刚办了喜事。这件事不但是父亲和母亲,就是左家老两口也暗示了好几次。

陈墨理解老人对下一代的那种期盼之心,如今皇帝丧年已过,正好把喜事办了,他也就不再推了,笑着道:“那就依阿爹和阿娘,找一个吉日让小汐进门。”

六娘一脸喜色道:“早就该这样,阿娘马上就让曹村正去京师商量此事,大郎回去吧。”

“那我一会也回京师,正好明天太医署的学子下乡,我也到处去看看。”

立刻就赶自己走,这可是从来没有用过的事。陈墨一阵好笑,父亲和母亲看来对抱孙子已经迫不及待。



285真的必胜吗

吃过午饭,带着一众手下,陈墨赶回京师。

春的讯息已降临大地,淡淡的绿色点缀着田野,田间不时看到农人的身影,春耕就要开始了。

作为曾经的屯田郎中,陈墨对农事已经很熟悉。下马踏上路边的田埂,阵阵舒爽的春风拂过,陈墨骄傲的看着自己的成果,一道道水渠蜿蜒在田野望不到尽头,那就是希望,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相对于其他大事件,这不是什么大的改变,可带来的却是稳定,一个承平世界也不过如此。

回到京师,正准备陪着两位老人和几个小丫头上街逛逛,田六的一名手下却突然出现了。

田六已经成为高级将领,他现在正在东都洛阳担任定远将军,这名田六手的下也曾在陈墨身边追随过很长时间,双方很熟悉。看来是有要事,陈墨只能向两位老人告罪一声。

“书记,这是将军的一封私信,将军说书记最好是去一下东都洛阳。”进屋,这名小军官就呈上一份书信。

这可是七百余里的距离,如不纵马狂奔,来回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田六这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

陈墨打开书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寥寥几行,但陈墨却愣住了。

让这名军官在家中等待,也没法逛街了,陈墨直奔皇城。

进入中书省,杜让能正在朝堂进行重要会议。杜让能可是陈墨的直属上司,半个月的假没有他的同意是不成。这次还要找借口去一趟东都洛阳。

焦急等待了半个多时辰,陈墨终于见到了杜让能。

“李克用正在纠集军队出太行,要进攻磁、洺二州。”没等陈墨开口。杜让能就把今天政事堂的事情说了出来。

陈墨想了想道:“年前就击败了孟太尉,这次恐怕要大举进攻占领地盘了。”

杜让能点点头继续道:“云州也受到威胁,李克用手下将领,河东军邢洺团练使安金俊已经向云州出发,云州防御使赫连铎求救于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李匡威与赫连铎上表朝廷请求讨伐李克用,另外朱使相也上表请求讨伐李克用。朝内诸人意见不同,杨观军和崔相表示了反对。子涵你怎么看?”

蝴蝶的翅膀再一次让历史发生了改变,这次对李克用的讨伐整整提前了一年。

关键的问题是,这次出兵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失败。整个大唐就败在了这次战争中,朝廷的威信因为这次战争失利彻底失去。各地节度使再也无法控制,也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杜让能在犹豫,而坚定的鹰派人物是户部尚书张浚和宰相孔纬。

张浚基于和杨复恭的矛盾。他力主他征讨李克用。并上书说:“先帝再幸山南,是沙陀所为也。臣常虑其与河朔相表里。致使尾大不掉,朝廷不能控制。今两河藩镇主动提出共同发兵讨伐,此乃千载难逢之时,乞请陛下付臣兵权,旬月即可荡平。机不可失,失今不取,后悔莫及。”

宰相孔纬也旗帜鲜明。坚决支持张浚的意见,要用强兵制服天下。而后再制服宦官。

杨复恭和李克用有交情,他立刻表示反对,他说:“先朝播迁流亡,虽是由于藩镇跋扈。也由于执事大巨措置失当,而今宗庙方安,不宜再启兵端。”。

两种主张,针锋相对。皇帝权衡得失,于是召集了台、省四品以上官员讨论此事。

藩镇请求讨伐李克用是好事,河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问题在于,这次发起的讨伐令执行力度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历史上,朱全忠阴奉阳违想从中得利幷削弱朝廷,在诸军作战的时候,朱全忠派出有限的军队作战,而其他军队却借机在收拾地盘,把很多地方收归自己名下;凤翔与邠州的军队也出工不出力,华州的韩建也是看到情况不妙,转身就跑;让这次讨伐成为了笑话,也致使朝廷的威信和力量跌入最低谷。

“杜公,陛下是什么意思?”陈墨想了很久后反问道。

“陛下也力主讨伐李克用,认为机不可失,想收回牧马和咽喉之地。”

“小子认为,此次讨伐李克用很难获胜,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很多人会出工不出力,真的要征讨李克用必须制定详细的计划,还不能让消息透露出去。小子去陛下那里一趟,我想去东都巡查,请杜公允许。”想来想去,陈墨不看好这次作战。历史变了,除非左睿联络盟友全力进攻李克用。可问题又来了,朱全忠怎么办,他一定会在后面搞鬼。而杨复恭也知道,这次讨伐李克用成功,随后文官对付的一定是他,所以扯后腿的不仅仅是朱全忠,加上一个内部的内鬼,各路兵马各怀鬼胎,这次真的很有风险。

“我也不看好。。。”杜让能叹息一声:“子涵最好能够劝一下陛下,此次讨伐可以延后再论,去东都的事情我出具文书即可。。。。。。”

杜让能是正确的,并不会是没有胜利的机会,只是有难度,可陈墨怎么想也没把握,这位皇帝陛下最近雄心万丈,想把他的热情压下去哪里有那么容易。

告辞而出,一边赶往太极宫,陈墨绞尽脑汁想着怎么给皇帝降降温。

刚刚走过翰林学士院,迎面一名有些面熟的内官看到陈墨几人,他侧身站在路旁。

“待诏入宫了,小人有礼了?”

这个人很熟悉,想了想,陈墨想起来了,这是枢密使严遵美的一名手下,双方在兴元有过接触。

“内侍这是去哪里?我去陛下那里问候一下。”陈墨已经忘了这名内官的姓名,只能含糊的问了一下。

“待诏今天没去三清殿吗?道长今天在三清殿举行法事,待诏应该过去看看。”答非所问,这名内官叉着手,但眼睛却拼命的眨动了几下。

“一会就去三清殿,陛下那里也要去看一看,你去忙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