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海寇 >

第872章

大明海寇-第872章

小说: 大明海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于家军在经历了这么连番巨战下来,更是积累了大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使之战场上的战术配合更加日臻完善。
  虽然兵贵神速不假,但是还有欲速则不达之说,这也是于孝天在挫败了吴襄对天津卫的进攻之后,让大军停驻休整的原因。
  趁着这段时间,海狼在整个北方甚至全国各地的情报系统也全力运作了起来,和朝廷打起了口水战。
  这些海狼的情报人员,奉命开始在各地大肆散播,有关近期朝廷的种种不是,为于孝天喊冤鸣不平,省的朝廷单方面控制着舆论权,把所有的错都归结在于孝天身上,为于家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争取民心和民意,最最起码,也先把水搅浑了再说,省的天下民意一边倒的倒向朝廷方面。
  特别是在北直隶和山东等地,这样的宣传更为猛烈,因为建奴入寇,对于这两省民间破坏尤为严重,民间的老百姓对建奴大军尤为痛恨,对朝廷的无能也有切肤的痛楚和失望。
  于孝天领兵在天津卫覆灭建奴,这一个消息,无疑给于孝天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在海狼的情报人员故意宣扬之下,于孝天被塑造成了一个临危不惧,宁可抗旨,也要力挽狂澜的义士形象。
  而他接下来率军和大明朝廷反目,和大明官军大打出手,这件事则全都是朝廷的不对,他于孝天乃是来抗击建奴大军,拯救天下苍生的,可是朝廷却视其为奸佞之徒,对其功劳视而不见,却还要将其置于死地,这样一来,许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自然而然会倾向于同情于孝天。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他们对大明朝廷的忠诚,仅仅是建立在大明朝廷数百年积威之下,根本谈不上忠诚可言,国家意识在这个时代,民间人士其实是相当淡薄的,老百姓想的更多的却是,谁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谁能让他们安居乐业,至于这天下谁来坐,他们很多人并不关心。
  现如今于孝天发出了讨明檄文,打出了要入京清君侧的旗号,并没有明说要造大明的反,只是要入京把那些吃人饭不干人事的无良大臣给拿下,某种程度上也大大减轻了普通百姓对他的敌视态度。
  现如今大明每况愈下,官府的当官的和那些胥吏横征暴敛,朝廷年年加饷加赋,早已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现如今于孝天公开宣扬,一旦他入京清君侧之后,要免除各种加饷加赋,重新丈量田地,减免徭役,惩治贪腐的官吏,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这样的口号无疑正是老百姓想要的,虽然于孝天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们目前不清楚,但是这个口号却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憧憬已久的希望,所以很多普通百姓闻听消息,顿时都奔走相贺,只巴望着于家军能赶紧攻入京师之中,把那些不干正事的贪官污吏一扫而空,这在相当程度上,免去了普通百姓对于家军的抵触情绪。
  在这段时间,于孝天征兵完成之后,他下令给那些被建奴大军裹挟的难民,每个人发放了一点粮食,另外每个人又给了几十个大钱,准予他们自行返乡。
  为了保证他们返乡途中的安全,他还着令那些被选出来的民间的头目们,自行组织乡勇,发放给他们少量的武器,让他们自卫使用,保护他们的乡邻乡亲,返回各地家乡。
  几十万百姓领取到了钱粮衣物,对于孝天更是感恩戴德,都失声痛哭着,跪地磕头称谢,然后一股股的开始踏上了返乡的道路。
  至此数十万难民,才算是彻底被遣散完毕,两天工夫下来,聚集在静海县一带的难民营,便变得空寂了下来,仅留下了一座座不幸死在这里的难民的坟冢以及大片临时搭建起来的窝棚。
  这些人当回到家乡之后,肯定得不到当地官府妥善的安置,相比之下,他们自然会怀念于孝天对他们的好,回乡之后便会成为于孝天的代言人,为于孝天说话,用不了多久,这些难民的家乡的百姓,便会期盼着于家军的到来,到时候便是大明彻底垮台的时候。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于孝天再次把精力放在了战事方面,经过军将们和参谋们的仔细研究之后,于家军把目光盯在了京师东部的通州城上面。
  通州历来都是大明京师的东大门,乃是京师的门户之地,更重要的是通州乃是大运河最北的最后终点。
  自从朱棣迁都燕京之后,大明对于运河的依赖便日益加重,北方因为气候原因,以及战乱,人口密度和农业发展,始终不如南方,加之明末小冰川时期的影响,更是导致了北方农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北方所产粮食,根本不够北方人使用,所收的赋税也远不够大明朝廷调配,所以大明整个经济重心,都在江南一带,最富庶的区域,则是湖广、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每年这些省份,所收取的粮食赋税,占据了大明大半壁江山。
  为了弥补北方的缺少,所以年年大明都要依赖运河的漕运,从南方把钱粮转运到北方,供给京师以及边军使用。
  这几十年来,随着建奴在关外崛起,大明在辽东局势堪忧,在辽东关宁一带,陈驻大军,紧靠着北方所产的粮食,根本不够他们用,所以也需要漕运,将大量的粮食和军饷从南方转运到北方,供给北方使用。
  所以大运河乃是大明的命脉,现如今运河已经被于家军从沧州府一带掐断,加之前段时间建奴入关,沿着运河一带大掠,更是断绝了京师的漕运供给。
  但是作为漕运终点的通州,却乃是一个大仓,这里还囤积了大量以前南方转运上来的粮食和各种物资。
  而且通州乃是京师的东大门,拿下通州,便等于敲开了京师的大门,随后就地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粮食补充,随即可以直接进逼到京师城下。
  所以接下来于家军的行动,便要围绕着攻入京师进行,通州就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拿下来。
  这一段时间,于家军的休整,也给大明朝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缓冲,朝廷已经派出刘宇亮到通州坐镇,通州这个时候已经进驻了两万多官军,其中包括京师的三大营以及勇卫营。
  同时还有刘光祚等数员大将坐镇,看上去守备森严,像是需要一场硬仗,还有就是从天津卫到通州,沿途要通过香河和武清两地,这两地还有部分官军驻守,有必要在攻打通州之前,先把这两地的官军给解决掉才行。
  于是于孝天结合参谋们的意见,命令第一第二旅作为前锋,一左一右同时出击各自负责攻武清和香河,为后续大军打通前往通州的道路。
  剩下的各旅则在他的率领之下,随后赶往通州,至于天津卫这边,就交给于振山和那些新兵营负责镇守了,好在这里留守的有海军方面的几个海兵连,加上从船上卸下的大量重炮,只要于振山不犯浑,估摸着就不会有事。
  刘宇亮提心吊胆的坐镇在通州,天天都怕得到消息说于家军大军来攻,整日里不断的召集镇守通州的诸将议事,色厉内荏督促诸军加强城防,不得放松。
  但是他这样的努力,却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现如今通州的官军,同样士气十分低落,几乎不敢听闻于家军几个字。
  这些兵将们现在早就对于家军收起了所有轻视之心,一个多月之前,于家军新临天津卫的时候,他们各个都作壁上观,蹲在墙头上看热闹,认为于孝天根本就是个疯子,脑子肯定是进水了。
  三万福建兵,要和十万建奴大军死扛,还说什么要在天津卫阻住建奴出关,这样的豪言壮语,听在他们耳中,简直就是跟梦呓一般。
  所以当得知朝廷有意要侧击于家军,将其讨灭在天津卫的时候,很多兵将都不以为然,认为完全是多此一举,有建奴一家足以把于家军给踩死了,根本犯不着干这等龌龊的事情。
  毕竟好歹于家军也是他们明军,这次不管于孝天抗旨不抗旨,好歹人家是来打建奴的,某种程度上算是自家人,朝廷要趁机联合建奴,来打自家人,这事儿不能干。
  至于建奴要是把于家军给灭了,那是于孝天自己的事情,两不相帮也就算了,反正他们也不敢这会儿去给于孝天帮忙。


 第五十五章 力克通州

  但是随后传来的消息,却让这帮大明兵将们各个掉了一地的眼珠子,于家军居然胜了,而且还是大捷!
  十万建奴大军在于家军兵锋面前,被于家军打的大败亏输,冰消瓦解,这么多建奴大军,居然团灭在了于家军手中,仅剩下零散的建奴军,最终四散溃逃,有些小股建奴兵马,甚至于逃到了通州一带,着实让这些明军兵将紧张了一把。
  前些日子建奴大军崩溃的时候,有一千多建奴的蒙古兵窜至了通州一带,连破了数个庄子,劫杀了当地不少乡民,还抢走了不少的粮食银钱。
  通州守军于是只得硬着头皮去进剿这支建奴的散军,原以为建奴兵马新败之下,肯定没多少战力了,趁机他们可以打打落水狗,捞一点战功。
  可是没想到他们过去之后,五千兵马对建奴这一千来散兵游勇,居然被建奴这帮散兵游勇,打了个屁滚尿流,损失了小一半的人马,大败而归逃回了通州城外。
  这事儿他们压着愣是没敢禀报到京师里面去,硬生生的把这件事给压了下去,眼睁睁的瞅着这一千多建奴的蒙古兵呼啸着擦着通州的边,朝着顺义、怀柔方向逃去。
  这一下通州守军可就更是震撼了,为啥建奴在于家军面前,被打的跟落水狗一般,可是到了他们面前,就又变得如此凶悍了呢?
  这于家军的兵将到底是啥材料做的?钢浇铁铸不成?还是他们有通天的神通?这要多厉害,才能把建奴给打成这样?
  要是他们万一碰上了于家军的话,难道能比建奴强吗?一想到这一点,很多大明的兵将只觉得头皮发麻,心道这于孝天千万千万别造反,要是于孝天一造反,这天下还有人能治得了他吗?
  话说不及,他们便又听闻,朝廷在于家军和建奴大战之后,突然间悍然调遣陈新甲和吴襄两部人马偷袭于家军,试图趁着于家军刚刚结束一场大战,趁其不备将其讨灭。
  许多通州一带的官军兵将,对此就心生怀疑,对陈新甲和吴襄所部,不太报太高的期望,认为他们两部,弄不好会吃瘪。
  结果当然是被他们料中了,陈新甲所部,连于家军主力都没碰上,就被打散了,吴襄所部更是围攻天津卫不成,最终吴襄连小命都丢在了天津卫,被于家军打的差点全军覆没。
  剩下的吴襄的儿子,抢了些吴襄的零碎,带着一千多溃兵,逃到了通州,然后稍作停留,便领兵逃回了山海关。
  通过和吴三桂麾下这些溃兵简短的接触,使得通州守军上下都得知了于家军的厉害,溃兵们把于家军形容的非常可怕,说于家军却有通天的本事,炮铳极为犀利,能攻能守,极其善战。
  这一下把通州守军上下人等,都给吓了个半死,各个都暗自埋怨朝廷,这是抽什么风,为啥非要逼反这于孝天呢?
  人家跑来勤王,你不帮忙不拨粮饷给人家,坐视人家跟建奴死拼也就罢了,现如今人家打赢了,朝廷不赏也就罢了,让人家回去好了,可是朝廷偏偏脑子进水,反倒还要想趁机讨灭人家!
  现在倒好,事情闹大了吧?把人家给逼反了吧!没法收拾了吧!人家这次被逼急了,打出了要清君侧的旗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